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23章 子女教育 兴建大学   明末逐鹿天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3章 子女教育 兴建大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河想了想,暂时没有发现能接手田家鹏的人。



秘书处的秘书,经过培养之后,有才能的人都被外放,没才能的人也被外放。



这段时间占领两广,人事变动剧烈,很多秘书都下放到地方为官。



苏河准备科举之后,挑选一些科举人才,再度充实秘书处。



“秘书处的工作你先兼职,等我找到合适的人才,你们再交接工作。”



苏河想了想,还是让田家鹏能者多劳。



他给田家鹏介绍,自己计划中的大学。



最重要的大学名叫华夏大学,课程是理工类前沿理论为主。



大学采用严禁严出模式,只有小学最优秀的一批人才,才能考进大学。



现在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办理更多的中学。



只能选取小学优秀学生,送到大学培养。



大学数量也极少,苏河准备只建设几所大学,不会超过十所。



现在小学教育已经足够,等到大规模战争结束,秦王府也更有钱,再开办中学教育。



华夏大学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



毕业要求就是要有创新性,补充前人的理论或是发现新的知识。



大学学制五年,上学十年没有毕业的人,会直接被转学或是清退。



还有几所专业的大学,例如农业大学。



他们学制也是五年,入学要求比华夏大学低,主要培养专业人才。



学习华夏大学,研究出来的理论和知识,不要求学生具有创造性,只要求他们学会技术。



田家鹏听完苏河介绍大学,他询问道:“王上,华夏大学毕业要求是不是太高。



您的学生,那都是万里挑一的人才,很多人都做不出来开创性的成果。



小学教育前几年遇到的好苗子,都被收进科学院少年班。



他们之中也就涌现陆凌霄、牛犇、秦云等人才。



这些人才哪有那么容易培养。



无法毕业的人,那也是百里挑一的好苗子。”



苏河笑着说道:“天才毕竟是少数,华夏大学定位就是研究型学院。



它是科学院的有力补充,科学院研究最重要最基础的理论。



华夏大学根据科学院的理论,对一些研究成果进行创新。



毕竟让科学院院士研究一些不太重要的东西,那就太浪费人才了。



华夏大学是最顶尖的大学,宁缺毋滥,只留下顶尖的人才。



其他的人,他们不适应华夏大学。



可以转学到农业大学、物理大学、化学大学、医科大学、人文大学、工匠大学等更加专业的大学。”



苏河没有多少资金,大规模建设大学。



现在所有学科都在开荒阶段,没必要设置综合性大学。



他让大学专业化,集中所有相关人才发展这所大学。



真有人进错大学,也有相应的转学制度。



除了华夏大学,是为了攻关前沿科学。



其他大学的主要目的,那就是批量培养相关人才。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社会对这些专业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想让工业化停滞,就要开办大学,大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田家鹏继续询问道:



“王上,大学的老师怎么解决,大学的学费向小学看齐,还是高收费。”



苏河听到田家鹏的问话,这个问题他早就想过。



他想要开办公益性的大学,象征性收一些学费。



但经过成本核算,一所大学的投入,可以开办一千所小学。



一千所小学能带来的收益,肯定要比一所大学高。



秦王府教育方面的资金,主要向小学倾斜。



现在的文盲率太高,培养出一大批,认识文字又有纪律性的小学生,这才是当前的重点。



大学大部分经费,只能靠自筹。



“关于学校的老师,华夏大学会有科学院支持,科学院的院士和研究员,会给学生们上课。



其他大学,比如农业大学和医科大学这些专业大学,都会有经验丰富的农民、医生、工匠成为老师。



大学的费用很高,一年的费用在二百两银币左右。



考上大学,银行会给学生放贷款。



大学每一个院系,前一百名学生,也有相应的奖学金,足够他们交学费和生活费用。”



田家鹏问出最后一个问题。



“王上,大学是种新事物,难免有权贵打招呼,遇到这种事情我该怎么办?”



他必须要问清楚,只靠猜测,猜错那就麻烦大了。



“权贵和普通百姓一视同仁,能考上大学,就按照大学的规定上学。



考不上大学,想要花钱买个名额,让他们去人文大学。



人文大学有孔孟学院、佛学院、社会学院。



人文大学捐款就能进。



人文大学一年学费五千两银币,多招一些权贵子弟,我们办大学的经费就轻松很多。”



田家鹏听到秦王这么说,他就明白秦王的态度。



这些大学已经建设好,几所大学都在一起形成大学城,位于汉中城西北面的郊区。



田家鹏办事效率极高,大学职工很快全部到位,正式对外开始招生。



………………………………



隆昌马车行,两名学徒正在讨论关乎他们命运的事情。



“李大狗,你看到报纸上的消息了吗?



秦王府又建立了小学的上一级学府大学。



你不是一直说教科书上有错漏,凭你的水平应该能考进大学。”



“乔小丫,我叫李达够,不要叫我李大狗。



我也想去大学,只是大学的学费太贵了。



我上学就接受隆昌号的助学金。



违约需要赔偿数百两银币,我现在可拿不出这么多银币。”



“听你的意思,就是想去考大学。



你去考大学,只要你能考中,我帮你把违约金取消,推迟偿还助学金。



秦王推出大学,肯定要重点宣传。



和你一样的学生有很多,你真的能考中,很容易上报纸。



上报纸也是对隆昌号的宣传,东家一定会妥协。”



李达够听到乔小丫这么说,他有些心动。



他觉得自己学识,应该能考上大学。



当时十多岁的事情,父母还算有远见,没有直接让他下地干活。



他比很多小学生大好几岁,思想更加成熟,学习速度也很快。



现在去考大学,他比较有优势。



他可不像乔小丫,上小学主要就是玩,也就了解一些数学常识,认真学一些会计知识。



“现在马车行太忙,请假不容易。”



“我去帮你请假,东家应该也想要宣传。



我一个女人都帮你出面,你还磨叽什么?”



乔小丫看到机会,一直催促李大狗上进。



一个普通的工匠,基本没有机会娶她,大学生就不同了。



秦王苏河办大学,搞的这么轰动,大学生的待遇肯定很高。



他们就像之前士子一样,有非常高的潜力。



他们这些商贾之家,还是比较喜欢投资有潜力的年轻人。



7017k



第223章 子女教育 兴建大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