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   我的姑父叫朱棣[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自从确定了项目之后,徐景昌的日子就轻松了,毕竟做事的又不是他。



上上下下,大家伙都在忙活,他倒是也忙,忙着给徐家开枝散叶,这么大的家业,不多生几个孩子怎么行?



这是徐景昌的心里话,鼓励生育,真的不难,有房子住,有钱花,有好位置,有偌大的家业,还有闲工夫,傻子才不想多生几个呢!



当然了,他也不能整天整夜,沉溺一件事……偶尔还得干点别的,比如发表一下平章院战略安全评估报告。



这玩意从他到北平就在着手写,一直到了现在,总算拿出了第一稿……不是徐景昌偷懒,实在是内容太多了,第一版就有五百多页,超过了十五万字。



据说朱棣拿到之后,整整看了三天,废寝忘食,丝毫不敢疏漏,随后降旨,这份报告明发六部,要求全天下七品以上官吏,全部通读。



不光如此,还要集思广益,提出建议,进行讨论。



光看这个阵仗,简直堪比御制大诰了。



“我倒要瞧瞧,姓徐的又弄出了什么幺蛾子!”



夏原吉气哼哼翻开了这份玩意,最初他还一脸不屑,可是看着看着,老夏的眼珠子就瞪大了,很快整个人就不好了。



他通读下来,又把关键的地方找出来,反复研读……徐景昌的东西有个好处,他不拽词,没有那么多难懂的字句,可就是这些大白话,越看越让人心惊肉跳,惊呼连连。



和夏原吉一样的人,不在少数,吏部天官蹇义如此,通政使解缙也是如此,其余杨荣、黄淮、胡广、金幼孜……这些号称朝中重臣,大明头脑的人物,无不惊叹。



包括探花郎徐钦在内,都被堂弟的想法惊到了。



转过天,武英殿议事,徐钦是没有资格参与的,但是朱高炽特意把他叫了过去。



跟诸位重臣一起,大家伙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徐景昌的这份东西。



徐钦能参加,主要是他前面阐发了天下财富共有一,所以需要从海外蛮夷处赚钱的想法。这套主张,等于为下西洋提供了思想基础。



也给朝廷理财提供了支持。



因此夏原吉也很重视徐钦,视之为后起之秀。



“徐探花,定国公的文章你看过了吗?”



徐钦道:“看过。”



“你看了几遍?”



徐钦道:“惭愧,只看了两遍。”



夏原吉颔首,“我看了三遍,重要的地方,又看了两遍。”



徐钦一时脸红,自己这个徐家人,还不如老夏用心。



他抬头看了一圈,发现在场重臣,几乎都是理所当然的神色,不用问,这里面看得比夏原吉还多的,不在少数。



一份报告,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绝对是始料未及的。



但是仔细想想,似乎又是理所当然。



徐景昌到底讲了什么玩意,能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呢?



其实也简单,就是俩字:内卷!



徐景昌认为北方边防压力大,九边成为朝廷负担,根本的问题,就是北方农田产出低,供养不了那么多人口,偏偏还面临着草原游牧骑兵南下的威胁。



又吃不饱,又要挨打,傻子才愿意留下来!



军户逃亡,土地撂荒,造成边防更加空虚,朝廷不得不投入更多……然后边防就变成了国家的烂疮,不断失血。



当初朱元璋建立九大塞王,戍守边防,除了疼惜儿子之外,也是让藩王守边……毕竟连朱家人都不愿意去,还能指望谁?



徐景昌简单分析了情况,接下来似乎就要对症下药,提出对策了。



但是他话锋一转,转而分析起江南和中原的农耕条件了。



江南鱼米之乡,水热充足,不像北方那么寒冷,又不像南洋那样,湿热瘴气……从气候条件,生存环境来看,绝对是农业时代,最好的一块地了。



要不然也不会繁衍生息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族群……天竺那边是耕地多,但是气候酷热,地形封闭,算不得好地方。



至于美洲大平原,看起来不错,但是由于缺少东西向的山脉阻挡,夏天飓风不断,冬天冷空气袭来,动辄几十度降温,对于农业时代脆弱的生产能力来说,绝对是灾难。



而欧洲那边,雨热不同期,只能长牧草,那就更不用说了。



徐景昌在报告里面,虽然没有对比全世界,但他也分析了,江南和中原的农业,主要是精耕细作……以家庭为主,不断投入劳力,常年辛苦劳作,用汗水换取收成。



一年才来,能填饱肚子,再有点结余,已经算是老天开恩了。



当然了,放眼天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也不多。



随着人口生息繁衍,不断增加,在每一块土地上,都要成倍投入劳力,但是收获却增加不多……所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到了这一步,也就距离改朝换代不远了。



第二百四十七章 黑了心的朱高炽[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