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14 情况不对(二合一)   我成了大明勋戚[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14 情况不对(二合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沈忆宸简直被气笑了,他本以为看在朝廷御史的身份上,每个州府好歹征调万把两银子没问题吧。



结果没想到,连千把两银子都不给,特别最后那一百两银子的真好意思说出口?



“诸位同僚真是出手大方,今日本官若是不询问,还真不知山东州府已经贫苦到如此地步。”



听着沈忆宸话语中揶揄意味,山东布政司众官员只得尴尬陪笑。



讽刺两句又不会掉块肉,出钱出粮那是真的在割肉!



看着山东布政司众官员嬉皮笑脸的模样,沈忆宸明白这群人软的肯定不吃,必须得来点硬家伙了。



只见沈忆宸慢悠悠说道:“既然如此,那非常时期就得行些非常手段了。”



“本官生长于应天府想必诸位都知道,南直隶以及浙江布政司的幕僚师爷可谓天下有名,精通刑名、钱谷、文牍。”



“整肃吏政不查银钱米粮的账本说不过去,你们说本官应该从哪一个州府查起呢?”1



一边说着,沈忆宸目光在山东布政司官员身上来回扫视,众人都眼神躲闪不敢对视。



江浙地带幕府文化兴于明朝,盛于清朝,经济发达文风鼎盛导致读书人众多,内卷之下一些没有获取官职的文人,就会选择成为各级地方长官的私人顾问。



后世著名的“绍兴师爷”,就是这么来的。



当然,沈忆宸其实除了卞和这个送上门的幕僚外,与江浙的幕僚群体并不是熟络。不过借用他们的名头查账,来吓唬一下山东布政司众官员够了,毕竟他们也不知道沈忆宸是否有这方面的人脉。



这年头明朝地方官府的账,想要挑毛病哪怕清廉如海瑞,都可以挑的漏洞百出。倒不是说他贪墨,而是明朝地方财政系统极其奇葩,不可能不出问题。



最不可思议的一点,就是终明一朝连个统一的财政部都没有,更没有统筹的支付转移渠道,户部被分权的太厉害了。



用一个后世流行词来形容,就叫做“去中心化”。



举个例子阳谷县收到地方赋税,它不是上缴财政部门后,再根据需要和预算发放,而是在地方自行分配。



比如县衙直接决定发放官吏差役俸禄多少两,驻军卫所多少两,河堤衙门维护留用多少两,上缴封地藩王多少两等等……



单纯这样也就罢了,发放白银起码数字明确,无非就是地方分配权力大了些。问题明朝的财政收入,并不是单纯的白银,而是收取实物的!



于是乎上面的白银数量,还需要折算成米粮、布匹、丝绸、盐茶、油椒等等零七八碎的东西,换神仙来都算不清楚。



更为离谱的是,这一堆东西不是单一上缴户部,还得运送到承运库、内库、太仆寺、工部、礼部……



反正中枢能想到的衙门,基本上都能分到一杯羹,折腾到最后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全是一笔糊涂账。



这就是为什么,明朝财政收入始终只能维持在两千万两上下,到了明末崇祯年间直接崩溃。而清末就算到了光绪年间,岁入总额依然维持上亿两规模,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究其原因,除了摊丁入亩、士绅一体纳粮,带来的征缴力度区别外。财政执行效率区别,同样是很重要的因素。



就明朝这种财政混乱体系,地方官不贪不乱才有鬼了,能撑两百多年才崩溃,更是祖坟冒青烟……



所以只要沈忆宸去查账,就一定能找出毛病来问罪!



望着一众官员皆不发言,布政使洪英清咳一声,然后开口道:“诸位同僚,沈佥宪乃朝廷御史整肃吏政,尔等理应配合,怎能遇到难处就推诿?”



“这样吧本官作主,山东布政司诸位同僚想想办法,从各州府征调五万两白银来支援沈佥宪赈灾治水。吾等身为一方父母官,当以百姓为重!”



除去巡抚这样的外派“特使”,布政使才是正式的一省主官。所以这边洪英一拍板,那边山东布政司官员立马就点头附和道:“藩台所言甚是,吾等身为亲民官,岂能因眼前困境而推托?”



