返回 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大明第一臣[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目光回到中南半岛,情况也差不多。



每一次中原大乱,巴蜀动荡,就会有人向南迁徙,其中迁居人数最多的,就是元军南下。



而且相应的,在元朝建立之后,缅甸,南掌,暹罗……这些地方,也出现了最早的王朝,一下子涌现出一大批国家。



毫无疑问,这也是“衣冠南渡”的结果,大批汉人百姓从巴蜀云南等地,向南逃跑,落脚之后,发展壮大,结合当地势力,建立起一个个全新的国家。



朱英曾经给张希孟写过一封长信。介绍云南的情况,也说明了那些土司的问题。



他跟张希孟讲,收服这些土司,很多时候,靠的不是武力,而是跟他们攀亲戚,叙旧,讲故事……当他们知道元朝灭亡,重新恢复了汉人天下,都非常高兴,心向大明,愿意接受册封,高兴地不得了。



但事情也仅此而已。



长时间的分离,大明和大宋的情况也迥然不同,想要更进一步,却是想也不要想。



所以朱英目前的状况,就像是一个武林盟主,压制着其他的势力,让他们归附到大明的麾下。



而且这个武林盟主,还非常尴尬,就是没法消灭其他的势力。



各地土司,仰仗着地形险阻,绝对有着强大的自保能力。



在地形复杂,湿热多雨的地方行军,往往不用打仗,自己就会崩溃。



朱英面临着更进一步的超级难题。



这事情甚至不是投资能解决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投资管用,张希孟怎么可能便宜朱棣?在他的心里,真正的兄弟只有一个,那就是朱英。



只不过朱英的云南,没法靠着单纯投资改变面貌,也不适合发展工商业……张希孟也只能等待。



所幸到了如今,机会出现了。



“主公,臣以为鼓励教师,前往西南,传授文化课程,教导当地百姓,非常重要。尤其是广泛存在的土司,需要我们投入成千上万的优秀教师,才能改变当地的面貌。”张希孟道:“眼下我们很需要的是两种本事……其一,就是敲开各国门户,要让他们配合大明的行动,其二,就是鼓励一些不怕辛苦,愿意付出的教师,进入这些地方,教导学问,传播文明,让这些土司百姓的心,和大明联系起来。”



张希孟当然不会天真到只有文化交流,就能囊括这些地盘……但是贸然改土归流,也绝对行不通。



一旦开战,这些地方,别的不说,扔进去一百万全副武装的明军,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即便一时打败了地方的势力,要不了多久,又会反叛。



反反复复,耗光耐心,消耗掉财力,最终的结果,就是难以维系……比如永乐之后,放弃安南等地,就是这个原因。



很无奈,也很现实……张希孟的主张却是武力和教化并行,要不遗余力,培养亲近大明的势力,全力以赴,推动交流改变……不放弃在关键时刻,必要条件下,动用武力。



而且从云南向南推,也到了极限。



现在也该换个思路,比如从沿海下手。



那谁又是善于海上突袭,靠着小股兵马,就闹出大动静的人呢?



毫无疑问,又是张子明的宝贝儿子张东!



张希孟不介意花点力气,扶持一个海贼王出来。



聊了一大圈,朱元璋和张希孟也都看了一大圈,最后老朱返回宝座,张希孟站在旁边,其余众人,也都回归座位,屏息凝神。



真正关键的东西要来了。



张希孟巡视全场,朗声道:“崖山之败,华夏沉沦,百年之后,有豪杰卧薪尝胆,以三千义士,振臂高呼,起兵反元,天下震动,遂有红巾义军百万……故宋国公韩山童,为义军之源流,华夏之英雄!”



伴随着张希孟的话,有翰林文士,在两名大汉将军的护持之下,捧着一枚金质勋章走了上来,在勋章旁边,还有一卷金纸制作的证书,一并送到了韩林儿的面前。



“替令尊收下吧!”张希孟笑道:“这是他应得的。”



韩林儿短暂迟疑,随即双膝跪地,失声痛哭,他高举双手,接过勋章和证书,高声大呼,“吾皇万岁!大明万岁!”



昔日韩宋的天子,彻底变成了大明的人……



第八百五十四章 吾皇万岁,大明万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