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397章:有人的地方就有韭菜,割韭菜,汴京商人是专业的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397章:有人的地方就有韭菜,割韭菜,汴京商人是专业的[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每日近乎子时,汴京街头还能听到书生举子们的论辩之声,此等场景,实乃我大宋步入盛世之吉兆。”



“不过……也有偏远地方的举子反应,他们对朝堂政事、全宋变法策略的熟悉程度,远远不如开封府考生,他们希望能有官员普及更多的信息,使得考试公正,每個人也能更好地发挥出才能。”



赵祯点了点头。



“确实,那些偏远地区的考生,消息较为闭塞,是有些吃亏,你可有良策?”



丁度拱手道:“臣建议,选派数名官员走上街头与考生们共辩政事。”



“此举,一方面能让天下文人看出朝廷虽然重武但亦不会轻文;另一方面,此届科举毕竟与往昔不同,令官员们多讲一些政事消息,也有利于考生发挥,没准儿这一届能出现多篇优秀的变法之策呢!”



“可行,可行!”赵祯笑着道,“你心中可有人选?”



“臣建议选一些进士榜靠前、且通晓变法之策的年轻官员。”



“臣举荐监察御史韩绛、三司盐铁判官王安石、馆阁勘校司马光和翰林待读学士冯京。”



这四人,参加科举时,名次皆佳。



韩绛为庆历二年进士榜第三名,王安石为庆历二年进士榜第四名,司马光为宝元元年进士榜第六名,冯京更是三元及第、皇祐元年的状元。



他们四人下场。



仅凭科举名次,便无人不服气。



赵祯听到这个名单,笑问道:“为何没有苏景明?你是嫌弃他为进士榜第十二名,名次有些靠后了?”



丁度无奈一笑。



“官家,您是知道的,若是苏景明下民间辩论,估计就没人看另外四人了!”



“他的光芒太盛,且他对变法的理解甚是超前,脑子转得太快,绝大多数考生可能都无法很快领悟他的想法。”



在丁度眼里。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与苏良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有道理,那就这样做吧!”赵祯点了点头。



