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7 处理完毕   我成了大明勋戚[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07 处理完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虽然赈灾济民鲁王府绕不过,但现在的沈忆宸同样也动不了。



对于家天下帝王而言,哪怕皇族宗室被养猪,他们与自己也是一家人。只要不是涉及到谋逆犯上的重罪,侵吞民田压根就不算个事。



你要拿这个去向皇帝告状,说不定他高兴了直接把侵吞的田地赏赐给宗室,类似的事情在明朝中后期福王、周王、潞王身上都发生过。



想要撬动大明亲王,侵占民田的罪状远远不够。



“姜县丞,阳谷县的乡绅大户是哪几家?”



既然鲁王没法动,只能拿些小鱼小虾开刀了。明朝后期五成土地被宗室侵吞为庄田,却有九成以上的农民失去田地成为佃户。而这多出来的四成,就是被地方乡绅跟士大夫阶层吞并的。



雪崩之后,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同理民不聊生的灾难发生后,没有一个乡绅士大夫能免责,权利与义务是相对等的。



听到沈忆宸的这声询问,县丞姜沛瞬间就明白,他把主意打到了地方乡绅望族的身上。



“阳谷县有三大家,分别为孔、任、傅。”



“孔家为曲阜孔圣先师的后人,整個山东境内孔姓大多为望族,枝脉相连。”



“任家原籍襄阳,乃永乐年间礼部尚书任亨泰的远房族亲,宣德年间迁居于阳谷县。”



“最后的傅家原本只能算普通大户,三年前小女儿被鲁王纳妾,掌管了阳谷县的王府庄田,于是成为了新贵。”



姜沛讲述的很详细,把地方名门望族的背景通通介绍了一遍,让沈忆宸开刀前心里有数。



毕竟升任知县的承诺太诱人了,要是沈忆宸倒台就意味着变成空头支票。并且今日自己当了“带路党”,日后也免不了要被打击报复。



“很好。”



沈忆宸点了点头,然后继续下令道:“姜县丞立马率领阳谷县官吏返回县衙,并且分拨出两路人马。”



“一路去清点衙门的存粮跟存银,有多少先运到河湾来,拯救灾民为重。”



“另外一路人马审查田亩鱼鳞册,看看这三大家的田地是否与登记在册的不同,往年隐瞒漏缴的粮税,限期三日之内补上!”



明朝士大夫阶层使用的飞洒、诡寄、虚冒等等偷税手段,认真来说并不算高明,无非就是处于一种灰色地段,民不举官不究而已。



大多数情况下,这些侵占的土地都不会去官方更改鱼鳞册。因为一旦动了鱼鳞册,就等同于坐实吞并田产,很多明朝绯袍高官在政治斗争中,都栽倒在这一条上面。



所以只要用纳税田地跟鱼鳞册对比一番,就很容易统计出偷逃粮税的数额,从而进行追缴。



“佥宪,想让阳谷县三大家补缴粮税,恐怕不会那么顺利。”



姜沛委婉提醒了一句,地方望族与官员不同,他们并不在体制管辖范围之内。而且这三大家背景来头都不小,佥都御史的名号不一定能吓住他们。



“无妨,如若不交,你只需把抗税最激烈的那一家告知本官即可。”



话都说到这地步了,姜沛只能拱手道:“下官遵命。”



“王能,你带几个人与姜县丞一同返回县衙,协佐运粮之事。”



河湾处百姓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际,米粮早一分钟运来,说不定就能多拯救几个人的性命。



沈忆宸对于阳谷县官吏的办事效率并不放心,王能等人就是去督促跟监视的。同时让他们在姜沛的身边,也能时刻给他带来一种危机感,不敢动什么歪心思。



“小的明白。”



王能立马招呼几个矿工,跟随在姜沛左右一同返回县城衙门。



望着阳谷县官吏远去,卞和这才开口说道:“东主,县衙余粮必然不多,无法长久支撑数万灾民的消耗。”



“另外追缴三大家粮税,恐会生出事端,得做好后手准备。”



“卞先生有何建议?”



