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143章:风月场班头,民间顶流柳三变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143章:风月场班头,民间顶流柳三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良则道,朝堂冗官严重,长此以往,必伤大宋国体。



……



一个时辰后。



四人都是脸色微红,有了醉态,且发完牢骚后,心情舒服了许多。



这时。



欧阳修举杯道:“三位,我准备于明年年初再上奏疏,恳请官家再开天章阁,你们可愿一起?”



开天章阁,意味着赵祯问政,乃是新政变法开始前的必备仪式。



“一起!一起!”



包拯、唐介、苏良三人同时端起杯来,一饮而尽。



……



转眼间,到了十一月。



朝臣都忙着准备冬至大祭,御史台的事务也变得轻松起来。



这一年。



苏良干仗太多,身心疲惫,当下也放松了下来。



与此同时。



百家学院的设计图纸仍在精修打磨中,预计年后方会动工。



十一月初三,天气晴冷。



近黄昏。



苏良正走在南门大街上,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



他回头一看,不由得呆住了。



一群年轻漂亮、身穿罗裙的妙龄女子,面带喜色,纷纷朝着西边奔去。



不。



不是一群,是好几群。



看她们脸上欣喜的表情,显然不是被人追赶。



街道两侧的许多男子都望向这一道道绝美的风景,傻在了原地。



苏良面带疑惑。



他走向不远处两个正朝西边跑去的女子,问道:“敢问两位小娘子,前方发生了何事,为何你们都朝着那边跑?”



这两名小娘子脚步很快。



对苏良这种相貌英俊,气质出众的公子哥儿,竟然都视而不见。



完全不作丝毫停留。



在跑五六米后,一名小娘子才回过头来,朝苏良道:“柳七先生来了!”



“柳七?”苏良顿时恍然。



柳七,不是别人,正是那位被称为奉旨填词的柳永柳三变。



而今,柳永已到了花甲之年,



他仕途坎坷。



直到四十七岁,才在赵祯亲政、特开恩科的情况下中了进士。



然后便在选海沉浮,一直都郁郁不得志。



其间,他曾拜谒过范仲淹、滕宗谅等多位官员且为之赠词,期盼可被重用。



但仍被诸多官员不喜。



经常以“常作艳词者,不宜入朝堂”为由拒绝他。



不过,柳永在民间却深受底层百姓追崇,称其为:风月场班头。



尤其是歌伎。



柳永的词曲,养活了诸多歌伎。



让那些本可能卖身活命的歌伎,用歌声养活了自己。



在全宋任何一个勾栏瓦舍内,都能听到柳三变的词曲。



柳三变年轻时逛勾栏,根本无须出钱。



有许多歌伎都愿与其单独相处,只为求得一阕新词,甚至愿意柳三变将新词写在她的肚子上。



若能独得柳三变一阕新词。



即使成不了花魁行首,身价也将暴增数倍。



……



稍后。



苏良打听了一番,方知柳永住在西边的长庆楼。



他已致仕,来汴京或为访友,或是周游。



但不知被谁走漏了消息,引得无数歌伎都齐齐奔向长庆楼求词。



在当下,文人书生是看不起填词人的。



能写文章策论者方为大家,比如:欧阳修、张方平、丁度。



诗词乃是小道。



正所谓,诗庄词媚,诗为妻,词为妾。



词的地位比诗还要低许多,艳词的地位就更低了。



柳永年轻时,为了糊口,在勾栏里写艳词,且科举失意后又发了牢骚,不被官家所喜,也不被士大夫官员们所喜。



所以,仕途坎坷几乎是命中注定。



但在苏良眼里,他甚是伟大。



风流,却不止于风流。



每一首词,都足以载入青史。



苏良认为,这个时代能写出大宋丰饶气象、人间烟火的词者,只有两人。



一个是柳三变。



另一个是还正在诵读苏良文章的小苏轼。



欧阳修胜在文章,词风缺些烟火气;晏殊更是过于含蓄婉约,满是小家碧玉之气……



苏良知晓,柳永晚年较为悲惨。



死时清贫,乃是被一群歌伎凑钱掩埋。



苏良不愿此等悲剧再发生,心中不由得涌起一个想法。



但细细一想,又不由得皱了皱眉,然后朝家中走去。



(本章完)



第0143章:风月场班头,民间顶流柳三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