“沈佥宪治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吾等定当全力配合!”



“哪怕就是地方衙门饿肚子,下官也定当把赈灾银钱给凑齐,不能让百姓受苦!”



“藩台与佥宪体恤爱民,下官当引以为榜样。”



这番变脸速度,简直让沈忆宸叹为观止。



以往身处朝廷中枢,身边不是高官重臣,就是翰林清贵,再不济也是那群言官喷子。



不管文人风骨这玩意是嘴上说的,还是身体力行,至少大家都是场面人要点脸。



山东百万灾民浮尸遍野,局势糜烂成这个样子了,还好意思说身为亲民官,宁愿苦自己不愿百姓受苦,真就是脸都不要了呗。



五万两白银看似很多,但对于大型水利工程跟大规模赈灾而言,堪称杯水车薪。



要知道沈忆宸追缴阳谷县几个大户税粮,折算成白银都有三万多两,整个山东承宣布政司这般咬牙硬挤才五万两?新笔趣阁



洪英的这招以退为进,糊弄鬼呢?



“洪藩台堂堂一方大员作主,本官认为怎么也得值个五十万两,否则传出去岂不是有损洪藩台威名?”



沈忆宸已经没耐心跟这群地方官玩什么虚与委蛇了,他现在只想搞钱,然后进驻张秋镇治水。



既然一省主官洪英站了出来,那沈忆宸也就干脆打蛇顺棍上,逼迫他来表态了。



“沈佥宪这是什么话,一省财政怎能如此轻浮随意,莫非京师繁华闪了眼,认为五十万两是个小数目?”



感受到沈忆宸话语的攻击性,洪英语气也变得强硬起来。



好歹洪英也是从二品大员,并且身为布政使主管一方。当着属下的面沈忆宸这般不给面子,自己要是没有拿出硬刚态度,以后还如何服众御下?



“五十万当然不是小数目,但偌大一个山东连五十万两都征调不出来,本官有理由怀疑贪墨亏空严重!”



沈忆宸继续咄咄逼人,他打定主意要是山东布政司官员不从,那自己连夜奔赴布政司衙门查账。



甚至都不需要亲自查账,因为明朝御史出镇地方,有跟言官一样的风闻奏事权力,怀疑贪墨亏空即可问罪。



不撸几个地方官员下马,真把自己这个御史给当耳边风了?



看着局面有图穷匕见的趋势,巡抚张骥站了出来,开口当这个唱红脸的和事佬。



“沈佥宪,五十万两山东各州府确实征调不出来,还望体谅地方官府的难处。”



“治理黄河水患乃福泽山东万民之事,排除万难诸位同僚也得尽一份力,要不各退一步,就以二十万两白银为准如何?”



从五十万两变成二十万两,这叫各退一步吗?



屠龙刀也不过如此吧。



就在沈忆宸准备讨价还价之时,张骥看着他淡淡说道:“沈佥宪,山东地界不仅你一人有奏事权力,本官也可以直达圣听!”



“互相推诿扯皮,延误了河工工期,苦的还是苍生百姓。”



张骥把话说的很清楚了,要是沈忆宸继续“胡搅蛮缠”,那他也上疏朝廷去打嘴炮。



一省两尊大神互相对立攻击,就会如同明末党争一般,陷入内耗大家都不干事了。到时候洪汛期再起大水,除了百姓遭殃外,沈忆宸治水失败同样要问责,可谓两败俱伤。



“好,就二十万两,还请诸位同僚兵贵神速!”



与张骥想象中的画面不同,沈忆宸突然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立马就答应了下来,着实有些出乎意料。



其实沈忆宸也很清楚,山东地方官府是不可能拿出五十万两银子的。



之所以漫天要价,就在于大明官场讲究一个中庸,直接要二十万两肯定不同意。而狮子大开口说五十万两,他们就会折中调和,觉得二十万两可以接受了。



沈忆宸本以为自己的理论很完美,殊不知他才仅仅在第一层,张骥后续的做法已经到第五层了!



谈妥了征调山东各州府银钱事宜,沈忆宸立马下令东昌卫运军护送河湾处百姓,前往决堤的张秋镇,并且在那里大兴土木修筑营地,为后续以工代赈做好准备。



214 情况不对(二合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