沈忆宸明白卞和忧虑的事情,这也正是他自己担忧所在。



论起地方亲民从政经验,沈忆宸远远逊色于卞和,他没有强装一副运筹帷幄的模样,而是选择向对方请教。



“征集粮草为第一要务,如若这个问题没有办法解决,一切谋略计划如同空中楼阁,随时都会崩塌。”



“没错,可按照阳谷县的情况来看,整个山东地界的余粮都不乐观,很难从其他地方大规模征调粮草。”



这次山东张秋镇的黄河溃堤,兖州府、东昌府、济南府、济宁府、泰安府都受到了波及,可以说大半个山东地界泽国千里。



沈忆宸相信阳谷县的情况不是个例,而是山东地界普遍现象,否则在运河两岸就不会看到如此多逃难河北灾民。



想要从山东其他州县大规模征调粮草,几乎不可能。



“东主,我们可以把目光跳脱出山东地界。”



“运河?”



“是的,运河上不仅仅有官府漕运,还有民船运输北上米粮,我们可以拦截下来大量收购!”



明朝大运河以运输征粮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整条运河就没有其他商贸活动。



每年江南的秋收时期,只要不是遭逢到大规模的灾难,粮食都会处于一个供大于求的阶段,从而拉低了米价。



很多大商户就会趁着这个时机,大肆收购便宜米粮运输到北方售卖。同时冬歇期的农户们,也会选择在这个阶段运粮,赚取些银钱补贴家用。



如果能直接在运河上收购米粮,不但解决了缺粮的困境,甚至还省去了长途跋涉陆地运输的损耗,可谓一举两得。



不过却有一个现实的问题摆在沈忆宸的面前,那就是钱从哪里来?



因为名义上沈忆宸是来治水的,赈灾并不在他的出使任务范围之内。而实际上治水却与赈灾一体,如若处理不好灾情,治水之事根本就无从谈起。



靠着一群马上就要饿死的灾民去大修水利,那不是开玩笑吗?



但朝廷拨付的水利款项,却并没有第一时间到位,佥都御史也没有全权掌控一省财政的权利。甚至某种意义上来说,沈忆宸现在这般指令阳谷县众官吏,都能称得上是越权了。



“阳谷县存银恐怕也不多,支撑不起大肆收购米粮。”



沈忆宸面露难色,一分钱难倒英雄汉,更何况这里数万张嘴。



“东主可用整肃吏政的理由,召集山东布政司官员到阳谷县议政,再由他们去征调各州府存银。只要能撑过这段时期,朝廷户部、工部的水利银就会到位,所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卞和不愧担任幕僚多年,很快就想到了解决之法。既然没有直接权限去调用一省财政,那么就用间接迂回方式达到目的。



权力这东西永远都是自下而上的,只要能拿捏住山东布政司官员,就能让他们听令行事!



“卞先生足智多谋,本官在此谢过!”



沈忆宸拱手向卞和道了声谢,他的这些建议不仅仅是解决了自己的难题,往大了说更是拯救了万千百姓,当得起这声致谢。



“东主你错了,是属下要谢你,如若没有胸怀苍生之心,这些建议一文不值!”



言罢,卞和向着沈忆宸深鞠一躬。



赈灾济民之事,根本就不是沈忆宸的任务范畴,而是地方官府的责任,他只需要治水即可。



其他官员遇事避之不及,偏偏沈忆宸冒着巨大的风险肩负了起来,这份公心大义,如何能不让人敬佩?



看着卞和居然还向自己行礼,沈忆宸笑着回道:“卞先生,我们就毋需这般客套了吧。”



“那东主也无需向属下道谢,此乃分内之事。”



“好。”



沈忆宸也不是什么矫情之人,感谢卞和纯粹有感而发,转而把思绪放在了正事上面。



207 处理完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