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4章 凯旋   明末逐鹿天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4章 凯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八月五日。



苏河骑着马,走在陈仓道上,道路两旁的山坡上,红薯叶子都已经泛黄。



很多农户,正在挖红薯,又是一年秋收的时刻。



他从蓉城出发之前,四川的春季稻已经开始收割。



农民精心伺候属于他们自己的田,  很多地区水稻产量比去年高了一成。



现在是小冰期,汉中南部积温不足。



等到天气转暖时,汉中很多区域积温达到要求,这里也能种两季稻。



苏河骑着马走在路上,前方出现很多农民,正在稻田中扎稻草人,驱赶着啄食粮食的鸟雀。



他们已经到汉中周边,苏河提前派人通知王仲策。



不让他劳民伤财,搞出一些盛大的欢迎仪式。



他只需要带着军人,  去祖庙祭拜黄帝,让王仲策维持好城内交通秩序,打通从城门到祖庙的道路。



苏河再次看到汉中城,他心中感慨万分。



历时十个月,他打下四川得胜归来。



苏河在四川考察盐业公司,他通过长江返回蓉城,沿途视察川煤、川钢等公司。



四川沿河的核心地带,都分完田地,农民种地的热情高涨。



他们收割完水稻,能留下一多半的粮食。



这些农民从来没有拿到这么多粮食的时候。



他们欣喜若狂,支持当地官府,没有人去怀念大明朝。



苏河看到四川统治稳固,他辞别苏熊和李志升,带着大军返回汉中郡。



归来的大军,很多军人都带着媳妇回来。



苏河主动推动军中祝师,  帮助军人相亲,让他们成家。



军中很多人,  都是陕西宝鸡府外的青壮。



汉中和宝鸡,提供不了那么多适龄的女人。



打下四川之后,治下人口的男女比例,才不算太失调。



大部分地区,士绅们的丫鬟,占据育龄妇女很大比例。



士绅不止占据田产,他们也占据数量极多的年轻女人。



每一个村落中,都有很多人是光棍。



消灭士绅之后,这些丫鬟就是士兵们的主要相亲目标。



她们大部分都不是黄花闺女,没有婚配的士兵,很多是二十三岁左右的人。



在这个年代,都属于老光棍。



能娶到长相不错能生育的妻子,他们也不会太挑剔。



苏河走近汉中城,他听到欢庆的锣鼓声。



点燃的烟花,也在汉中城上空绽放。



秦山水带领警卫团士兵,跟着苏统领前进。



他看到有很多百姓,走出汉中城,迎接得胜归来的大军。



“这是我媳妇,他怀里一定是我儿子。”



“娘,  我在这里。”



“大哥二哥,我回来了。”



秦山水听着战友们家人都过来迎接,他在人群中仔细观察,没看到婆娘的身影。



突然看到两个像他们队伍跑过来的小孩,其中那个女孩是他女儿秦云。



秦云比他离开时,长高了许多,脸色也不再是蜡黄,变成健康的白色。



她与自己离开时,变化非常大,但秦山水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是自己的女儿。



秦云抱着鲜花,她作为小学生代表,准备迎接得胜归来的大军。



汉中小学全部学生,有老师组织,出来迎接大军得胜归来。



他们每个人,都挥动着手中小小的长城军旗。



老师看到大军已经快走到城门,对着秦云和刘栋梁交代道:“你们捧着花,去给苏统领献花。”



秦云和刘栋梁,两个最为天才的小学生,捧着花走向苏河。



苏河看着一男一女两个小学生,抱着花向他走来。



他立刻勒住马的缰绳,让马停在这里。



他有挥挥手,让大军直接停在城门口。



苏河与王仲策交流时,当时只是调侃了一句,没想到他真的让小学生献花。



这种欢迎仪式,倒不算铺张浪费。



还能在小学生心中,树立起军人的形象。



秦云把花递给苏河,说道:“感谢苏统领,建设祥和的家园,让我们能安身立命。”



刘栋梁非常紧张,只是把花递给苏河,想要说却什么都说不出来。



苏河接过两名小学生献上的花,用手分别摸了摸这两名小学生的脑袋。



他勉励道:“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苏河看着两个小学生,高兴的跑回队伍中。



他继续带领队伍,走过汉中城的城门。



城门两旁,有一个乐师班子,他们看到大军进城,鼓声和锣声交替响起,中间还夹杂着琴声。



这是一道慷慨激昂的乐曲。



苏河骑着马,伴随乐曲声,走近汉中城。



后面的部队,跟着他进入汉中城。



苏河带着都督府军官,直奔祖庙。



得胜归来,要把这个好消息,禀告给祖宗。



他来到祖庙门前下马,从警卫手中接过太极八卦腰带,系在腰间。



苏河带着军官,来到黄帝石像面前。



祖庙太祝宋康年,亲自点燃三根香,交到苏河手中。



苏河双手捧着香,弯腰鞠躬给黄帝石像行礼。



“后世子孙苏河得胜归来,给您上炷香,感谢您的保佑。”



