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64章 各怀鬼胎   靖难攻略[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64章 各怀鬼胎[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如此几次下来,他已经积攒了二百多个奴隶,并且已经开垦了上百亩耕地。



“仅去年来说,西番百姓几次内迁,依旧有四十二万余百姓,按照五户一马,当地每年能向朝廷输送八万四千余匹马,朝廷只需要支付八千四百吨干茶。”



“只可惜从日本运粮食的耗费太高,不然我们也不会这么狼狈。”



摇摇头,汤旻翻身上马前往了宣慰司衙门。



在那里,这些土人会被分配,而他这次的战果则是可以得到三十个青壮年,以及二十几个妇孺。



“您自己想想,大明周围这群属国,已经太平多久了?”



朱棣沉吟着捋了捋胡子:“瓜、沙和肃州倒是有这么多人,可迁徙之后还得从甘州和凉州、武威等地迁徙过来。”



交代一句,汤旻便转身走入了衙门深处。



“哈密的草地可以开垦四十余万亩耕地,另外平安上疏,请朝廷在东天山北部的草原也修建城池。”



“这些地方发展速度不慢,朝廷虽然不太可能把蒸汽机率先作用在当地,但混凝土等技术他们已经掌握,当地的建筑也与中原无异。”



人口增加后,一两黄金一份的抗疟粉也就显得格外金贵了。



因此,他们这次来,主要是抱着这样的目的前来,而大明必须要做好应对措施。



“这么一来,上面的那位才会看得高兴,懂吗?”



“真的要让他们继续在昆仑洲开疆拓土?”



前方十余里外就是一片大海,而滨海的这块平原上则是充斥着大量穿着简单粗布麻衣的土著人。



“满剌加海关去年的文册里,各国商船一共缴纳了二十二万四千余贯税收,其中六万余贯是正常商税,剩下的基本都是金银等商税。”



瞧着他远去,武官擦了擦额头不存在的汗水,拿着文册转身离去。



朱棣都被各国的蛋糕给馋到了,瞧他那模样,朱高煦点头解释道:



在一片喊杀声中,穿戴甲胄的一群汉人正在对山林之中的土著人追杀。



“换而言之,他们每年从昆仑洲获得的金银数量在一百八十万贯左右。”



在朱高煦退下的时候,他们口中讨论的北洲宣慰司也在急剧的扩张中。



想到这里,他的眼底流露出了野心。



朱高煦解释完后,朱棣也就没有什么过多的问题了,只是让他自己看着办,随后便示意他退下了。



相较于这两个,朱高煦更担心的是朝鲜和日本这两个家伙。



朱高煦大概解释了一下,随后便将视角转向了海外。



他们手持农具,在田间不断开垦荒地,并且有大量身穿甲胄的汉人骑兵在监督着它们,一眼看去,数量不下数百人。



“杀!!”



与船队相对应的,是他们在中非的十几万奴隶和上万军队。



“同知,这是宣慰司的《黄册》和《鱼鳞图册》,请您阅览。”



作为抓捕队的小旗官,他每次抓捕都能获得十分之一的人口。



一道声音响起,只见一名二十出头,身材瘦弱的男子策马而来,献媚的与青年人对话。



“因此我准备在哈密设哈密县,在东天山北部再设伊吾县,归哈密节制,置哈密府。”



除了日本和朝鲜还偶尔有摩擦外,南边的占城、甘孛智、暹罗、大泥、满剌加、满者伯夷、亚齐苏门答腊等国都老实了很久。



这其中,不少人都从城外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女人,因此在街上的女人并不算少。



除了石亨,其它的队伍也带回了不少土人,这一趟下来,起码有一两千土人被俘获,其中壮劳力超过半数。



这还是专供军队的马场情况,如果算上民间的,大明朝的马匹数量会更多。



朱高煦轻描淡写的说出了各国在昆仑洲的蛋糕情况,而这还只是大明统计到的,如果算上走私的,那恐怕比这还要多。



不多时,等他回到宣慰司衙门,早早等待的许多武官也交来了一份文册。



“大概七日时间。”站在一旁的军吏回答了汤旻的问题,汤旻闻言点头:



只可惜,这群兵卒到了最后都会带着这群人返回大明,能留下的人只是极少数。



这八万余匹马的代价,不过就是区区六十万贯和八千四百吨干茶罢了。



话说到这里,朱高煦便也不再继续说下去,朱棣闻言则是询问道:“北洲的情况如何,你的那个北洲宣慰司,确定能成为补给点?”



