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   大明:剧透未来,朱元璋崩溃了[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匡胤都有些懵了。



原本在得知他大宋,居然存在了三百多年。



心情还是挺不错的。



但是又很快就意识到了一些事情的不对。



重新变得疑惑起来。



自己大宋,那当真是除了自己之外,剩下的皇帝一直窝囊。



就是这样的大宋,还存在了那么多年。



怎么看这事都不应该。



不过,这所有的一切,在听到了南北两宋这个关键词之后。



就一下子消失了,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怎么会有南北两宋?



莫非……自己大宋在后面吃了什么大亏,而后丢掉了半壁江山?



来到南方去偏安一隅了吗。



要不怎么会有北宋南宋之称?



就像历史上的西汉,东汉,以及西晋,东晋……



当这样的想法在心中升起之后,赵匡胤忍不住伸手捂住自己的胸口。



只觉得心好疼。



他觉得,自己的这个想法肯定是对的。



毕竟上一次的时候,朱元璋还明确的说过,世上没有超过三百年的朝代。



强如汉唐也没有。



自己大宋就更不要想了。



可现在,这韩成又说自己大宋有三百一十九年。



这么一看,似乎和朱元璋在此之前所说的话相矛盾。



但是再仔细想想的话,又能够让人看出其中的端倪。



这其中的原因,只怕就是出在这有了南北两宋上。



南北将宋之间,出现了一个断层。



所以,便将南北两宋的国祚,分开看了。



所以他才会如此说。



再想想自己大宋,这么多皇帝的窝囊样子。



以及积贫积弱,流民四起等诸多的问题。



便越发觉的自己所想的,非常之正确。



“韩小友,为什么会有南北两宋?



莫非,这……”



赵匡胤有些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了。



韩成点了点头的:“这是因为到了后来,大宋遭遇了劫难。



宋室南迁了。



北面大片领土,被异族所占据。



所以,到了南面的宋朝,在后来便被称为南宋……”



还真就是这样!!



赵匡胤用手捂胸口捂的更加利害了。



虽然早就猜出应该是这么一个结果。



可此时从韩成这里,得到确切的答案,心中还是难受的厉害。



有被刺激到。



果然,自己大宋没有最窝囊,只有更窝囊!



“韩小友,那……这事儿是怎么发生的?



可是……辽国大举南下了?



还是说之前洪武皇帝所说的蒙古?”



赵匡胤忍住心痛,望着韩成询问。



韩成看看赵匡胤的样子,再想一想这里面的一系列事儿。



开口道:“都不是,是金人。”



金人?!



这中间咋就又出来了一个金人呢?



不是……这怎么随便冒出来一个,就可以按着自己大宋打啊!



自己大宋还真就谁都打不过?



当下便又要出声询问。



韩成见此,便摆了摆手:“这事有些复杂。



还是先说前面的事,而再往后面一个个的说。



这样的话,才能够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说的更加深刻一些。



对你今后回去整改宋朝,也更加有利。



当然,韩成会在这个时候说出这样的话来。



也是准备给赵匡胤,留够足够的时间。



让他来消化吸收这件事情。



免得直接听到了靖康耻会受不了刺激。



人都没了。



真要是如此,那损失可就太大了。



听到韩成所言,赵匡胤想了想便也点了点头。



同意了韩成的说法。



觉得韩成说的,确实很有道理。



但是,对于那所谓的金人,还有自己大宋为什么会南迁,还是充满了深深的疑惑。



“纵观宋仁宗一朝,那当真是名臣辈出。



有着太多后世之人耳熟能详的官员。



比如被后世称之为包青天的包拯。



还有一代男神,进行庆历新政的范仲淹。



以及欧阳修,富弼,韩琦,文彦博,狄青,苏洵,王安石,苏轼……



以至于,在接下来的英宗,神宗两朝,很多的重臣,名臣都也都是从仁宗朝时发迹,然后流传下去了。



论起人才辈出,宋仁宗之朝,那是真的让人心驰神往……”



听到韩成的话,赵匡胤都不由的为之惊奇。



就宋仁宗那样的,居然还名臣辈出,群星璀璨?



“那……怎么这样多的名臣,却什么有效的事情都没干出来?



幽云十六州没有拿下来就不说了,怎么还让西夏立国,送岁币。



还给辽国加岁币。



积贫积弱的局面,变该得更加的严重?”



