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1章 克制骑兵的办法   明末逐鹿天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1章 克制骑兵的办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河看着面前的沙盘,他调动主力军队和警备屯垦部队近三十万兵力,应对大明朝的围剿。



两方都倾尽全力,这场战争的结果,将会影响今后的局势。



苏河赢得这场战争胜利,才算真正成为一方诸侯。



北线以苏虎为统帅,率领第三军、近卫军、第四军、炮兵师。



十三万人进攻陕西二十万明军。



第三军和近卫军和炮兵军,  都是功勋赫赫的王牌部队。



兴安州由苏山的第六军负责防守湖广勋阳府的明军,这支部队善守。



南线以苏熊为统帅,第五军和长江水师,负责防守湖广荆州方向的明军。



第一军和第二军向南进攻,夺取整个西南地区。



中线依托大后方进行防守作战,作战难度不高。



南线部队进入西南地区,苏河预计作战的伤亡,还没有非战斗减员高。



曲天汇报的事情,苏河已经了解。



他们不知道那种打摆子的疾病致病原因,归为瘴气。



苏河了解这种疾病,它是热带地区很常见的疾病疟疾,由疟原虫导致的疾病。



它是一种寄生虫导致的疾病。



治疗疟疾有两种特效药,它们都是从植物中提取的物质。



其中一种是金鸡纳霜,它从南美洲的金鸡纳树中提取。



这种药物副作用极大,疟原虫也能很快对这种药物产生抗药性。



但它能有效治疗疟疾的效果很好。



这种药物苏河无法获得,哪怕获得金鸡纳树树种,都没有地方能种植,它是一种热带乔木。



治疗疟疾的另一种特效药,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青蒿素。



提取青蒿素的黄花蒿,在华夏大地广泛的存在。



苏河记得青蒿素要通过冷萃取的方式制取,萃取液是乙醚。



苏河已经安排科学院化学所的人,开始研制青蒿素。



黄花蒿原料充足,他们这里也有大量的乙醚,  青蒿素研究成功只是时间问题。



曲天的汇报,  也让苏河重视起药物。



不只是抗生素,还有像青蒿素这种作用极大的药物,都能有效避免士兵的伤亡。



他已经让妻子王文君,  带领汉中医院的医生,开始研究云南白药、藿香正气水、仁丹等药物。



云南白药是极为有效的伤药。



苏河后世了解一些云南白药用的药物。



他不知道具体的配方,但苏河相信那么多中医一同研究。



不能百分百配置出来云南白药,也能搞出相似的药物。



藿香正气水等药物,专门预防中暑。



防冻伤已经有甘油,中暑现在还没有药物治疗。



南方的酷暑和北方炎热干旱的天气,都导致中暑成为军中常见的疾病。



………………………………



苏河和李凤鸣两人,乘坐马车赶往汉中城外最大的训练场。



田家鹏搞出铣床,兵工厂的工匠就利用铣床,制造线膛枪和线膛炮。



线膛枪已经量产,现在线膛炮也取得重大突破。



张瑜亮带着炮兵师精锐,正在试验线膛炮和一些新火器的效果。



近卫军也有一部分部队在训练场,这里有章万思的骑兵团,配合近卫军训练步兵怎么克制骑兵。



近卫军这次北上任务,就是针对关宁铁骑的主力部队。



马车在水泥路上疾驰,具有弹簧减震功能的马车,车厢内一点也感觉不到颠簸。



“秦王殿下,  这次您不亲自领兵出征吗?”



李凤鸣有些惊讶,苏河这次坐镇汉中,  没有再次领兵出征。



苏河笑着说道:“要锻炼前线的将领。



我们现在的底蕴,  已经能允许失败一两次。



将领们跟在我身旁和独自领兵,对他们的锻炼完全不同。”



