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   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奉天殿外。



早朝结束,百官已经离开,朱棣蹲在朱高炽面前,叮嘱:“记住,皇宫不比咱们家里,你还是一个皇孙,和妹妹不同,在宫内,一举一动都要注意,去大本堂上课时,和你那些皇叔们搞好关系,将来你爹我不在了,你遇到困难,或许还得有求于你皇叔们呢!”



……



小雍鸣认真听着。



等朱棣说完,郑重点头,“阿爹,孩儿记住了。”



朱棣笑着揉了揉小家伙小脑袋。



他没想到,老头子这么‘抬举’雍鸣。



若是知道,根本不会让雍鸣入宫的。



大明这些人,恨他就够了。



他不想让雍鸣被人记恨。



皇宫尔虞我诈,勾心斗角。



祈婳是个女孩子,父皇再怎么‘抬举’,那些仇视他的人,也知道,抬举祈婳,其实是因为他这个当父亲的,给祈婳挣下了这份抬举。



可雍鸣不同。



这大明朝野,对他恨之入骨,隐而不发者,不在少数。



雍鸣又被父皇这般抬举。



他有些担心,出点意外。



“行了,阿爹要说的也都说了。”朱棣给小家伙整了整衣服,起身,“等阿爹和你娘亲回村时,来接你们,到时候,带你们回村,看看你们出生的地方,没记忆了吧?”



小雍鸣笑着摇头。



朱棣笑笑。



转身刚要走,就感觉腿被抱住了。



低头。



就见臭小子抱着他的腿。



朱棣笑问:“怎么了?”



臭小子笑着摇头,松开手。



“殿下、殿下……”



就在此时,急促谄媚呼喊声从远处传来,朱棣循声望去,就见一小太监,小跑而来。



小太监抵近后,气喘吁吁道:“殿下,皇爷在御书房召见殿下。”



朱棣微微皱眉。



下朝时,老头子也没说什么。



怎么他就和雍鸣说了会儿话,老头子忽然召见。



“阿爹去见你皇祖父,你去大本堂上课吧。”交代一句,朱棣跟随小太监赶往御书房。



小雍鸣一直等看不到朱棣背影后。



才笑着,一蹦一跳离开。



……



朱棣跟着小太监进入御书房,就见蒋瓛低眉臊眼站在御案前。



收回视线,冲朱元璋作揖一拜,“父皇。”



朱元璋点点头,吩咐:“蒋瓛,把你汇报的事情,给他说说。”



蒋瓛转身,暗暗窥探看了眼朱棣,“殿下,早朝消息传开后,在金陵引起十分大反响……”



朱棣神色平静听着。



反响大很正常。



毕竟,福建一地税收两百万两。



今年,福建应给已经能跻身所有行省前五行列了。



不过,随着蒋瓛说到重点,朱棣脸色渐渐凝重……



“百姓都在议论福建如今已经完成七成雇工身股制,明年全面扫除非雇工身股制商贾之事,百姓对朝廷的怨言很大,甚至有人已经提出……”



蒋瓛略微停顿,“燕王应该当大明储君!”



朱棣脸色瞬变。



不过,转瞬就恢复平静,默默琢磨,此事是不是有人在背后推波助澜。



这么些年。



他引起的热议轰动,也没少发生。



但第一次有人,竟然说,让他做储君这种话。



……



御书房内,一时陷入安静。



蒋瓛余光窥探朱棣,暗暗冷笑。



这回的声音,苗头虽小,可真是敏感。



百姓这番话,传到太子耳中,会引发什么奇妙反应呢?



“蒋瓛先下去,其他人也下去。”朱元璋突然命令。



蒋瓛微微愣怔。



皇爷要和朱四郎单独谈什么?



有什么用意?



脑海瞬间冒出无数种揣测。



又不敢表现出太大好奇,忙鞠躬转身离开。



啪!



御书房门关上。



朱元璋指了指旁边的凳子。



朱棣走过去坐下后,朱元璋突然冷不丁道:“如果,爹把大明交给你,你愿意吗?”



朱棣唇角狠狠抽抽,抬头直视朱元璋,“父皇,这种话你对我说说就行了,对其他兄弟千万别说。”



本来别人没什么想法。



听了老头子这种话,都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接你的班,就得听你的话,咱们父慈子孝,很大程度是离得远,正所谓远香近臭,要是走得近了,保管你看我不顺眼,我暗暗嫌弃你……”



“混球!”