这样的情况下,加上抽水机对农业灌溉的帮助,朱高煦也觉得是时候为甘肃设三司了。



青年人名叫石亨,他并非是建文佞臣,而是因为他父亲贪腐被牵连流放到的北洲。



“这些天我研究了一下乌斯藏,按照你给出的大明沙盘,这乌斯藏对朝廷确实很重要,但最重要的还是朵甘地区。”



里面的房屋院落整齐划一,每一个院子都代表一小旗。



“不过对于军队来说,东天山北部的草场如果开发成为耕地,差不多能提供二十余万亩耕地。”



朱高煦询问朱棣,朱棣这才发现,各属国居然已经太平了好几年。



黄经被青年人教训,也只能悻悻离去。



“反正这些金银最后也会通过贸易的方式流入朝廷内部,父亲何必在意?”



这一幕幕被北洲城头的汤旻用望远镜看得一清二楚,而他看这些,主要是了解四周的土人情况。



大明的威慑力不言而喻,暹罗和甘孛智不是没有摩擦,只是每次发生摩擦,吕宋的蒋贵都会带着舰队在两国本土海域巡视,并勒止他们不得内斗。



“这些地方,足够容纳数百万百姓,而更南边的南洲则是可以容纳数百万人。”



在北洲,一石粮食价格是五百文,也就是说只要攒够二百石粮食就能赎罪一人回家。



“可以是可以,就是不如南洋方便,大明洋的风暴比南洋频繁太多,以现在的技术,想要迁徙百姓有很大风险。”



朱高煦与朱棣说起了哈密的情况,而抽水机的出现无疑让大明不需要再费心西域宜耕地区稀少的问题。



“很多,但开发那里也并不容易,况且他们赚取的金银,大部分也都通过贸易的形式进入了朝廷的口袋里。”



“当地的发展,我之后会做出调整,总之当地虽然从经济上来看是累赘,但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对大明有着很大的帮助。”



为了治理移民,汤旻在北洲城外设置了一个临时衙门,专门负责移民的事情。



“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二三百万贯,花就花了。”朱高煦轻笑,朱棣见状也只能无奈摇头。



“日后沿海出现灾情,都可以将百姓迁徙送往这些地方,既能解决海外人口不足的问题,也能解决内部矛盾问题,一举两得。”



“除此之外,也有朝廷在维持航道、地区和平的原因。”



在东洲和北洲乃至整个南洋和东洋贸易都被大明垄断的情况下,昆仑洲似乎成为了大明麾下藩属国最后的一块栖息地,亦或者说是他们狂欢的乐园。



“我仔细想过,东天山北部修建城池也好,虽说有天山阻碍,两地需要绕路三百余里才能沟通。”



朱棣对朱高煦吩咐着,朱高煦也颔首表示了解。



“单从这点来说,西番已经成为了朝廷除辽东、渤海、大宁外最大的的马匹供应地,绝对不能放弃。”



朱高煦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整个明代由于甘肃少民多汉民少,因此甘肃通常以陕西行都司的身份存在,常年军管。



在他的土话下,许许多多土人纷纷放下木棒、长矛投降。



“不过这倒是有利于朝廷,他们争斗越厉害,越方便朝廷控制他们。”



朱高煦评价着朝日两国的关系,朱棣听后却将目光投向锡兰、旧港和吕宋等大明的地图。



“自然。”朱高煦颔首,随后继续道:“现在有了抽水机,地下水可以得到利用,故此我想要调抽水机前往亦集乃(额济纳旗)城,将当地也合理开发起来。”



这其中,一名二十出头的青年人策马握弓,一连射杀好几个土人后,这才开始叫嚷起了招降的土话。



除了木氏在昌都一带开采了金矿,每年会上缴一千多两给朝廷外,朝廷几乎没有得到任何金银铜钱。



这几十名汉人骑兵驱赶着他们前往西边,连续几日后,他们终于穿过了山林,来到了一片开阔地带。



“不过三府的白衣(傣族)数量近二百万,必须要迁徙才行。”



北洲卫并不出征四方,而是驻守在北洲城方圆五十里的范围。



不过几十名身着甲胄的汉人,便俘虏了近三百名土人,并且连带着将他们的部落也一并俘虏。



也在他离去的时候,汤旻也回到了自己的小院里。



不多时,青年人带队往南边走,很快便见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这条河被他们称为北洲河(萨克拉门托河),北洲城便是依托这条河修建的。



“驾!驾……”



站在村落的广场上,石亨领走了三十个壮年,随后带着自己挑选的十几个家丁将他们带回了自己的家。



“这一笔费用,都足够修建几百里铁路了。”



“这是谁送来的?”



汤旻必须以最短的时间让北洲宣慰使司在自给自足的同时,向南供应东洲宣慰使司。



“这次朝贡的许多国家都来的很快,父亲有想过是什么原因吗?”



“知道了,下不为例。”汤旻没有拒绝,军吏见状也连忙走出卧房,将门给关上。



不多时,里面便传来了靡靡之音,饶是一心袭爵的汤旻,也躲避不了这温柔乡……



(本章完)



第464章 各怀鬼胎[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