秦军现在已经发展壮大,这次又开始两线作战。



苏河去任何一个战线,都会影响另一只军队。



他所在的地方,物资和援军肯定会优先满足。



不患寡而患不均,在军中会慢慢造成裂痕。



今时不同往日,秦军也开始走向正规化,不再是草台班子。



大量经过长时间训练的新兵,他们已经知道为谁而战,他们属于谁的兵。



苏河的军校学生,占据着绝大多数军官的位置。



苏河起势以来,收养了很多孤儿,他们大部分成为一名军队连级以下祝师。



控制着一支军队最重要的基层士兵。



经过多次战争的胜利,苏河在军中的声望也达到顶点。



苏河对军队的掌控,变得更加紧密,没有任何人能取代他的地位。



军队规模也达到近三十万,损失一两支军队,也不会伤筋动骨。



最关键的是苏熊等将领,经过多次战争的锻炼,他们已经成长起来。



苏河可以放心把军队交给他们。



他今后主要工作,就是搞好工业和经济。



只要钱粮和枪炮充足,他麾下的士兵,就不惧怕任何一支军队。



秦军现在已经完成全火器化,不再依靠大刀长矛拼杀。



全火器的军队,对后勤和工业的依赖极为严重。



哪怕军队所有制衡手段都失效,苏河把他们的后勤补给一断,这支军队也失去了战斗力。



秦军拿着火枪很厉害,真拿大刀长矛与明军厮杀,未必能比得过经验丰富的明军。



秦军强大的战斗力,那是建立苏河在汉中,辛苦创建的基础工业之上。



火器只有成规模,才能发挥出它们强大的威力。



这也是苏河不害怕大明搞火枪的原因。



没有煤炭钢铁工业作为支撑,手工锻造火枪,成本会突破天际。



大明朝根本养不起纯火器的军队。



大明朝制造的少量火器,肯定装备在家丁兵的手里。



火枪这种火器,没有规模列装,战斗能力有限。



明朝贪官污吏横行,到处都有漂没。



明军手中的火枪质量未必会很好。



李凤鸣在马车中,他与苏河探讨大明军队,可能在什么时候,发起全面进攻。



李凤鸣聊了很长时间,看到苏河心情不错。



他才委婉的劝道:“秦王殿下,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您放弃亲自指挥部队,就要对前线将领充分放权。



战场瞬息万变,哪怕是在战场的将领,有时都没有办法把握机会。



更别说远在千里之外的秦王殿下。”



苏河听明白李凤鸣的意思。



“李先生,你放心好了。



我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一定会给前线将领充分放权。”



李凤鸣听完脸上露出笑意,他在这时劝导苏河。



就是为了提醒苏河,防止苏河出一些昏招。



出现这个事情概率不大,一旦出现那就是天大的问题。



君主对于将领的能力不信任,这对一个势力来说,就是毁灭之灾。



战国四大名将的两人,都被隐藏的第五名将郭开击败。



这就是基于赵王对于前线将领的不信任。



苏河知道君主随意干预前线将领指挥,本来能胜利的战争,都会因为军队失去主心骨。



将领畏畏缩缩的指挥,导致战争失败。



这种操作,在后世有个专门的词语讽刺它,微操。



紫禁城那位崇祯皇帝,就是知名的微操大师。



崇祯不知兵,性质又非常急。



在他的催促下,明军经常没有准备好,就被迫发起进攻。



苏河观察这次的围剿,也有崇祯微操的迹象。



崇祯催的实在太急,明军准备在冬天发起进攻。



这在军事上,绝不是一個明智的选择。



马车很快来到训练场,正在训练场训练的部队有骑兵团、炮兵师一个团、近卫军一个团。



骑兵团团长章万思、炮兵师师长张瑜亮、近卫军军长李大壮都在这里。



特别是近卫军,在这里已经训练三个多月,就是要寻找克制骑兵的办法。



苏河印象中,克制骑兵两种办法最为见效。



第一种是更加高效的骑兵,中原大地北方的游牧民族,某个部落突然间崛起,就是靠这种办法。



汉朝时代的匈奴,唐朝时代的突厥,都已经在草原上消失。



突厥的后代,在距离东亚很远的地方,成立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鲜卑、辽人和金人都已经消失,大部分与汉族融合,成为汉族的一部分。



后金声称是金人的后代,它们和真正的金人毫无关系。



苏河不可能采用这种办法,他所在的地区,是传统的华夏民族耕种区。



这里根本不产马,只有少量的西南马,勉强能作为战马。



章万思率领的骑兵团,只有两千人,三千多匹马。



这已经是苏河,能找到的全部骑兵人才和可堪一用的战马。



第二种方法,就是用强大的火器,压制住骑兵。



骑兵属于冷兵器时代的巅峰军种,它会被火力足够的火器军队克制。



骑兵正式退出战争舞台,那是机枪登上战场之后。



勇猛彪悍的游牧民族,就变成了载歌载舞又好客的民族。



机枪没有发明出来,线膛枪和线膛炮的登场。



直接让骑兵从主力部队,变成了二线部队。



苏河现在只具有最初级的线膛枪和线膛炮。



他不要求击溃骑兵,只要能抵挡住骑兵的进攻,那就达到目的。



苏河和李凤鸣走下车,就听到几种特殊的呼啸声,还有炮弹剧烈爆炸的声音。



苏河更关心的火炮的情况,这种陆战之神,才是对付骑兵最重要的杀手锏。



他们走到炮兵的试射场。



李凤鸣看到前方炮兵的强大实力,还有一些明显很特殊的火炮。



“秦王殿下,前方的线膛炮,我还有所了解。



那种铁箱子,也是一种大炮吗?”



“李先生,等会儿你就能看到,我相信它的威力能让你吃惊。”



苏河向前方看去,一辆很常见的四轮马车上,架着由许多铁管组成的火器。



这就是为骑兵准备的大杀器,最初始的火箭炮。



传统的颗粒火药,加上一些白糖和氯酸钾等化工添加剂。



它就变成性质优良的推进剂,可以把火箭炮推送到几百米到五千米的距离。



配合新研发出来的碰撞引信,威力很强。



最关键是这种火箭炮,成本比较低,就是准度不太高,只适合攻击大规模敌人。



苏河和李凤鸣,看着炮兵营士兵操作火箭炮。



士兵点燃火箭炮,数十个火箭弹飞向了前方靶场。



靶场上面有许多稻草人,主要测试火箭炮的准度。



第151章 克制骑兵的办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