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五十六章:观摩团开始沉默,压抑!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五十六章:观摩团开始沉默,压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目视所及。



前方视线中,出现一片红砖瓦顶房舍。



还有很多人正在营建新的房舍。



蓝玉对这种红砖瓦顶并不惊讶,土桥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他和沐英在土桥村停留一日,还住过这种房舍。



可建安这是做什么?



他是武将,来福主要目的是观摩朱老四的私兵建设情况。



但临行前,也对建安做过了解。



福建有名的贫穷县。



一个贫穷县,大兴土木?



何况他注意到,百姓虽然衣服打着补丁,破破烂烂,可脸上并没有饥色。



“王爷,这是……”



朱棣顺蓝玉手指方向看去,随即笑道:“这是商贾们在建安建设的货栈……”



这些货栈有点像后世的物流货仓。



福建有两个这样的地方。



一个是建安,一个是闽县。



建安乡土村社建成后。



今年开始,建安邻县一些村庄开始自发效仿。



并且,叶茂今年批准的一千个乡土村社,有一半集中在建安附近。



叶茂此举,有做给他看,积极向他表明态度的一面。



对此,他也没有阻止。



先集中在建安附近搞,也有好处。



更接近建安,可以更好参考建安乡土村社。



如此一来,以建安为中心,乡土村社的发展速度很快。



士绅帮忙搞,百姓自发搞。



商人的嗅觉都是很灵敏的。



敏锐察觉到,接下来福建北部,将会以建安为中心,百姓最先富裕起来,同时,乡土村社建成,人力、物力的动员也更加便捷。



建安先建成乡土村社,已经奠定了区位优势。



“商贾们想把生意做强做大,有能力的就纷纷来建安建立货栈,一边满足现在做生意,一边也为将来抢占先机。”



蓝玉点头。



他虽然不懂做生意,可朱老四这么解释,他很容易就能听懂。



和打仗其实一样。



领兵将领谁能预判战局发展走势。



抢先在一些关键位置布置兵力,就能占据先机。



“王爷,这么说来,建安的发展情况,是不是比闽县都好?”



朱棣闻声转头。



一个年轻官员。



他并不认识对方。



方孝孺忙介绍:“殿下,这是铁铉,来福考察前,在凤阳担任县令,搞乡土村社。”



朱棣眼底诧异一闪而逝。



原来是铁铉。



没想到老头子和大哥,竟然把凤阳老家的乡土村社建设,交给铁铉。



这是个有本事的人。



‘他’靖难路上,差点死在此人手中。



一个允文允武的官员。



朱棣收敛思绪,笑着摇头:“闽县的货栈建设要比建安规模更加宏大,闽县不但有先建成乡土村社的区位优势,更有对外海贸的区位优势,等咱们去鸡笼屿时,要从闵安镇出发,你们就能看看闵安镇的繁华了……”



铁铉深深看了眼朱棣,点点头。



“王爷,下官盛庸。”又有一名年轻官员自荐后,好奇询问:“这么大规模大兴土木,会不会加重百姓负担?”



观摩团众人全都看向朱棣。



即便是蓝玉,这些年读史也知道,历朝历代最忌讳大兴土木。



隋炀帝不就因此而亡国吗?



朱老四太能折腾了。



现在,金陵城有些人已经冷嘲热讽,说朱老四类如隋炀帝。



“不会。”朱棣指了指百姓,“我们建安百姓巴不得大兴土木呢……”



他没搞地产。



这也不是官府行为。



是豪强商贾,为商业自发进行的行为。



建安官府只是在其中扮演沟通监督角色。



负责划定一块,集中建设货栈的区域。



然后组织被划定区域百姓选出代表,和商贾进行谈判,确定迁徙补偿事宜。



为了这件事,开春后,他还专门派蒋进忠回建安。



主要是帮百姓争取更大利益。



……



他虽然没打算搞地产。



但商业催生下,发生的规模较大的地产交易,他还是乐意见得的。



“在这次大兴土木中,豪强商贾需要雇佣很多百姓,大量财富从豪强商贾手中流向城内百姓手中,流向乡土村社中,烧制砖石的百姓手中,未来货栈建成,更多海贸货单,会分配到乡土村社手中,商贾也会雇佣更多城内百姓,城内百姓因雇工身股制,将会得到更丰厚回报……”



未来,给有钱人家当家丁,绝不是城内百姓最好的出路。



……



“等接下来几天,我们去农村观摩,你们就能看到,商业对乡土村社的刺激、引导效果,多么强大。”



众人听的津津有味。



恨不得现在就去建安的农村看看。



方孝孺拧眉担忧道:“殿下,建安的商业如此活跃,百姓会不会全都去种植桑树、棉花这样的经济作物,而造成庄稼作物种植面积减少……”



他不是杞人忧天。



建安一地如此没什么。



可如果整个福建,整个大明,全都去追求种植经济作物,一定会造成粮荒!



