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53章 圣旨催出征   明末逐鹿天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53章 圣旨催出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陕西凤翔府,孙承宗召集众将,商讨进攻黄衣贼的相关事宜。



他已经来到陕西两个月,一直在熟悉这里的军队,等待着朝廷的物资抵达。



军队在一个月前,他就已经与各个将领熟悉,能指挥他们围剿黄巾贼。



但朝廷的最后一批物资,  也是规模最大的物资,迟迟没有运到陕西。



孙承宗不敢轻启战端,一旦发动进攻,粮草物资不够用,这场战争必输无疑。



他在辽东阻挡后金,突然被崇祯皇帝调到陕西,  主持围剿黄衣贼工作。



他这把老骨头,不能辜负崇祯皇帝的信任。



要尽量做好每一步,  彻底剿灭黄衣贼,解决大明的心腹大患。



孙承宗的师爷,正在给明军将领,介绍黄衣贼军队的基本情况。



三边总督洪承畴推开房门走了进来。



他冲着孙承宗点了点头,道:“孙大人,您让我统计朝廷这次运过来的物资,我已经把所有物资统计好。”



洪承畴说完,他把一份做好的表格,递给孙承宗观看。



孙承宗让师爷帮他接过洪承畴手中的表格。



他仔细阅读表格上面的粮草物资数据。



眉头渐渐的皱了起来,又很快平缓下去。



“洪总督,朝廷运过来的粮草物资,都到达指定地方吗?



你记载的数量,没有数错吧!”



陕西这几年大旱,又有流贼扰乱的地方。



本地的粮草物资都很匮乏,没有办法支持二十多万军队作战。



这些粮草,都是从河南和江南地区,  辛苦的运送过来。



孙承宗统兵多年,  知道粮草在路上运输消耗很大。



朝廷不断有人上书路上和运河,运输粮食耗费太大,请朝廷海运。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漕运不会轻动。



加辽饷,出一个苏河。裁驿站,出一个李自成。



一個占据四川和陕西的一部分。



一个在陕北闹得很大,又把山西搅成一锅粥,都抽不出来兵力支援围剿黄衣贼。



现在谁也不敢提,裁撤漕工。



漕运还关系,朝廷许多大佬的利益,这个绝对不会取消。



但洪承畴记载的数据,粮食太少了,算上陆运最大的损耗。



实际运到的粮食,比应该运到的都差一大截。



孙承宗领兵这么多年,他知道漂没这种现象。



纸面上的物资和实际到来的物资根本对不上。



但像现在这样,差距这么大,他还非常意外。



大明朝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拿不下黄衣贼,大明朝很可能就到此为止。



这种关键时期,还有人上下其手,对前线军队的物资,  进行大规模的漂没。



孙承宗脸色铁青,  他又对这种现象无可奈何。



这已经完全不是,  杀一两个贪官,就能扭转这种风气。



整个官场,都已经变得腐朽不堪。



洪承畴看向孙承宗,这位到达陕西,就取代他成为陕西权利最高的官员。



崇祯皇帝派来更高级别的官员,指挥这场战争。



他还感到更加轻松,黄衣贼兵锋实在太厉害。



黄衣贼和普通的流贼完全不一样。



他们有成体系的军队,火器比大明都犀利,军队作战意志极强。



洪承畴指挥明军与蒙古作战过。



他感觉黄衣贼的实力,都要在蒙古军队之上。



洪承畴不看好这次围剿黄衣贼。



他建议朝廷铸造枪炮,枪炮积累到一定程度。



最起码也要每一名士兵,都配备火枪。



火力密度与黄衣贼的军队差不多。



凭借大明庞大的军队数量和后勤物资,才能与黄衣贼碰撞,有胜利的希望。



现在黄衣贼刚吃下四川,正是兵强马壮的时候。



黄衣贼现在气焰之嚣张,苏河非常谨慎的一个人,已经公开称王,举办科举,这是准备称霸天下。



黄衣贼已经势大,朝廷到现在才着急。



这次战争黄衣贼能输很多次,朝廷却一次都不允许失误。



朝廷调集重兵,如果都没剿灭黄衣贼。



那黄衣贼就彻底做大,世上的很多人,也不会再把黄衣贼当反贼。



一些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他们也会争相恐后投靠黄衣贼。



洪承畴正在思考着,他听到孙承宗的询问。



他立刻冲着孙承宗抱了抱拳。



“孙大人,我亲自带人去清点粮草和物资,树木分毫不差。



朝廷转运到陕西的粮草,可以维持大军半年的消耗。



物资有些匮乏,特别是药物,基本没有新增的药物。



运过来的铠甲还算充足,老式的鸟铳有很多。



朝廷这次运过来的火枪火炮和弹药非常少。



他们只能武装五万人。



特别是棉大衣,只运来了三万件,我都按照孙大人的要求,已经分配下去。



除了第一次遇到的棉大衣,之后的物资里面没有棉大衣。



现在外面的天气极冷,没有棉大衣,会有非常多的士兵冻死。”



