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07章 秋收   明末逐鹿天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07章 秋收[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今年的粮食收购价。



小麦和水稻:2两银币100斤。



红薯:500枚铜币100斤。



统领府建议的粮食售价。



面粉或大米:3两银币100斤。



红薯:800枚铜币100斤。



中间的差价,就是给商人的利润。



商人售卖粮食,只能低于我们定的粮价。



商人去除加工的成本,他们赚的不会太多。



粮食需要官府兜底,绝不能成为暴利行业。



别看粮食加工利润低,但这属于大宗商品,规模上去利润很高。



我们主要打击一些囤积居奇的商家,粮食绝对不能成为暴利商品。”



王仲策立刻赞同道:“这种设置底价的政策非常好。



我们收购价格,比大明朝时期,士绅收粮的价格高很多。



又设置最高的粮食售卖价格。



没有种粮的百姓,他们也能买到平价的粮食。



购粮局统一进行粮食收获,也能防止有商人操控粮价。



这种农民和普通百姓都有的赚,只是中间食利阶层亏损。



减少粮食的流通环节,能让粮价一直平稳。



只要粮价稳定,统领府治下就会稳如泰山。



百姓能吃一口饱饭,他们绝不会闹事。”



……



石溪作为储粮局总局派下来的官吏,负责巡查各乡储粮局收储情况。



他还有秘密任务。



今天来到青石乡,这也意味着,青石乡马上就开始收田税。



税务局人手不足,现在他们负责所有收税业务。



只能分批收田税,还好粮食耐储存。



不只是税务局过来收田税,田地贷田款,也是当地乡公所收取,都储存在储粮局这里。



百姓只需要运粮到储粮局,不用跑好几个地方。



石溪会见当地的粮仓负责人王十三。



“你们这收好的粮食,不要堆在大粮仓中,全部装好麻袋。



我走的时候,会把这些粮食全部运走。”



他们储粮局,在汉中和金牛关那里,成立两个超大型的粮库。



这次秋收的粮食,除了用于当地留存,大部分都转移到这两个超大型粮库里。



汉中的粮库,现在就开始接收粮食,它是完全公开,报纸上都有报道。



金牛关的粮库,从修建开始就秘密进行。



这个粮库,只有少量的官吏知道。



石溪经过多次考验,才获准知道这个秘密。



他刚刚负责从宝鸡县和凤县等地,向金牛关粮库转运粮食。



石溪知道统领府为什么保密。



看地图就知道,这两个粮库,一个处在金牛道,一个接近米仓道。



再加上这段时间,统领府频繁调兵。



大战将起,他已经闻到了硝烟味。



大明朝要知道这个秘密,就能轻易推断出,他们要入蜀作战。



青石乡靠近川陕边界,这里的粮食不需要向汉中粮库转运。



石溪接到的秘密任务,就是负责转运粮草,开战之后把这里的粮食,转运到巴州。



他交代好所有事情,走向储粮局外的晒谷场。



这里设置很多高大的秤,它们被铁杆子吊起。



储粮局里面的大秤,一端挂着铁钩子,另一边是秤杆上镶嵌着秤砣。



每一杆秤,只能称量固定的斤数。



旁边也有正常的秤,用于称量散装的粮食。



储粮局这次收粮,没有采用斗这种容器。



容器称量容易作假,大斗和小斗外观差距不大,但收粮的数量差距极大。



秤就很难造假,特别是只能称量固定斤数的秤。



造假也很容易被看出来。



官吏上下其手的空间非常少,还容易监督称量的过程。



晚上,石溪接见赶过来的税警负责人周骑牛和青石乡乡长李天养。



他们商讨好收税的工作,坐在一起吃晚餐。



石溪开心的说道:



“我们一起努力,以最快的速度,把青石乡秋收工作弄完。



它是我负责的最后一个乡。”



李天养敬了一杯酒,道:“这是我们当地用红薯酿的酒。



今年是个丰收年,我一直在等着你们过来。



很多村民想要卖粮,都被我拦下来。



就等着储粮局粮食收购价彻底定下来。



我已经打听到其他地区的收购价,但没有你们带来的正式公文,心里一直没有底。”