当初他提议太子爷,应该试着搞雇工身股制,是不是有些盲目冲动了?



建安活跃的商业行为。



让他有些害怕。



朱棣笑着打量方孝孺。



方希直现在年轻。



这些年,在江宁县俯身参与到乡土村社建设中实干。



并未像历史那般顽固保守。



他提出的问题,也十分中肯,直击要害。



这么保持发展下去,肯定能成为大哥、雄英治理大明的得力干将。



“你的这种担忧很有道理,不过并不是没有办法规避,建安在建设乡土村社期间,已经对土地进行了评级,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中等土地只能种植粮食,这是建安县府定下的铁律,最差的下等坡地,也只能种植棉花之类经济作物,不准栽种桑树……”



改稻为桑这种蠢事。



他真不知,历史上,嘉靖年间的官员怎么会犯如此致命且蠢的错误。



朝廷手中握有的山林有多少?



把那些山林比较平缓的坡脚区域,伐木种植桑树,难道不行吗?



“我们建安已经批准百姓,在归属朝廷的山林内,划出部分区域,改种桑树。”



练子宁立刻追问:“建安百姓使用朝廷山林,建安县府,要向百姓收缴税赋吗?”



“没有。”



“难道就白用?”朱棣话音刚起,就被齐泰打断。



朱棣也不生气,笑道:“你们都是官员,应该很清楚,新税种一开,将来地方官员为了敛财,恐怕会层层盘剥加赋。”



“朝廷的山林还种着树,只不过把一部分其他树种变为桑树罢了,朝廷并未损失什么。



但却可以繁荣民间,百姓富裕了,必然要在吃穿住行上花更多钱,朝廷已经开设的税种,就能收取更多税赋。



国库充盈,朝廷所付出的,不过是让百姓使用部分山林罢了。”



他不但允许建安百姓,使用部分山林种植桑树。



还给每个村,分配了一定数量的山林,种植橡子树、柿子树、栗子树……



等各类经济类树木。



这些树木结出的果实,可以丰富百姓日常食物。



同时,也可以作为精饲料,饲养猪羊鸡鸭等家禽牲畜。



单打独斗的农村。



即便朝廷准许这样做。



百姓其实也没有余力。



可乡土村社模式下,人力得到高效发挥,是有余力做这些事情的。



……



‘原来,还可以这样治理地方,治理国家。’



观摩团众人无人再询问,全都陷入沉思。



朱棣的介绍,对众人触动十分大。



且已知晓内容,十分庞大了。



需要好好消化。



朱棣这番话,对于方孝孺等人。



就好像课堂上,老师讲的理论。



很多细节,需要去实地观摩,才能真正明白。



这还是,方孝孺这些人身处县令这个位置,这些年,其他人虽然未必像方孝孺,直接跑去土桥村蹲点,参与乡土村社建设。



至少全都经常往农村跑。



对农村情况是了解的。



若是换成朝中很多,只会之乎者也,圣人芸芸,根本没接触农村的老派官员,恐怕根本听不懂。



蓝玉看了眼陷入沉思的年轻人,‘这种机会可不多,希望这些家伙,尽可能多学点朱老四的文治。’



事实证明。



朱老四文治武功,都比太子爷优秀。



太子爷底气足不足,军事方面能依靠的是他、沐英这些武将。



文治方面,就是太子爷早早安排到地方县府,担任县令栽培的年轻官员。



未来,这些人必将取代朝中那些老腐儒,成为中枢中流砥柱。



朱老四胸襟大的不得了。



愿意毫无保留的展示给他们看。



讲给他们听。



实话实说。



历朝历代,那么多皇子,这个恐怕是蝎子拉屎,独一份!



他们学会了。



将来大明朝,对朱老四这一脉,才有底气和自信,保持战略定力。



学不会,或者瞎搞,最终扭曲了朱老四文治天下的设想。



想通过战争方式,或大明曾支持过朱老四在海外发展,要求朱老四让利给朝廷。



他想想都脸红!



道义上也输的一干二净了!



……



比较盛大的欢迎宴后。



观摩团一行人,被安排在蒋家在城内的一处宅子内。



县府住了朱棣一大家子人,实在没地方了。



……



不过徐达留在了县府。



书房。



小雍鸣、小祈婳嘴特甜,姥爷姥爷叫个不停。



尤其是小祈婳。



把徐达逗得合不拢嘴。



直到把两个小家伙安抚好后,才含笑看向朱棣、徐妙云,两孩子干正事,虽然牵挂了点。



可没有比这,更让长辈高兴欣慰了。



第三百五十六章:观摩团开始沉默,压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