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9章 抢购一空!   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9章 抢购一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闹倭寇的风波逐渐停歇,南平县城内也恢复了平静。



不过延平书院和府学倒是赖在县学不肯走了。



原因自然是鹿大王已经登陆外海,大家都知道东南要不太平了,留在城外读书还是太危险了。



不过读书人还都是闲不住的,自从徐士盛死后,城外也没再传出闹倭寇的事情,县城的紧张气氛松懈下来,这些读书人们又开始出城踏青游玩,只不过要多带上几个护卫。



延平书院的山长陈默群,正陪伴着好友何良俊在南平城东的九峰山踏青巡游。



何良俊就是拓湖先生,这位拓湖先生世代官绅,是松江华亭人。青少年时代,攻习诗文,爱好戏曲。后来做了贡生后曾经授官南京翰林院孔目。



仕途不顺畅后,何良俊辞官回乡专门研究曲艺,如今也是江南文化名流领袖。



不过去年倭寇攻破松江府,何良俊的藏书楼都被倭寇烧了,为了避祸这才从松江府南下游历。



陈默群是何良俊的好友,应陈默群的邀请何良俊在南平县暂住了一个月,而何良俊也投桃报李在南平县搞了个戏文征文活动,算是帮着延平府的读书人在全国打打名气。



万一能有一篇佳作面世,那延平府的读书人也能在全国读书人那边露露脸。



前些日子闹倭寇,陈山长也不敢出城,最近城外风声逐渐安稳下来,陈山长带着好友出城游玩。



这南平城外九峰山上名胜古迹非常多,此时陈山长和拓湖先生手持竹杖,两人矫捷的攀登九峰山。



身后作陪的是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他们气喘吁吁的在后面跟着。



陈山长举起竹杖,指着山上说道:“元朗兄,前面就是化剑阁了。”



何良俊,字元朗,号拓湖先生。



何良俊登高看着山崖下方的延平津问道:“这就是二剑合一的延平津?”



陈山长点头说道:“正是此地。”



“听说化剑阁还有李相公的碑文,现可存否?”



“李相公的碑文尚存,我带元朗兄去看。”



化剑阁是南平县一座名胜古迹,这是一段来自于晋代的传说。



相传晋代名臣张华擅长观星,他观星发现斗牛星宿之间紫气长虹,认为将有神剑出世,佩戴神剑的人可以做宰相。



于是他委托同样擅长星象的豫章人雷焕去豫章丰城做县令,寻找星象中所示的神剑。



古人认为天上的星象也对应地上的位置,斗牛星宿对应的就是豫章之地。



而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句“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雷焕在豫章挖出神剑的典故。



雷焕挖出两把宝剑,一说是太阿和龙泉,也有说是干将和莫邪,他将其中一把剑送给张华,自己则留下一把剑。



这时候雷焕的儿子劝说父亲不要藏下宝剑得罪张华,但是雷焕却说晋朝要大乱,张华也会被害,这剑是灵异之物,终究会化为他物而去,不会永远为人所佩带。



后来张华果然在八王之乱中身死,那把神剑也不知所踪。



后来雷焕的儿子雷华任州从事,一次带剑经过延平津时,剑忽从腰间跳出落入水中,雷华让人进入水中找剑,一直找不到。



只见到两条龙各长数丈,盘绕在水中,身上有花纹,寻剑的人惊惧之下离开。



雷华叹息道:“先父化为他物的说法,张公终将会合的议论,今日算是验证了。”



这件事之后,南平人就在延平津边上的九峰山建造了化剑阁,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化剑阁上有不少名人题字碑文。



何良俊随着陈默群继续登山,果然见到了一座石碑,两人走到石碑处观看,这就是何良俊所寻的李相公的碑文。



不过这位李相公,倒不是当朝的相公,而是宋代明相李纲(绍宋里那位)。



看完了李纲的碑文,何良俊再看下方的延平津,张华、雷煥,雷华的故事交错,突然让人产生了一种古今悠悠的感慨。



陈默群说道:“元朗兄,马上就要到化剑阁了。”



一想到自己被倭寇焚毁的家园,何良俊叹息一声坐下道:



“下山吧。”



陈默群惊讶道:“马上就到化剑阁了,为何要下山?”



何良俊说道:“我想到兰亭集序上那句,‘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后人可还能记得我等今日登高?”



陈默群沉默了,他虽然是延平书院的山长,是本地的名人,可是他这样的人物,怕是能载入《地方志》都困难。



何良俊虽然是曲艺名家,但是也没有和吴中四子那样名扬天下,他这样的人也很难写入青史当中。



而能够记录在历史上的,无论是张华还是李纲,这都是那个时代最顶尖的人物。



雷焕父子跟着名人的故事,也能流传千古。



而自己呢?



何良俊的感慨让陈默群也失去了登山的兴致,他也举起竹仗说道:“下山下山!”



延平书院的教授和学生也不知道为什么山长不到化剑阁就要下山,不过也只能乖乖的跟在后面下山回城。



与此同时,黄时行举着油墨飘香的小报,正在等待山长陈默群回来。



为了能一炮而红,黄时行一口气印了二百份的《文苑新韵》,免费赠送给南平县城的达官贵人。



黄公子发行报纸,延平书院的读书人自然要捧场。



《文苑新韵》定价二两银子,那些家中有钱的纷纷慷慨解囊购买,而没钱的穷读书人,也会几个人凑银子买上一份。



这倒也不是单纯为了拍黄时行的马屁,而是《文苑新韵》肯定会成为南平县文坛的盛事,如果不能跟上风,可能会被同学看不起孤立。



混圈子的,自然最怕被圈子孤立。



江南读书人要随身携带那么多的拜帖,就是这么个道理。



当地文化圈子的热点你不知道,当地重要的文化活动你不参加,其他读书人就会看不起你。



知府衙门后宅,方若兰看着装订精美的《文苑新韵》,翻开第一页看到了第一篇文章。



第一篇自然是黄时行的戏文了,为了能在士林扬名,这篇戏文是黄时行写好之后,又请了福州府的曲艺名家润色修改后,精心准备的戏文。



方若兰翻看了一下,实在忍不住跳到了下一篇。



用方若兰的眼光来看,这是一篇辞藻华丽,完美符合戏曲格式规范的标准戏文。



可是唯一的缺点就是不好看。



是的,枯燥的剧情,毫无特色的人物,实在是让方若兰提不起一点兴趣。



就这?就这?延平府的学子就这个水平?



方若兰继续翻下去,第二篇文章也是当地知名的士子,这篇戏文和黄时行的差不多,一样的无聊。



方若兰再次打了一个哈欠,下一篇,还是一样的无聊。



再下一篇,更无聊。



实在是太无聊了。



方若兰又从头翻到尾,并没有看到苏泽的名字,她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



高兴的是苏泽没有写这么无聊的戏文,遗憾的是苏泽没有参加这次征文。



第119章 抢购一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