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六章 王胡   扬名[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 王胡[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今文经,口述传承,微言大义,大多是朝廷需要什么,就摘出一句,然后曲解其意,甚至杜撰一句,为其所用。



这无异于忽悠,但这等忽悠久了,谁都知道是假的。



只不过因为是官学,牵扯着世家利益,传承已久,官员们都不愿去捅破那层窗户纸。



而古文经则重训诂,求本意。



先秦之文字、发音,和汉代皆有不同。



所以训诂,就是以文字之形体与发音,解释文字本意。



即为追求本意,自然无法曲解其意,也更容易为人接受。



而且今文经为官学已三百余年,世家大族皆习,又因察举制,相互之间利益输送,垄断士人上升渠道。



那么自然的,站在对立面的古文经,便如同宦官之鸿都门学一样,为打破垄断之工具。



民间之士苦于无上升渠道,又多不愿与宦官合流,自然倾向古文经。



在知晓这些后,杨明进入更深层次的思考。



古文经就是世之良药?



也并不是。



所谓古文经就是追求经文本意,那么经文一定就是对的吗?



或者即便经文是对的,就一定符合汉代社会吗?



社会在前进,经文也有时代局限性。



经学之争,说到底依然是政治之争。



若今日大汉独尊道家,那经学之争,必然就会成为道法之争。



因此对杨明而言,他只需知道郑学有成为国学之潜力,然后可以利用它整合政治资源即可。



更深入的研究,于他而言并无用处。



不过,即便浅尝辄止,也需学有所成,不然泛泛而谈,自然谁也不会信你。



并且兼采之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古、今文经之争自汉哀帝始也有近两百年,自然也有不少人尝试兼采,但无一成功。



这也让杨明越发好奇,郑玄是如何做到的。



在不其山求学的第八日,郑玄终于准备要在书院进行授课。



杨明也即将迎来他学习郑学的第一课。



此次授课是面向所有弟子。



与大儒而言,弟子均有入室弟子与普通弟子之分。



入室弟子不仅能时常得到与大儒私下交流、论经之机会。



例如古文经大儒、郑玄之师马融,只授课于入室弟子,然后再由入室弟子教授普通弟子。



郑玄昔日便是因此求学三年不得见马融一面。



也因此,郑玄授课,大多面向所有弟子。



他授课时往往大门敞开,其内弟子满座,门外窗外也都站满弟子,场景颇为壮观。



这一日,他从庐中出来,准备往书屋去。



时不时有弟子与他拱手行礼。



虽是初来求学,但当初田埂行师礼,他便成了郑玄的入室弟子。



孙乾此时也回了不其山,见到杨明后与他并肩而行。



一番交流,杨明得知孙乾此前是去东莱黄县救灾。



“如今东莱先起了疫,北海怕也难以幸免。”孙乾满是感慨。



东汉时尚无瘟疫一词,疫便是瘟疫。



因饿死的尸体无人处理,就如杨明初来北海时所见那般,便会起疫。



杨明闻言也是一阵唏嘘。



三国小冰河时期,这个前世他所研究过的内容。



它的伊始,还要追溯到王莽新政,那时气候开始转冷转干燥,暴雨开始集中,水灾、旱灾、雪灾、冰雹,接踵而至。



汉代以农耕为主,对频繁的天灾毫无抵抗之力,百姓无以为继,便接连爆发了赤眉、绿林起义。



到东汉建国,这样的气候仍未得到缓解,尤其是进入桓帝之后,情况比昔日王莽新政时更为恶劣。



他穿越那么多年,每年也是天灾不断。



天灾尚且如此,更别提有赵延之流的人祸,此时的百姓,最是困苦。



他们正说话间,前方忽然一阵吵闹。



两人循声走了过去。



人群之中,有一小孩正被一弟子拎着手。



周围弟子指指点点,他却一直低着头。



“何事喧哗?”孙乾开口问道。



孙乾也是入室弟子,且求学多年,颇有威望。



他这一开口,众人便安静下来,让出一条道来,马上也有弟子上前汇报。



原来是这小孩想从山口混入书院,被守在那里的弟子逮个正着。



“这黄口小儿屡教不改,每次夫子授课,他都来义舍混吃食。”弟子气愤道。



孙乾闻言教育道:“爱人者,人恒爱之,此为童子,与他吃食又如何?”



说完,他还不由叹了口气,当是又想到如今东莱之疫,不知有多少小孩像眼前童子一样。



书院自是无力救助更多人,但也不至于连一童子都不能救。



“他是胡人。”那弟子开口回道。



孙乾愣了一下,周围也是议论声再起。



“我并非来此混吃,我为求学而来!”就在这时,那小孩终于抬起头来,气鼓鼓地说道。



杨明看到此人时却愣了一下。



这不是那日张辽在巷子里救了的王胡?



第二十六章 王胡[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