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零二章 兴奋的朱棣   我的姑父叫朱棣[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二章 兴奋的朱棣[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徐景昌胡乱盘算着,朱棣突然道:“徐景昌,朕看你也该跟着尝尝,好能体会中山王当初的不容易。”



徐景昌哭了,我体会那个干什么?



我也不想打仗,我也不用当皇帝,表率天下。



你总要允许一些人吃喝玩乐,不思进取……如果这个大明朝,必须有些纨绔子弟,那为什么就不能是我?



“陛下,咱们再说说这个万年历吧,其实这东西用处太大了。百姓耕田种地,婚丧嫁娶,从年头到年尾,都离不开黄历。有了这个,就能把握农时,准时耕种收获,好处不言自明。”



朱棣颔首,“这事朕已经知道了。我华夏上国,自古以来就在历法上面,颇有心得。周遭藩属小国,都会请大明赐下历法书籍。没有大明赏赐的历书,他们简直活不下去。”



说到这里,朱棣眉飞色舞,十分骄傲。



历法属实是中原王朝的宝贝,就拿朝鲜来说,他们每年进贡,最希望得到的赏赐,不是金银,也不是丝绸瓷器,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历书。



因为编写历书需要长时间的观测,还要不断修正,才能保证准确无误。



偏偏朝鲜没有这方面的人才,不靠着上国恩赏,就真的只能喝西北风,连泡菜都吃不上。



要是知道他们子孙的德行,干脆就别给他们历书算了……徐景昌心思微动,要不自己跟通政司打个招呼,让解缙把历书这一项抹掉算了。



谁能想到,用这么简单的办法,就可以拿捏宇宙大国。



成了,就这么干了!



徐景昌最得意的还是最后这一本通识……这是他提议解缙编写的,也是这三本书中,内容最丰富,涵盖最广泛的。



从家国天下,到如何打官司,如何纳税,遇到了财产纠纷,该找谁做主……可不要小看这些东西,对于大多数百姓来说,他们从出生到死亡,几乎都没有离开过村子。



不识字,也没有外面的资料。



他们知道的,只是口耳相传的东西。



人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又通常会有恐惧,抵触的情绪。



因此老百姓不知道朝廷,只知道村子里的乡绅耆老,遇到了事情,只能求助宗族,借助宗法解决问题,也就顺理成章了。



解缙编的这本通识,倒不是说就能击败根深蒂固的宗法体系,让老百姓有更好的选择……只是说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化百姓,普及知识,有了知识的武器,才有打破愚昧牢笼的机会。



总而言之,这是至关重要的第一步!



“陛下,臣坚信,随着书籍的推广,咱们的大明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永乐盛世,大业可期!”



朱棣听完徐景昌的解说,又看了看这三本书,脸上喜不自胜。



这不是书,而是无穷的宝藏,是改变大明的希望,是赢得民心的神器……总而言之,是很了不起的东西。



“徐景昌,这一次你着实立了大功,其实朕有些后悔了,解缙太平庸了,只会按部就班,全然没了以前的锋芒,还不如让你回任通政使算了。”



徐景昌一怔,还能回任?



“陛下,那锦衣卫怎么办?”



一听这话,朱棣又犹豫了,他总不能把锦衣卫和通政司都给徐景昌吧!



“等秋收之后,杨荣他们就回京了,到时候再说。”



朱棣随口一句,等于宣告解缙的屁股还不稳妥。



徐景昌眉头挑了挑,没有多说什么。



随后朱棣道:“你们先给百姓赠书,回头朕还有重要的事情商议。”



一转眼数日过去,徐景昌准备的书籍已经悉数发完……不光是前来完粮纳税的百姓,包括应天城里的市民,外地的商贾,全都趋之若鹜。



这三本书,简直太实用了。



就算拿不到全套的,像历法啊,通识啊,拿到一本,也是好的。



甚至有人出几倍的价钱,购买书籍。



那些免费拿到的百姓,也都当成了宝贝,贴身收藏,生怕被人抢走了。



随着各种消息汇集过来,朱棣是笑逐颜开。



抢吧,抢吧!



朕就算砸锅卖铁,也要刊印更多的书籍,要让天下的老百姓,知道朕的苦心,体会到大明的变化。



朱棣越想越觉得有道理……“传旨,让六部九卿都过来,朕要在科举上面,增加一项。真正选拔一些人才出来!”



居然要动科举?



徐景昌大吃一惊,三本书换来了科举改革……这可是官员们的命根子啊!



(本章完)



第一百零二章 兴奋的朱棣[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