朱元璋被气笑了,抓起御案上的书籍,就朝朱棣丢过去。



朱棣笑着侧身避开。



朱元璋看着朱棣。



秀英曾和他说,家有诤子不败其家。



这就是他们老朱家的诤子啊!



远香近臭……



混账,也就他敢这么说。



收敛思绪,再次看向朱棣,郑重道:“以前,父皇动过念头,想过,如果把大明传给你,会如何……”



“后来你去了福建,折腾的越来越大,摊子铺的越来越大时,爹又庆幸,你不是嫡长子,你的折腾劲儿,爹生怕你步了隋炀帝的后尘,越聪明、越有能力的人,就自认为无所不能,对待事务,缺乏应有的敬畏心,你们这种极其聪慧的人,往往对任何事情,都没有敬畏心……”



……



老头子还真想过让我接他的班?



朱棣微微惊愕张嘴。



不知,历史上,‘他’有没有这个荣幸。



可这事,足够令人惊骇了。



若是传到外面,必将引起天翻地覆的震动。



“当初,爹都做好了,你在福建搞失败,栽跟头的准备了,没想到,竟然让你游刃有余解决了,并且还做的这么好……”



朱元璋笑笑。



他还是低估了老四的能力。



“好了,不说这事了。”他说这番话,不是试探老四,就是想把对老四的认可,这些除了秀英,无法对外说的心思,说给老四。



老四是当事人。



有资格听。



也是除秀英之外,唯一一个有资格听这番话的人。



此事,标儿也不能知道。



当然,他敢对老四说这番话,也是充分信任老四,不会因为听了这番话,对皇权生出异念。



“说说,百姓议论雇工身股制这件事吧,爹想到了,百姓可能会有很大议论,爹就是要让百姓议论,进而改善大明风尚,但没想到,百姓的情绪这么激动,竟然产生了,关于储君之位的言论。”



“有些太胆大包天了!”



“父皇。”朱棣忙开口,“此事,若无有心人在背后刻意引导,儿臣以为,百姓之所以口不择言说出这般大逆不道言论,是情绪使然罢了,若因这种零星言论,严惩百姓,只会把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



严惩的目的,就是以儆效尤。



难道,到时候向所有人宣布,被严惩百姓,说过支持他做储君?



本来,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想法。



朝廷严惩,等于广而告之。



变相宣传。



百姓是不敢再说了。



可心里会想。



而且,大动干戈,甚至会让百姓认为,这是大哥在背后推动。



更不利于大哥。



……



朱元璋欣慰看着朱棣。



“儿臣以为,此事堵不如疏……”



“怎么个疏法?”朱元璋笑问。



朱棣略微沉吟琢磨,说实话,事情发生的太突然。



刚才老头子还冷不丁提及,考虑过他当储君如何如何。



如何疏通民情。



他还真的没多想。



“首先,父皇向天下百姓,解释清楚,将福建模式保留下来,将福建列为特别行省,就是肯定福建现在取得的成就……”



朱棣越说,思绪越发明朗,唇角浮现笑容,“同时,也向百姓阐明,朝廷疆域很大,地域之间,民风、民情等实际情况差别很大,福建模式,不是不搞,而是还需要观察。”



“父皇同时还可以对外宣布,若是有商贾自行想要搞雇工身股制,朝廷不会阻拦……”



……



“总之,给百姓一个念想,同时,借这个机会,给雇工身股制一个突破口,父皇说这种模棱两可的话,那些反对者,不敢跳出来。”



“可大哥若是说这种话,会让很多人疏远大哥,不利于大明的稳定……”



其实,大哥旗帜鲜明否定雇工身股制。



他能理解。



这是维护基本盘,必须要有的表态。



这也是一个储君该做的事情。



若换成他是大哥。



他也会做相同表态。



等他掌握真正说一不二权力时,那时,完全可以利用权力,对基本盘进行清洗调整。



朱元璋听懂了。



他模棱两可的表态,一面安抚住了百姓。



一面,还可以帮助标儿。



现在,由于标儿没有在此事上,做出妥协,那些反对雇工身股制的,反而会坚定不移支持标儿。



这对未来,皇权有序且稳定交接,十分有利。



“你啊!”



朱元璋略微感慨,笑着点了点朱棣。



他这个儿子,其实最适合做上位者。



这回,百姓都被他糊弄了!



你说他对百姓,没有怜悯心吗?



有!



