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六章:考察团规模增加!喜人成绩!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六章:考察团规模增加!喜人成绩![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东宫。



朱标书房。



方孝孺风尘仆仆而来,就见蓝玉、沐英站在书房外。



蓝玉看到方孝孺,不由笑着打招呼:“希直回来了。”



“下官拜见永昌侯、西平侯。”方孝孺忙行礼。



沐英审视看着方孝孺。



方孝孺是太子麾下,文臣中的干将。



方孝孺、黄子澄、练子宁、齐泰、盛庸、铁铉……



这些年轻官员,现在都在地方县府担任县令。



也是太子系中。



推行竞拍包税、乡土村社的先锋。



这几年,这些年轻文臣干的都很不错。



据说,陛下都多次褒奖。



就在几人寒暄中,书房门打开。



回朝述职,汇总一年田税、商税情况的叶茂从书房内走出。



“永昌侯、西平侯。”



“叶大人……”



双方简单寒暄,叶茂告辞离开。



蓝玉笑着指了指门内,“你一路风尘仆仆回来,先去和太子爷汇报吧,我们不急。”



方孝孺诧异看了眼蓝玉。



蓝玉变化可真大。



含笑作揖感谢后,走入书房。



蓝玉视线转移,瞥了眼走远的叶茂,低语:“也不知陛下给叶茂回执写了什么,这位堂堂布政使,在福建,竟然完全亦步亦趋跟随燕王。”



朝中很多人都好奇。



可都打听不出朱棣闽县全歼倭寇的大捷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为何没有对叶茂动手?



叶茂为何又突然对朱棣言听计从?



沐英摇头。



何止叶茂。



据传就连福建都司沈仁都完全倒向老四。



不过陛下和太子爷都没说什么,大家也只能私下想想。



收起念头,随即转移话题笑问:“老四邀请咱们南下福建,去鸡笼屿观摩他的新军,想好了吗?准备什么时候去?”



老四邀请他们明年去。



但并未说具体时间。



摆明了,就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明年这个时候如何?”蓝玉看着书房门关上,“去早了,新军的架子刚搭起来,恐怕也看不到最强的一面……”



朱老四今年把所有精力都用在了建安乡土村社上。



新军恐怕就是交给谭渊、俞靖等人。



他要看的是朱四郎训练的新军!



其次,他也想看看,朱老四当县令治民方面的文治能力。



其实别看外面百姓议论纷纷,十分关注福建今年的各种税收情况。



可福建真正出成绩,最少也得明年。



毕竟,今年朱老四只是在建安搭建起了乡土村社框架。



发力,怎么也得一两年吧?



扩大至整个福建也一样。



今年福建审批了三百个村庄搞乡土村社,明年肯定会批准更多村庄。



所以,明年这个时候去,能看到更多东西。



……



书房内。



朱标含笑打量方孝孺,脸晒得黑漆漆,也变得粗糙了,打趣道:“你现在要不是穿着这身官服,孤都不敢把你当读书人了,看来,这一年,没少往农村跑,这很好……”



方孝孺谦逊笑着。



人家朱四郎身为皇子,据说都跑遍了建安所有村落,他方孝孺难不成还比一位皇子更高贵。



说实话,这几年去江宁为官。



尤其是从去年,去土桥村蹲点开始,他收获很大。



简单褒奖后,朱标把谈话内容转移至正题,“给孤说说你们江宁情况。”



方孝孺忙正襟危坐,“禀太子,我不敢像燕王那样,直接全县铺开……”



