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番外二,老了,蛋糕与接班人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番外二,老了,蛋糕与接班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大宋庆历二十八年九月,晏殊病逝。



正值晚秋,秋风萧瑟,汴梁大街小巷人流攒动,落叶纷飞。



开封城是最有韵味的古城,即便经历多次拆建,也没有摒弃绿化和城市环境保护。



汴河这些年工业化进程受到污染很严重。



但赵骏从庆历初时就进行多次治理,就算是到了今天也持续维护。



兴建污水厂,禁止工厂排污水进河渠中,以至于汴梁的运河清澈如许,两岸的杨柳和梧桐树随风轻摇。



楼房间满是林荫小道,一辆辆如甲壳虫般的黑色汽车隆隆行驶,电线杆顺两旁街道林立。



在宣德门南面宽阔的御街上,一支庞大的车队缓缓前行,南下向城外而去。



御街以前就是开封最宽的街,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长达十余里,宽二百步,也就是三百米。



如今重新修筑成了车道,缩短了距离,按照三步,也就是4.5米的宽度修建了十六条车道,两侧又加上宽39米的人行道广场,总计宽150米。



秋季梧桐树的叶子漫天飞舞,汽车车队上面的喇叭放着哀乐,最前头有骑马的仪仗队领路,整个队伍在秋风当中满是萧瑟和哀伤。



两侧十里长街无数百姓蜂拥而至,有的抹了抹眼泪挥手道别,有的目光哀伤充满思念,有的在风中大喊晏相一路走好。



晏殊的一生其实并不算伟岸光正。



因为他早期在刘太后与赵祯之间摇摆不定,再加上有给李宸妃撰写墓志,隐瞒了李宸妃是赵祯生母这件事,让赵祯非常不悦。



所以他墙头草的政治态度一度触怒过刘太后,也让赵祯不喜。



若非吕夷简,恐怕也回不到朝堂。



但不可否认的是,不管以前晏殊的政治立场和态度是什么,自从赵骏上位之后,他就一直默默地站在了赵骏身后,成为赵骏改革的得力助手。



晏殊不像范仲淹那样文能主持整个庆历新政的改革事宜,武能上战场退西夏辽国,然而他却是赵骏范仲淹一派不可或缺的最大助力。



有他在,不管任何改革细节都能做好,查漏补缺,下面的执行也有人帮忙看着,不至于出现上面的意思不能传达下去的情况。



更何论。



在赵骏眼睛失明的那段时间,晏殊成为他最大的精神倚仗。



“老哥,节哀。”



车队最中央的一辆车中,赵骏擦了擦眼泪,却还得安抚赵祯。



赵祯今年58岁了,历史上这个时候他已经死了五年,坟头草都三尺高。



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心态上的不同,寿命也得到了增长。



然而闻知晏殊去世,还是非常伤心。



毕竟以前晏殊确实做过对不起他与他母亲的事情。



可为国操劳了那么多年,以前的那点不愉快早就随风而去,剩下的就只有相伴半生的感情。



现在赵祯已经不是不能轻易出宫的笼中雀鸟,宰相去世,他都会亲自送别。



“唉。”



赵祯长叹了一口气,摇摇头道:“他们一个一个地走了,朕心里只剩下满目悲凉。”



“还有我陪着老哥走到最后,我们还要看到一个更辉煌的大宋呢。”



赵骏强笑道。



“唉,相熟亲近的人一个个走了,朕难免心伤。”



赵祯叹息过后,已是泪如雨下。



最近几年,宋绶、蔡齐二人也相继去世。



当初的八人,三相三参,晏殊与范仲淹,如今就只剩下范仲淹了。



而且范仲淹这段时间身体也不是很好,不知道能活多久。



想也是。



毕竟到如今已经过去了三十二年。



范仲淹都已经79岁。



而他赵祯亦即将满60,马上就是耳顺之年,真不知道还能再活多久。



“想宇宙广阔,人间不免觉得渺小,或许死后还有另外一个世界,谁又知道呢?”



赵骏宽慰说道。



听到他的话,赵祯打开汽车车窗,目光看向浩瀚天空。



他在数理化之道穷极了半辈子,从二十多岁研究到如今,除了数学方面稍弱以外,化学和物理知识已经非常丰富。



甚至其中有不少知识点都并非靠笔记本当中获得,而是他经过多年钻研。



通过与科学院的协作,赵祯可以说以一己之力,将大宋的数理化方面的知识,提升到了二战前后的水平,里面多个知识点和公式都以他为名。



科学巨人的身份已经无出其右,到了如今晚年,虽不像牛顿那样开始钻研神学,却开始钻研天文,常叹宇宙之大,地球之渺小。



赵祯仰望着苍穹,眼中目光已满是迷离,不知道何时,原本晴朗的天空却飘来无数乌云,秋风萧瑟,人间变天。



车队最终到了汴梁火车南站停下。



晏殊遗言是想至宗族祖地葬下,死后回族人父母身边,因此死后遗体先在晏府停灵几日,供生前好友吊唁。



葬礼结束之后,将用火车运回江西抚州临川老家安葬,也算是落叶归根。



一行人从车上下来。



除了赵祯、赵骏等皇帝宰相以外,还有政制院宰相、参事以及各部尚书等文武大臣。



虽然晏殊的职位最高只是政制院同知,并非政制院知院,然而他从最早的户部尚书兼候补同知,又升任同知,再到如今参事。



可以说在政制院待了二三十多年,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受到他恩惠的人也数不尽数,来送他的人自然多如牛毛。