要不然,也就不会有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些为百姓谋福祉的施政理念。



可他的怜悯心、同情心始终界限十分清晰。



当百姓行为,损害大局的时候,他又会变得十分无情。



这就是上位者该有的品质。



朱棣知道朱元璋没有说出来的话,笑笑。



百姓有质朴一面。



但也有不理智、盲目、冲动一面。



这件事,堵肯定不行。



直接答应百姓诉求,肯定也不行。



北征在即。



未来需要全天下人,同心协力。



绝不能内耗,扯后腿。



另外,长远来看,整个大明推行雇工身股制,也不应操之过急。



大明太大!



而且大明的坛坛罐罐,都是大明所有人的心血。



不像他在海外。



用蛮横的武力,把原有的一切推到,他也不心疼,不可惜。



纵使有无辜者,被裹挟其中,他也并不在乎。



可大明能这样吗?



反对者激烈反对,多少无辜百姓,因为无法明辨是非,会被裹挟其中,对抗朝廷。



对待这种被蒙蔽,对抗朝廷的百姓。



朝廷一旦推动革新,就一定要冷酷无情的碾碎。



只有如此,革新才能走下去。



福建能成功,那是他抓住了福建地方豪强,勾结倭寇海盗的把柄,最初,以此胁迫福建豪强按照他的想法去办事。



后来,海贸开启,雇工身股制并未损害他们的利益,相反,由于海贸,以及海贸刺激福建百姓富裕,福建豪强商贾都从中赚取了庞大利益。



才会拥戴雇工身股制。



这才有后面,福建豪强商贾,深入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甚至,还资助读书人,搞了几个研究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义社学会。



总体来说。



福建是豪强商贾短暂,不情不愿被胁迫后,迅速获益。



然后因为利益拥戴。



最后,因为生意越来越好做,名声也越来越好,开始反思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这种,让所有人都富裕的体系,进而发自内心认同。



可这在整个大明行不通。



短时间内。



没有那么大的财富基本盘,让整个大明的商贾豪强,迅速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海贸的刺激作用,支持一个福建,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



不足以支持整个大明。



这就意味着。



雇工身股制推及天下时。



商贾豪强,必然要经历一个,持续时间较长的利益受损期。



至少三四年时间。



等天下百姓都渐渐富裕,购买力增强时,他们才能从雇工身股制中获益。



大多数人,哪怕豪强商贾的眼界比百姓长远,也不愿意如此。



毕竟,商贾豪强也担心,在这期间,会不会出现什么波折。



比如,成本增加。



再遇突发状况,会不会导致自身衰败,等不到三四年后,民间百姓都有钱,生意好做的时候。



“父皇,其实只要朝廷肯放开一个口子,就会有人搞雇工身股制,一个个乡土村社,绝不安分于,守着一亩三分田那点利益,等农民吃饱饭后,他们会寻求更多机会!”



“可农民自身也有很大缺陷,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才,而乡土村社想要挽留人才,施行雇工身股制是最好的办法……”



当十几年后。



越来越多乡土村社,为谋求更大利益,主动搞雇工身股制时。



支持雇工身股制的百姓,就更愿意去乡土村社控制的商铺、商号消费。



这种不对称竞争,必然迫使部分聪明的商贾被迫改革。



“乡土村社是撬动大明均富、共富,迫使商贾豪强,捏着鼻子,进行自我改造的一把钥匙,父皇只要给乡土村社开个口子,只要坚定不移,培育乡土村社……”



这条鲶鱼,一定会逼着已经处于食物链顶层的肉食者,做出改变。



不改变都不行!



这比直接的施政命令,更温和一些。



反对力量也更小一些。



只是,可能时间长一点。



他估摸着,乡土村社倒逼商贾豪强,至少还需要十几年时间。



朱元璋笑了,心情格外舒爽。



他猜测,土桥村联合其他村庄,对外开拓,搞雇工身股制,也是老四的主意!



根据锦衣卫汇报。



金陵有些村庄,也亦步亦趋,效仿土桥村这样做了。



这颗种子,老四已经给大明种下了。



“爹想废除宰相制,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北征后,你的功劳足够担任宰相了,顶替汪广洋,与刘基一同,协助爹,完成废除相制如何?”