赵匡胤,有些恨铁不成钢的出声说道。



他这一句话,就把韩成给整得有些沉默。



脑海当中不由浮现了,太宗皇帝有雄心壮志……但无能的批注。



这还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韩成原本还是想要和赵匡胤,多介绍一下这仁宗朝的名臣,着重说一下大宋男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



以及包拯包青天这些人的。



可这时候,听到了赵匡胤说的这话后。



倒是一下子失去了这方面的兴趣。



觉得在这个时候,给他说这些,好像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了。



便闭了嘴。



包括宋仁宗时的那些文学艺术成就等诸多的事儿,也没提。



唐诗有唐朝的盛世做支撑,显得豪迈提气。



宋词有豪迈,有婉约,但是失去了一个强大国度的支撑,结合当时背景去看,总是让人觉得有些单薄。



甚至于是难受……



这个时候对赵匡胤说这些,确实并不太合适。



所以,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宋英宗身上。



“嘉祐八年农历三月,仁宗逝世。



夏四月初一,曹皇后发布遗诏,让赵曙继承皇帝位。



文武百官进入宫廷,痛哭哀悼。



韩琦读仁宗遗诏制命。



赵曙到东殿接见文武百官,正式即位,是为宋英宗。



四月初二,大赦天下,赐给百官爵加一等,奖赏各军。



赵曙想为仁宗守丧三年,命令韩琦代理军政事务。



宰相大臣等不答应,赵曙才收回成命。



四月初四,赵曙生病。



派韩贽等人,向契丹报告英宗即皇帝位的消息。



四月初五,尊奉曹皇后为皇太后。



四月初八,下诏请求皇太后共同处理军国要事……



四月十四日,皇太后到小殿垂帘听政,宰臣又到小殿帘前上奏国事。



四月十四日,制作受命宝印。



四月十六日,任命皇长子赵顼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



赵曙即位之初,由于生病便由曹太后来垂帘听政。



当时他这病,据说是忽然间就有些发了狂,还大呼小叫,胡言乱语。



并对曹太后多有顶撞。



揭其短处。



看似神志不清……



一些宦官不断向曹太后说赵曙的坏话,致使两宫嫌隙萌生,关系颇为紧张。



曹太后甚至于想要把他的皇帝位置给废了。



为了调解两宫矛盾,韩琦和欧阳修先对曹太后进行一番传说。



而后又对宋英宗赵曙进行了一番的劝说……



经过臣子们的居中调和,两宫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缓和……”



就在赵匡胤等着听,赵曙接下来做出一些什么比较看得过眼的事情时,结果接下来韩成所说出来的话,却令他又一次为之愣神。



“治平元年五月,赵曙病体恢复。



曹太后撤帘还政。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宰相韩琦等人就向他提议,请求有关部门,讨论赵曙生父的名份问题。



当时赵祯逝世已有十四个月。



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举行的祭礼再议。



治平二年四月九日,韩琦等再次提出这一议题。



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



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



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之争’。



以王珪为首的人认为,濮王于仁宗为兄,英宗应称其为皇伯。



而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宰执们则认为,英宗应称其为皇考。



他们还请求英宗将两种方案,都提交百官讨论。



英宗和宰执们原以为,大臣中一定会有人迎合他们的意图。



谁知情况恰恰相反,百官对此反应极其强烈。



大多赞同两制官员的提案。



一时间,议论纷纷。



就在这时,太后闻讯,亲自起草了诏书,严厉指责韩琦等人。



认为不当称濮王为皇考。



英宗预感到形势的发展于己不利,不得不决定暂缓讨论此事。



等太后回心转意再说。



这样,经过长时间的争论,赵曙和韩琦等人,逐渐意识到。



要想取得这场论战的胜利,曹太后的态度是关键。



只有争取太后改变态度,釜底抽薪,才能给两制和百官以致命一击。



治平三年,中书大臣共同议事于垂拱殿,



当时韩琦正在家中祭祀,英宗特意将其召来商议。



当时即议定濮王称皇考,由欧阳修亲笔写了两份诏书。



交给了皇上一份。



到中午时分,太后派了一名宦官。



将一份封好的文书送至中书,韩琦、欧阳修等人打开文书,相视而笑。



这份文书正是欧阳修起草的诏书。



不过是多了太后的签押。



曹太后一直与养子赵曙不和,这一次竟不顾朝廷礼仪和群臣的反对,尊赵曙的生父为皇考,确实令人费解。



于是,便有了诸多传言。



第五零六章 韩成剧透,赵匡胤:造孽啊!!![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