李天养很担心,他们青石乡可是山区。



之前在大明朝,需要给别人交更多的税费。



卖粮也卖不上价。



他们这里的粮,运到外界非常困难。



听到粮食统一收购价,李天养也不敢确定,他们青石乡适不适合。



李天养吃完饭,整理上级发下来的公文。



税警坐着驿站的车到来,与他们一同到达,还有很多公文。



他看到自己升职的消息,还有储粮局在当地收购粮食的价格。



得到确切消息,召集全乡村长开会,下达交田税和贷田款的命令。



同时告诉他们,储粮局收购粮食的价格。



……



南郑县青石乡李家村。



村长李宝山从乡里开完会,一直在忙碌。



他催促各家装好粮食,一起去乡里交税。



“村里的老少爷们,交税这个问题不用我多说。



你们也知道,他是非常重要的事。



大家千万不要掺假,统领府只收田税。



没有人头税,也没有杂七杂八的摊派。



我们还不需要卖粮换银子,直接就能用粮食交税。



隔壁乡交税时间比我们早,有的人弄虚作假,少报他交的税。



这人直接就被关进大牢,该交的税还一分不少。



有的人用土稻子充当好的粮食,直接被收税的大人识破。



这人也被抓走了。



千万不要贪小便宜,这事儿查的非常严。”



李宝山说完交税的事儿,他又记起昨天去乡里开会,乡里通知的新政策。



“我有个事跟大家说一下,统领府不允许私自出售粮食。



所有粮食都需要卖给储粮局。



水稻的收购价是2银币100斤。



红薯的收购价是500枚铜币100斤。



这个价格一年都不会变,只等到明年秋收之后,才会进行调整。



大家留着口粮和粮种,其他的粮食,尽量都早点卖。



大家都是老庄家把式,知道粮食越放越轻。



早点卖,还能多卖几个铜币。



正好这次,我有从乡里借的骡车,把粮食直接运到乡里。”



李宝山赶着车,挨家挨户装粮食。



他在前面赶着骡车,后面跟着几十辆骡车。



骡车装不下全村的粮食,还有很多村民,用独轮车推着粮食跟在后面。



他们推着车去往乡里。



李宝山已经把他家所有余粮都拉去乡里。



除了交税和贷田款,剩下的都卖给储粮局。



卖粮的银币,他已经有了规划。



李宝山准备和他弟弟合伙买一头牛,他明年还要多贷几亩田,有自己的牛更加方便。



他还会和弟弟合资,合伙买一台碾米机。



村里平常吃大米,都是靠自己舂米,这实在太累了。



村里有一台碾米机,村民就不用去乡里。



乡里只有两台碾米机,需要供应全乡的人使用。



他每次去碾米,都需要等好长时间。



李宝山感觉,碾米这种生意,基本稳赚不赔。



骡子拉着重物走得很慢,都已经过了下午,他们才到乡储粮局这里。



李宝山看到乡长李天养,这是他们村出来的人。



从小就死了妈,靠喝狗奶长大。



村里有人一直叫他狗养的,现在人家发达了。



“宝山叔来了,我先带你们去交粮。”



李天阳领着李家村的车队,走进储粮局大院。



“李乡长,你不需要收贷田款吗?”



李宝山点头哈腰的询问道。



“这事交给副乡长负责,我都要从乡长的位置退下来。”



李宝山旁边的瘦高个,语气嘲弄道:“狗养的,早说啊!你是不是犯事让人撸下来了。



隔壁村王老大虚报粮食产量,直接被抓进去。



我就觉得你们都是一伙,现在看你还怎么神气。”



李宝山直起腰。



“李财山,你在这瞎说什么?



都已经被撸下来,怎么还往人家伤口撒盐。



大侄子怎么说,也是识字的人,找个工作不难。



现在大侄子被撸了下来,还帮助我们交田税。



人要讲良心。”



粮库负责人王十三迎了出来。



“恭喜李乡长,听说你被提拔了。



要去政校读知县培训班,出来就能当知县。”



李天养客气的回道:



“我也刚接到通知,这是吏部王尚书和苏统领赏识我。



我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李财山吓得面色苍白。



“你,你当知县了,这怎么可能。



你没有功名,怎么能当知县。”



李宝山也连连道歉:“我们冲撞大老爷了。”



他说着,拉着弟弟一起给李天养下跪。



“宝山叔,没事。



我们快去交田税,不要耽搁时间。”



李宝山跟着李天养,带着村民一起去交粮。



他发现交粮过程很顺利,官吏们很好说话。



称量粮食的大秤也非常准,没有缺斤少两。



他多准备出来十袋粮食,应付官吏的苛责,完全没有用上。



李宝山一口气交完田税和贷田款。



把自己多余的粮食,都卖给储粮局。



还上乡里的借款,李宝山手中拿着八个苏大头和一些零散的铜币。



他第一次感觉,这个生活有奔头了。



7017k



第107章 秋收[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