孙承宗听着洪承畴的汇报,二十万大军能吃三年的粮食,变成了半年。



这种漂没程度,实在是太多了。



还有新式火枪火炮,真的太少了。



什么样的物资,都能被漂没。



他见过黄衣贼的火枪,组成密集的军阵,没有火枪大炮,想抗衡黄衣贼太难了。



孙承宗把目光看向关宁军的祖大寿、何可纲、吴襄、宋伟等人。



他再向朝廷申请,物资也就这么多。



朝廷明面上,已经发下来超出作战需求的物资。



现在只能依靠关宁军的实力,特别是关宁铁骑的实力,打开突破口。



“祖总兵、何总兵、吴总兵。咱们想要突破黄衣贼的防线。



还是要看你们骑兵的表现。”



祖大寿看着孙承宗,这位是他的老上官。



他上官袁崇焕被处死,他是袁崇焕的心腹,又有从后金逃回来的经历。



祖大寿每天都害怕,自己可能被锦衣卫抓走。



他去哪里,都会带着大量的亲兵,没事基本不离开军队。



这次朝廷剿灭黄衣贼,老上官孙承宗亲自给他写信,带他来这里立功。



自己有了功勋,展示出自己的能力。



只要立下功勋,孙承宗大人答应亲自做保,会保他安稳无忧。



他才不会某一天,突然就被锦衣卫带走。



祖大寿单膝跪下,抬起头说道:“孙大人,黄衣贼就交给我们关宁军。



我们关宁军,特别是关宁铁骑在平原地区,随时能击破黄衣贼的防线。



黄衣贼士兵根本不穿甲胄,他们的火枪射程也有限。



我们骑兵游走在黄衣贼军阵四周,通过游射的方式,查找黄衣贼军阵的薄弱点。



只要黄衣贼阵型出现破绽,我就带领着关宁铁骑冲进黄衣人军阵。



黄衣贼都是没有甲胄的士兵,骑兵冲进去,那就和对付手无寸铁的百姓,没什么区别。



骑兵杀乱黄衣贼的阵型,步兵随后跟着掩杀。



对付黄衣贼这种没有骑兵的军队。



我们即使战果小一些,也绝对不会大规模溃败。



只是用什么办法把黄衣贼引出来。



我们这里和汉中,可是隔着秦岭天堑。



翻越秦岭,汉中那里也没有大的平原,不利于骑兵机动。”



孙承宗听到祖大寿自信的话语,他很满意。



“祖总兵放心,我们不用进攻汉中,只进攻宝鸡就行。



宝鸡只是渭水防线布满大炮,非常难攻克。



但渭水很长,我们大军人数又多,完全可以用一部分兵力,吸引渭水黄衣贼的注意。



骑兵和主力部队,从渭水上游过河,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直接拿下宝鸡。



黄衣贼十分护短,我军拿下宝鸡之后。



黄衣贼肯定会出来,准备从我军手中抢夺汉中。



他们真敢这么做,那就是中计了。”



在场的众将,听到孙承宗这个计策。



他们都觉得,孙承宗这个计策,有胜利的希望。



孙承宗看着众将,目光威严的询问道:“你们有什么疑虑,现在可以说出来。



一旦正式开战,敢有踌躇不前者,扰乱军心者,我孙承宗定斩不饶。”



孙承宗说完话,他举起手中的尚方宝剑。



他知道明军很多军队都彻底糜烂,大部分军队只能打顺风仗。



伤亡稍大一些,这些军队转身就会逃跑。



在这场至关重要的战争中,他一定会用严苛的军法,制止这种行为出现。



登莱总兵孔有德,带着登莱前巡抚孙元化打造的炮兵,奉旨进入陕西,参与围剿黄衣贼。



他听到孙承宗的问话,立刻跪下来询问道:“孙大人,小人登莱总兵孔有德。



请问孙大人,我们何时出征。



我的部下大部分都没有棉大衣穿,无法忍受陕西这里的严寒,现在只能躲在帐中取暖。



大人想要让我们出征,最起码也要保证我们不会被冻饿而死。



我们想杀敌立功,不想没看到黄衣贼,就被冻死在这里。”



孔有德刚说完,其他将领也跟着附和。



只有关宁军优先分配了棉大衣,山东等地的客军和陕西本地的军队。



他们都没有分配棉大衣,不患寡而患不均。



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让很多将领怨声载道。



孙承宗也看到很多将领不满,他知道不能让这些不满,继续积累下去。



朝廷发放足额的棉大衣,这些棉大衣出京城就会少一半,等到了他手中,只剩下这么点。



他只能把棉衣优先分配给最听他指挥,战斗力也最强的关宁军。



孙承宗轻咳一声,房间立刻安静下来。



“众位将领不用担心,现在天气严寒,偶尔还会刮寒风下暴雪。



我们不会在这个时节出征,大家安心过除夕节,等到年后天气稍微转暖,我们再出征。



如果提前出征,我也会想尽办法,尽量让大部分士兵穿上棉大衣。”



孙承宗刚刚许诺完,他亲兵就过来汇报。



“孙大人,皇帝陛下派来的传旨太监,带着锦衣卫已经来到房间外。



传旨太监非要闯进来宣旨,我们已经快拦不住。”



孙承宗立刻吩咐道:“让传旨太监独自进来,锦衣卫挡在门外。”



传旨太监代表着皇帝的权威。



孙承宗要慎重对待,绝不能给言官口实。



他带着屋内的众人,准备了接旨的仪式。



高起潜捧着圣旨,走进了房间内。



第153章 圣旨催出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