其中晏殊的家人也都下了车,他的几个儿子穿着孝袍,为首的是晏殊的次子晏承裕,因长子晏居厚早逝,因而现在晏家由他为长,抱着晏殊的遗像。



照相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虽然还没有达到彩色照片的地步,却已经非常出众,不像最早时期那么模糊,上面晏殊的笑脸音容宛在。



“陛下。”



赵祯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家属面前。



晏家人丁兴旺,有十个儿子,而其中老七晏几道今年也三十岁,站在人群当中暗自神伤。



“晏相走了,尔等也要多努力,不可懈怠。”



赵祯勉励几句。



“谢陛下。”



“嗯。”



“早些让晏相落叶归根吧。”



赵骏用丝巾把泪水擦干,红着眼睛说道。



古代的防腐技术不差,何况化学院也多番研究,什么福尔马林之类的早就弄出来。



只是大部分防腐技术都要掏空内脏,令人不忍,因此现在只是拿冰块冰镇。



虽是秋季,温度并不高,但也要早点送回江西,免得尸身腐败。



“是。”



众人应下,随后有力士抬官,家属跟着进了车站。



大家在站门口看着他们进去,赵祯感叹道:“不知道朕何时会走。”



“官家还年轻,早着呢,要活到一百岁。”



赵骏强笑了一句。



他只比赵祯小4岁,今年都55岁了,终究也要感叹岁月不饶人。



也难怪古代有很多皇帝晚年会痴迷于炼丹长生。



站在这权力顶端,谁又希望死去呢?



“轰隆。”



似乎是在送晏殊。



天空乌云飘荡,明明是清晨,却又仿佛傍晚。



“走吧。”



赵祯叹了口气。



各文武百官回到车上,向来时的路而去。



由于是来参加晏殊送行仪式,大家都穿着黑色丧服,因此要先回家换衣服才能回朝,便各自离开。



赵骏回到家中,曹苗芯为他换衣裳,他一边系扣子一边叹道:“晏相一走,心里就空落落的,我无亲无故,他就像是我家中长辈。”



曹苗芯说道:“夫君怎么能说无亲无故呢,我与儿女们不是亲人吗?何况现在你也有了孙儿和外孙。”



“此亲非彼亲嘛。”



赵骏把身上的青色中山装整理好,坐在了木制沙发椅上,稍微休息一会儿准备去政制院。



曹苗芯把他的丧服拿出去,正在这个时候赵昙走了进来。



母子俩打了声招呼,曹苗芯拿着丧服离开,赵昙走到了赵骏身边坐下。



他今年也二十七岁了,前年娶了一个大学女同学为妻,去年生了个儿子,赵骏也荣升为爷爷。



“父亲,你哭了?”



赵昙敏锐地察觉到赵骏的眼眶有点红。



赵骏没有正面回答,只是问道:“这次你回来,工作怎么安排?”



赵昙17岁就以京畿路高考状元的成绩考上汴梁大学,并且攻读了硕士和博士,在攻读博士期间还抽空参加了科举,以一甲第四的成绩成为庆历二十六年进士。



目前大宋的教育体系已经逐步从儒家的四书五经当中转移到了数理化科学一道。



不过儒学毕竟根深蒂固,想要短时间内完全摒弃也不现实,因此三十多年下来,赵骏一直都是以科举和高考并行的方式进行。



而且科举当中也渐渐把儒学的权重降低,提高数理化的知识,眼下儒学差不多只占科举当中的30%,数学占20%,另外50%由物理、化学和生物组成。



跟后世的高考相比的话,就相当于750分的满分,语文占225分,数学150分,理综占375分。



基本上语文多出来的这75分就是后世英语的部分。



所以像那些重点大学出来的优秀学生考科举就非常简单,甚至已经可以把科举看作是大宋版本的国考,数理化水平较高的学生考中进士轻而易举。



本来以赵昙的成绩想拿状元都轻松,因为在高中时期,他的成绩就已经压过了陆游的爷爷陆佃,成为汴梁高中第一。



之后科举当中成绩也非常优秀,理科成绩比那年科举状元黄庭坚高了三分,按理来说应该是状元。



但赵骏却有意打压,只排到了第四,否则按赵祯的意思,必定钦定第一。



本来考中进士后就可以为官,赵骏又以他在读博期间就先不入仕,不过今年九月赵昙博士毕业了,现在就是分配工作的时候。



他说道:“陛下的意思是让我进政制院做办公厅秘书。”



“进政制院吗?”



番外二,老了,蛋糕与接班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