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章 西子湖头有我师   抗清[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章 西子湖头有我师[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五现在要做的就是在清廷开出的工资基础上多给一半,技术军种再翻个倍,又或更多,从而让自己的军事小集团不仅比清军还能战,凝聚力也更高。



这个做法不是自创,而是学的吴三桂。



吴三桂就是在清廷发给的工资基础上额外再加一份,以此确保随他南下关宁军将士的忠诚度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所以吴三桂决意反清后,其部下才能迅速行动起来。



高工资的价值立时就体现了出来,以王大竹为首的一众炮手几乎没有任何迟疑便欣然同意加入荆州绿营。



从原先隶属的郧阳绿营转编到荆州绿营,编制和手续问题非常好办。



因为有张长庚这个湖广总督在。



成功挽留了一帮专业人材后,王五关注了下伤员问题。



从根据地转移出来的伤员有1350余人,半数以上都是重伤员,就是即便伤好后也上不了战场的。



对这部分伤员,王五计划在荆州搞几个农庄养着他们,另外就是让这些伤员将过去的战斗经验口述出来专人整理,形成一套训练教材。



其余伤员则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安排,如伤愈之后能上战场的编入军中,有些吃力的则安排到荆州所属的府县衙门充当衙役。



为了避免自己在荆州的扩军引起清廷的关注和警惕,计划中王五是准备以团练、乡勇、衙役三个编制来解决多余人马问题的。



如此也能将荆州从上到下所有的权力实际掌控在他手中,从而为打造荆州根据地奠定基础。



他让张长庚以三百两一个人的价格“赎回”那两千多满洲八旗子弟,就是想多弄些钱来养兵,而不是到了荆州后通过对当地百姓的横征暴敛来养军。



老弱妇孺也全部集中在荆州安置,能动的安排些庄役田头的差事,或者为军队后勤服务。



根据地不论是士兵还是百姓,本就兵民一体,相关事情也是同根同源,不存在什么技术问题。



孩子这一块,一共转移出来1600余。



十岁以下的占了多数,有1100多人,余下的是十到十四岁之间的。



年纪小的肯定先安排读书识字,年纪大些王五则准备按当年顺军、西营孩儿营的办法统一编成“少年营”,读书识字同时进行军事化管理,作为军队的后续兵员乃至军官的补充。



这一块,王五本人是非常有经验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从刘体纯老营的孩儿营出来,只需将这个孩儿营同少年军校相结合便可。



安排完这些后,王五见了化名李思忠的东安王朱盛蒗。



军中知道朱盛蒗真实身份的除了王五自己,最多五个人。



就连张长庚都不知道明朝的东安王就在自己眼皮底下。



山里为何将朱盛蒗交由自己带出,王五当然心知肚明。



这个郡王不是三位老帅和韩王派来监督自己的,而是山里想给抗清事业留个种子,也给走另外一条路的王五留个大义名份。



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王五的明朝叛将身份总是事实,因此东安王的存在就能为将来举旗反清的王五正名。



由于朱盛蒗身份的特殊性,王五是能不与其见面就不见面,避免与其见面过多引起有心人的怀疑。



所以这次是王五第一次见朱盛蒗,也没什么别的意思,就是想告诉对方自己对军民安置的打算。



然而朱盛蒗却不见他,只让浮尘子捎了句话,意他以后只是个普通教书先生,王五如何想如何做,他都不过问,但求其不忘初心。



王五听后默然许久,命人取来纸笔写了一行字予浮尘子带给朱盛蒗。



是“西子湖头有我师”七字。



第6章 西子湖头有我师[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