……



十一月二十四日。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下场,出现在民间街头的辩台之上。



这四人与众书生士子辩论,完全是降维打击。



韩绛擅于理辩,话语严谨,如翩翩君子。



王安石精于举例,变法期间的各种数据分析,如数家珍。



司马光更善于以史为镜,从史书中分析当朝法策之利弊。



冯京则是知之甚广,从农田水利到兵制商贸,无一不通,无一不晓。



这四人。



简直就是行走的书橱,还是容量特别大的那种。



不到两日。



他们就让汴京城的论辩氛围再次提升了一个档次。



尤其是王安石。



精力旺盛,逻辑清晰,对各种数据了然于心。



一人能与五人同时辩。



还能说的对方哑口无言,甚至直接让其泪崩当场。



四人下场论辩三日后。



有考生举子感觉受益匪浅,所获颇丰。



也有考生举子觉得自己与这四人差距甚大,本来自信满满,但辩论完毕后觉得自己根本没有登榜的可能。



……



没多久,书生们便不再自取其辱。



辩台变成了四人答疑解惑的大讲台。



韩绛、王安石、司马光、冯京四人也意识到太过较真,打击了一些考生的自信心。



他们甚至听说。



一些觉得自己无缘登榜的考生,已经开始找差遣了。



比如:写话本、算命、说书。



这些都属于未曾及第举子再就业的热门差遣。



四人想了想,最后决定从军事、赋税、商贸、刑赏四大方面,各自写了一篇策论。



意在让考生们有一个参考。



考生们皆是大喜,谁都愿踩在前辈的肩膀上做事。



而这时。



汴京城的商人在考生身上嗅到了商机。



他们雇佣一批老儒生。



将韩绛四人的策略及写作风格详细分析了一遍,然后整理出了一套撰写策论的法则。



所谓法则,其实就是高仿。



比如若学习王安石,就从王安石的遣词造句学起,重于说理举例;若学习司马光,就从史事入手,着重从前人的事迹上推断……



但不得不说。



这样模仿出的策略,还挺饱满。



一时间诸多考生都在临摹四人撰写策论的风格。



紧接着。



有不良商人开始跟风了。



价值九百九十九文的王夫子私教课,不中进士便退钱的孙大儒二十讲,七天七夜全程辅导的策论写作冲刺法……



诸如此类,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人称,只要三十贯,便能将一些考生培养成王安石风格,司马光风格,冯京风格或韩绛风格。



此类课程,全都是骗钱割韭菜。



但有些钱多人傻的考生就是深信不疑,觉得自己能在短时间内换一种风格。



一时间。



汴京城内涌现出了一批潭州小安石、襄州小司马、寿州韩绛、楚州冯京之类的人物。



他们写得确实有模有样,但可惜,只有表而无里。



随后。



唐州小景明、秦州欧阳修、应天府范仲淹等高仿风格也都涌现了出来。



这让本就热闹的汴京城变得更加热闹。



包拯忙着抓割韭菜的奸商,丁度一天骂八遍那些上当的考生。



两人忙得是连吃饭都顾不上。



苏良得知这些消息后,只是微微一笑。



世间之事,千奇百怪。



一些情况永远都处于失控中。



七岁的孩子都知,天下无速成之法。



那些有能力高中进士的人一定还会高中进士,那些落榜者即使学苏良学得再像,也只是徒有其表,该落榜还是会落榜。



……



十一月二十八日,午后。



两府三司的相公、台谏主官、苏良这个从七品的左正言,聚在一起。



讨论此次科举的主考官人选。



“官家,臣以为,除了欧阳永叔,便再无二选。”



“臣反对。天下考生太熟悉欧阳学士的出题风格了,一定会顺其意而写,使得一些取巧的考生占了便宜。”



“臣举荐张副相。”文彦博抬高了声音。



一旁,三司使王尧臣立即站了出来。



“臣反对。张副相若知贡举,必然侧重赋税,即使剑走偏锋,考生们也会误以为会重点考赋税,而导致一些人因判断失误而落榜!”



……



在当朝,知贡举之人的风格,便意味着试卷题目的风格。



而今没有了千篇一律的墨义、贴经和诗赋,试卷内容的个人风格会更加明显。



紧接着。



富弼、吴育、丁度、王尧臣等人的名字都被念了一遍,就连苏良都被提出来了。



但大家皆有反对的理由。



反对苏良的理由是,苏良当下的官职太低。



这时,苏良站了出来。



“官家,臣以为,大家举荐的都不妥,熟脸太多,很容易诱导考生们去猜题,不如选个生面孔!”



本届首次专考策论,再加上汴京街头一堆“高仿人”,寻一个生面孔无疑是最好的。



但是官职不低,能知贡举,且没有明显特点的官员,少之又少。



“苏卿,你可有举荐之人?”



苏良微微拱手,道:“臣举荐知制诰刘敞。”



听到这个名字,赵祯和众相公的眼睛都亮了。



刘敞通六经百氏、古今传记、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还会《春秋》。



乃是朝廷有名的全才。



各个方向都是良而不优,以学识全面著称,欧阳修都笑称他为:刘全面。



他若知贡举,估计考生们都要傻眼。



因为根本猜不出策论主题到底会侧重哪个方向,很有可能会很全面。



全面二字,对广大考生而言,完全是噩梦。



“可行,可行。既然咱们有心降低科举取士的名额,这一次就不妨举办一次史上最难的科举!”



“宣布主考官后,省试和殿试的具体细节和方向,这一次就不再列举了,能在此等条件下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考生,才是真人才!”赵祯一锤定音地说道。



(本章完)



第0397章:有人的地方就有韭菜,割韭菜,汴京商人是专业的[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