苏河把香插在青铜鼎上,其他军官开始陆续给黄帝上香。



他把宋康年叫到一旁,询问这段时间,汉中城的变化。



祝师深入到汉中城每一个角落,了解汉中城发生的任何一件大事。



这个群体,完全是苏河扶持起来,他们的利益和苏河深度绑定。



一般官员会为了利益背叛苏河,这些祝师连背叛的机会都没有。



他们这些理论,在大明就是歪门邪道,会被乱棍打死。



儒家为了达成某些利益,提出天人感应学说控制皇帝。



皇帝为了维持自己统治的稳定,他们也接受这套学说,还宣称自己是天子。



祝师们宣传没有老天爷,皇帝也不是天子,就是个普通人。



大明的皇帝和官员,都不会放过这些祝师。



苏河从宋康年口中,了解这段时间,汉中城的变化。



他看着普通士兵已经进入祖庙,他们集体给黄帝石像鞠躬行礼。



这些军人参拜黄帝之后,就放假回家。



大军返回时,所有军饷,已经通过银行发放到军人的账户上。



他们通过存折,可以从任何一家银行,把这些钱提取出来。



四川现在只有重点城市,还有银行的网点。



汉中郡和宝鸡府,任何一个县城,哪怕是偏远县城,都有银行网点。



汉中郡有家的人,他们独身一人,或是带着新婚妻子,返回自己家中。



汉中郡没有家的人,这次作战赏赐很多钱。



苏河了解到,很多军人准备在汉中城或是周边地区,买一套房子。



钱不够买房,也能凭借士兵的身份,从银行中低息贷款一笔钱。



………………………………



苏河进城后赶到王府,他在文华殿与王仲策交流,这段时间发生的事情。



王仲策开心的说道:“苏统领回来,我就轻松多了。



这几个月,汉中这里没有出现大事。



最重要的事,苏统领去年找农民种的那批冬小麦,真的长出来了。



四月到六月,宝鸡那里连续一个多月都没有下雨。



还好我们修了很多水库和水渠,能保证小麦田和红薯田的用水。



还有半个多月,粮食又倒了收割季,缺水不会影响今年的收成。”



苏河听到这个消息,他很开心。



“粮食最为重要,四川春季稻已经丰收,汉中郡和宝鸡府也能丰收。



那我们就有信心,在明年解决陕北明军。



冬小麦真的成功了,这是最大的好消息。



他能让北方的粮食产量,增加一倍多。”



王仲策继续介绍道:“外部发生了几件大事。



三边总督洪承畴和陕西总兵曹文绍,他们也铸造很多大炮,带兵把起义军剿灭。



王嘉胤吃得太胖,身体不灵活,被洪承畴活捉。



现在已经押送到京城,估计要被崇祯凌迟处死。



王自用率军逃到宝鸡府渭河北岸,明军不敢追过来。



他要投靠我们,已经在宝鸡府待了一个多月。



这些人基本断粮,第六师为他们提供一些红薯。



起义军闯王高迎祥,带着他的部队东进山西,在山西闹得很大。



后金黄台吉,加紧拉拢蒙古科尔沁部落。



参谋部的参谋分析,黄台吉要攻打察哈尔部的林丹汗,彻底吞并漠南蒙古。”



苏河听这王仲策的讲述,笑着说道:“你派人通知王自用,让他带着一批将领来汉中,参加我的称王大典。



他们不敢来,就让第六师断了他们的粮,趁机吞并这些人。



他们敢来,立刻派祝师当说客,第六师趁机吞并这些人。



他们之后,我会命令苏鹰派宪兵队严格审查,把一些害群之马清理出去。



后金要继续关注,他们真吞并漠南蒙古,势力就太大了,我们一定要阻止。”



苏河直接下令吞并王自用部,他来汉中就留一条性命。



他们都是造大明朝的反,但路线不同,没有办法合并,只能吞并。



这种时候,绝不是心慈手软的时候,苏河作为一个割据势力的君主,该心黑手狠的时候,绝不能软弱。



王仲策把苏河的吩咐记下来,就继续说道:“崇祯提拔礼部尚书徐光启入阁,派他去南方收税。



还要重点发展火枪大炮,这对我们威胁很大。”



苏河笑了笑,淡定的说道:“大明不需要担心,崇祯想造枪造炮,他手中没钱。



崇祯想得太简单,别说派徐光启,崇祯亲自去收税,他也收不上来税。”



大明朝已经积重难返,除非崇祯向他一样,把士绅屠戮一遍。



只怕一两个清官,根本收不上来税,抄家几个盐商能做到,但这点钱没有多大用处。



大明朝廷划拨一百两银子,造枪的花费,都未必能分到十两银子。



火枪和火炮达不到一定规模,它们作用有限。



苏河与王仲策聊了许多事情,基本了解他出兵这段时间,汉中的变化。



苏河离开文华殿,他又去凌云殿,接见秘书处处长钱明义。



通过钱明义,了解汉中这段时间的变化,基本上和王仲策说的差不多。



苏河与他们的说法,和宋康年的说法对比,他就能全面了解汉中这段时间的变化。



钱明义走出凌云殿,一道身影从阴影处走出。



第134章 凯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