朱标含笑倾听,不时点头。



稳重不是坏事。



老四能,不代表别人也能。



洪武十年,他安排了很多年轻官员去地方担任县令。



这些人怀着各种目的,效仿老四。



有人就学不到点子上。



比如黄子澄,推行乡土村社,学老四在一个县全面铺开搞。



期间,各种事情频出。



甚至,当地百姓都怨声载道,喊出了驱逐黄子澄的声音。



不过对于这种错误,他能容忍。



只要是干正事,即便出点错也无妨。



有黄子澄这种学不到点子的反面典型。



自然也有正面典型。



比如方希直,盛庸、练子宁这些人。



他们不学老四全面铺开,学老四深入农村,频繁去村子里,摸清村子情况后,再推行乡土村社。



他有理由相信。



等方希直他们,能稳而有序建成一个县后。



他们的能力,一定会提高。



再建一个县的乡土村社。



即便依旧无法像老四,一下子,全县几百个村子一起铺开建设。



但步子一定能迈的更大一点。



……



“太子爷,今年这三十几个村庄,都是江宁县,数百个村庄中,在某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村庄,臣从中已经总结出很多经验教训,明年,臣准备步子大点,一次性建设九十个乡土村社。”



朱标起身,亲自把一杯茶端到方孝孺面前,笑道:“循序渐进,这样很好,不要学黄子澄好高骛远,你们不是老四,学老四,要选择性学。”



方孝孺受宠若惊,慌忙起身接住茶杯。



“坐。”



朱标笑着指了指椅子。



方孝孺谢恩后,重新落座,唇角动了动,欲言又止。



朱标察觉后,笑道:“想说什么,想问什么,但说无妨。”



方孝孺讪笑,好奇打听,“太子爷,臣刚才看到了叶布政使,不知,今年福建情况如何?”



“田税方面,基本和去岁持平,不过商税方面十分喜人,比去年整整增加了二十万两,增加部分,基本都来自海贸。”



朱标高兴介绍着,“事实证明,如果能解除海盗隐患,开海的确能为朝廷带来极大的财税收入。”



如今只是一个福建。



而且,老四他们今年的海贸其实也才刚起步。



一旦走上正轨。



恐怕整个福建,每年至少能给朝廷带来百万财税收入。



这是一笔十分庞大的数额了。



足够朝廷发动一次,数十万规模的对外战争了。



即便不发起军事行动。



海贸多收百万两。



就可以给一些贫穷县府、州府轮流免除田税,百姓也能得很多实惠。



今年福建海贸财税收入,已经让父皇开始重新审视禁海了。



不出意外,只要老四能彻底解决海盗倭寇问题。



朝廷大概率会开海。



父皇不开,他将来也要开。



海贸多赚钱,朝廷用不了,就可以免除农民、城内穷苦底层百姓的各种税赋。



让这些底层百姓,也能喘口气,何乐而不为。



方孝孺看着朱标双目中,对未来的畅想,忍不住试探问:“太子,咱们不效仿福建,搞雇工身股制吗?”



乡土村社配合雇工身股制,才是均财富最好的手段。



朝廷收上来,再反哺百姓。



他身为官员,太清楚,其中贪污等各种因素,会损耗多少。



最终,真正落到老百姓手中后,所剩无几。



朱标微微诧异,“希直支持雇工身股制?”



方孝孺点头。



有些话,他不能说。



比如,燕王一旦出海搞成,中原百姓人心向背的问题。



难道还能命令燕王:我不搞,你也不准搞!



“太子,臣认为,我们即便不能堂而皇之搞,也可以低调、缓慢扶持一些,愿意搞雇工身股制的商贾……”



他知道太子的难为之处。



但不能因为难就不搞了。



“燕王在福建搞雇工身股制,是利用独家享有的海贸权以及大燕商行……”



大燕商行,在他看来,其实就是燕王的‘皇商’。



朝廷手中资源也很多。



完全可以扶持一些皇商。



将来朝廷开海,颁发证书,只有拿到证书的,才能做海上贸易。



对于那些搞雇工身股制的,予以政策倾斜,更容易得到证书。



他相信,只这一条,就能引导很多商贾施行雇工身股制。



当然,其中肯定也会有阻力。



但并未逼迫,现有的商人改造,只是未来的利益,只有搞雇工身股制,才能分到更多。



如此长时间引导。



全面雇工身股制不敢奢望。



但至少,大明境内,除了福建,还会有更多施行雇工身股制的商人涌现。



做,总比不做强吧?



第三百四十六章:考察团规模增加!喜人成绩![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