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51章 追击保定兵   李自成的明末游戏[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51章 追击保定兵[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明代的“九边”,字面意思就是在北部边防区设立的九个边镇。“九边”真的只有九个边镇?



不对。



在弘治十四年,九边正式形成。然而很快,明朝就因为边防形势的变化而拆分设置了很多新的军镇。



比如昌平镇。



嘉靖二十九年,蓟州镇拆出西境置昌平镇,简称昌镇,总兵驻昌平州城。



昌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护明代皇家陵寝,毕竟明十三陵就在昌平,不过设置昌镇的时候才是七陵。



可见他们的工作和驻扎在南京的孝陵卫差不多。



当然,孝陵卫是卫所建制,现在早烂的不成样了。昌平镇好歹是营兵,应该还有一点点战斗力吧。左良玉南下剿贼就带着两千昌平兵。



再比如保定镇。



保定是出京第一府,又是京师的南大门,地位很重要。



嘉靖三十年,宣府、大同、蓟州三镇之间设立保定镇,简称保镇,也叫易州镇。



保镇主要负责倒马三关的防务,也就是山西和直隶的那段长城的防务。总兵驻保定,春秋两防驻浮图峪,遇警驻紫荆关。



保定总兵麾下编有分守参将4人,游击将军6人,坐营中军官1人,守备7人,把总7人,忠顺官2人。



总兵标下旗军3220名,正兵营旗军2187名,奇兵营旗军1500名,忠顺营旗军1500名,紫荆关将井所辖浮图峪、白石口、宁静庵、乌龙沟、盘石口,原额旧数常守并轮班备御及防秋官军壮乡夫共名。



现在这些都是营兵,但最早在保定的都是卫所兵。



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之后,将首督由金陵迁到了北平。



为了防御南方势力可能对京师造成的威胁,朱棣于永乐元年将原驻内蒙大宁的都司部队主力,南迁到了京师的南大门保定。而且未改名称,仍叫大宁都司。



大宁都司原在蒙古时下辖10个卫,统辖军队将近人。南迁后兵力大为减少,到保定的初期总兵力为人。



其中本城守卫3232人,左卫1843人,右卫1766人,中卫3485人,前卫3676人,后为2824人,茂山卫1413人,紫荆关卫977人。平均一个卫才2200多人,比在蒙古时的平均每卫5600少了一半多。



明中期后,原实行的军队卫所制逐渐改为营兵制,那帮大宁都司卫所兵被抽调出来组成了保定镇。



或许是因为大顺军的战绩太醒目,晃瞎了崇祯的眼,继派出昌平和京营兵后,他又加派保定总兵梁甫带着三千兵南下剿贼。



保定镇作为二线关,和尤世禄的山西镇差不多,不会有啥战斗力。



只要梁总兵出了城,他就完了。



……



大顺军在馆陶修整半日,第二天凌晨时分,全军渡过卫河北上。



邢台在馆陶西北一百七十里。虽是平原地带,但是半路上河流众多,即便当前是枯水期,李自成也用了两天时间才潜行到附近。



侦察兵进城一打听,梁甫已经率军离开了。留在当地的密探也尾随着保定军走了,行踪未定。



李自成无奈,只得赶忙掉头领兵沿着驿道往南追。



天黑之前大队抵达临洺关镇。



城南北二百二十丈、东西半之,基广一丈八尺,高一丈九尺,六门,城楼台堞具备,设巡检司、马驿,万历二十六年移通判驻之。



城内毫无防备,刘宗敏带着一支先遣队直接冲进城门,这就算占领了。



进城顺便找几个土豪谈谈心,让他们“乐捐”点钱粮,再吃顿好的犒劳一下大头兵。



李养冲,累官宣府巡抚,崇祯二年,御史吴牲弹劾其侵盗抚赏银七万,及冒功匿败等罪,论死,毙于狱。



第51章 追击保定兵[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