本来,他直接告知老四就行了。



可现在,他更想听听,老四对废除相制的想法。



朱棣微微诧异。



倒不是因废除相制。



而是老头子征询,他对此事的看法。



“父皇,儿臣其实……并不赞同废除相制。”朱棣略微犹豫,还是实话实说。



这般推心置腹,逆着老头子心思说话。



他也有顾虑。



他现在,其实并不想过多插手大明内部的事情。



“首先,儿臣北征之后,会尽可能马上走,百姓连支持儿臣做储君这种言论苗头都出现了,儿臣并不想太多掺和大明事务。”



朱元璋瞬间瞪眼。



可想到,这个混账,难得跟他这么毫无保留,掏心窝说话。



强忍气恼,询问:“说说你不赞同的理由!”



形势所迫。



老四飞走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这让人心里憋得难受!



他这一辈子,经历过各种大风大浪,本以为心硬如铁了。



没想到,这个混账却成了他的软肋。



朱棣略微沉吟,“父皇,你可以每天批示奏折十几个小时,大哥可以,乃至雄英也可以,可后世子孙呢?父皇不会觉得,他们也都可以这般勤政吧?”



朱棣瞥了眼朱元璋。



“你那是什么眼神!”朱元璋顿时‘气急败坏’。



他竟然从混账老四眼中,看到了对他的笑话!



对,这混账在笑话他!



他勤政难道不好吗?



‘鲁莽了!’



朱棣摸着鼻尖,讪笑,忙转移话题,“反正,若是换成我,我肯定受不了,一天七八个时辰,盯着一堆,满篇之乎者也的奏章……”



……



“后世子孙,不知创业艰难,他们能每天,花三四个时辰,安安稳稳坐下来,批示奏章,处理朝政,就足够对得起你这位创业老祖宗了,千万别对后世子孙,抱有太大期许……”



……



朱元璋听着,微微点头。



老四说的悲观。



但从历史经验来看,就是如此。



而且,后世子孙也未必能像他和老四这般手腕高明。



一些事情,真的全都交给他们圣裁独断。



恐怕,他们未必能正确处理好。



“那你说说,不废相制,如何制衡宰相?你应当清楚,相权太过于庞大了。”



“很简单啊,把六部尚书,全部提拔为宰相,左右相之外,六部尚书也入相,左右相对六部尚书有领导权,但六部尚书也是品级相同的宰相,有权利参与决策,不再是单纯的执行者……”



其实就是内阁。



内阁人多了。



权力分散。



就更容易制衡了。



同时,左右相虽然是内阁顶级上司,因为不掌握执行权,想要做事,还得更多依靠皇权。



可千万别像历史,搞什么司礼监,太监干政了。



这群太监。



完全就是皇帝家奴。



除了极个别品性好的,大多数太监,根本不在乎什么名声,做事情,带入家奴身份,只考虑让皇帝开心。



破坏力太大了。



皇帝心腹,还是由门下省,一群正常人官员担任更好。



其实,三省六部制是皇权天下,一种权力分配比较均衡的政体框架。



再此基础上微调一下,稍微加强中枢集权就行了。



任何事情,最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就像张真人说的,太极,最不稳定的,恰恰是两个极点。



“父皇,废除相制,是剥夺权力,这个阻力很大,与之相反,扩充宰相对皇权而言,这是对相权的分散,可对百官而言,这是赋权,支持者,响应者会很多,若父皇废除相制,恐怕有儿臣和刘伯温压着,朝堂也会风起云涌,可如果父皇扩充宰相名额,除了宰相心里膈应,百官恐怕十分激动,毕竟,谁都想坐一坐百官凤首,如今,内阁八位宰相,机会多了很多……”



朱元璋又好气又好笑看着朱棣。



他怎么就生了这么个儿子。



脑子里全是些‘歪门邪道’!



做事情,总能从一些出其不意,刁钻角度切入。



身股制。



他觉得,大明体量太大。



直接一纸命令施政,反对者众。



他就把乡土村社作为切入口。



从乡土村社村庄,缺乏人才的实际困难,引导乡土村社主动搞雇工身股制。



倒逼其他商贾豪强跟进。



相权严重挤压威胁皇权。



正常思维,肯定首先想到废相。



混账不!



他反其道而行,刁钻扩充宰相名额,分散宰相权力。



“行了,你说的这些,咱会认真考虑,滚吧!”



朱棣笑着起身,拱了拱手,转身就走。



吱……



“老四!”



刚拉开门,身后传来喊声。



朱棣刚准备转身,朱元璋后续声音传来,“记住,无论你走到哪儿,遇到什么难事,你都是咱最优秀的儿子,咱也是你爹,只要爹和你娘活着,无论你遇到多大困难,大明永远是你的家!”



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