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516章:河湟用工荒,国库吃紧!苏良的筹钱之法   我在大宋做台谏官[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516章:河湟用工荒,国库吃紧!苏良的筹钱之法[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辽主不豫,太子当政。



此事,就像一块大石头砸进一口深井中,并没有想象中的水花出现。



耶律洪基动作迅速。



很快就平稳地完成了权力交接。



辽国百官,但凡有与耶律洪基不一心者,不是被袭杀,就是被软禁,下场甚是悲惨。



北边的女真人虽然彪悍,但目前还并未给辽国造成实质的伤害。



辽国虽然百姓过得贫苦,但其军队依然强大。



大宋与辽国保持着表面的和平,也向辽国立储送去了贺信。



而此刻。



西夏二十二州,已有十六州被攻占。



大量西夏贵族纷纷朝着西域和辽国逃窜。



西边的黑汗和回鹘曾受西夏欺凌,此时也在自家境内驱赶西夏人。



曾经不可一世的西夏人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



六月二十日,午后。



苏良正在台院内忙碌,一名吏员快步走了过来。



“中丞,官家召你立即前往变法司。”



苏良点了点头,面带疑惑。



自去年年初开始,苏良等变法司主要成员已经很少去变法司衙门了。



因为全宋变法的各项条令已定,变法司衙门内又有官员处理日常事务。



他们只需要看一看每月的月报便可以了。



而今,官家召其去变法司,显然是因全宋变法之事。



……



约一刻钟后。



富弼、王尧臣、曾公亮、梁适、苏良、王安石等都集聚在变法司衙门的议事厅内。



稍倾。



一名内侍递过来一份文书,让众人轮流传阅起来。



不多时。



文书传到了苏良的手中。



此文书来自当下正在河湟地区维稳变法的司马光。



司马光称:再有月余,河湟区域的棉花即将迎来收割之期,需要大量采棉工和织棉工。



当地的棉商出价一人每日两百文,且管吃管住,却招不到人。



河湟地广人稀,有的是以部落集体生活生存。



根本不愿做这类事情,并且他们也不擅此类手艺。



司马光无奈之下,只得向秦州、渭州的主官求救,希望那里的百姓能到河湟务工。



他本以为,高薪之下,来者必然络绎不绝。



哪曾想连或缺人数的一成都没有招到。



主要原因是——



河湟区域之外的宋民对河湟区域的印象非常差,认为那里蕃人、羌人较多,秩序混乱,有很多抢掠者,而又话语不通,很容易丢命。



外加因全宋变法,当下的百姓大多都能维持温饱,而这种招工又多面向女人,导致百姓们的兴趣并不大。



而后,司马光还列出了河湟之民存在的诸多问题。



不愿被教化。



不喜使用新式工具。



不喜读书认字。



不愿做除了种植养殖外的其他事情。



排斥商人以及所有的外人。



生活节奏甚慢。



慵懒无知,明明很穷却仍排外,也不愿学习。



……



最后,司马光也给出了自己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建议。



他称当下河湟的百姓缺口有上百万人。



若想尽快保障河湟的顺利经营,要么派遣大量士兵常驻,进行开荒修路,完善基础措施;要么强制令百万名百姓搬迁,移居河湟。



这两个理由都有明显的缺陷。



前者过于耗钱;后者对百姓不公平,易引起民乱。



待众人看罢此文书,赵祯从后面走了出来。



“众卿,当下,河湟亦然是我大宋之土,河湟之民亦是我大宋之民,我们不能让那里太落后了,那里也需要变法。”



“你们以为该如何解决河湟百姓不足以及君实所提出的各种问题?”



顿时,苏良等人都认真思考了起来。



……



稍倾。



富弼率先开口道:“百姓不愿去河湟,乃是因河湟苦寒,缺乏秩序。臣建议可先派遣大量士兵前往,以兵开荒修路,待将基础措施整修完毕,自然有百姓会前往河湟居住。”



一旁,曾公亮摇了摇头。



“富相,此举不能治根且耗费太大。”



“若想改造好河湟之地,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令士兵们常驻在此种地方,他们的家眷如何安置?他们若离开,恐怕河湟还是会乱,士兵可开荒修路,但民生发展只能靠百姓,臣建议选取一些贫瘠地方的百姓,强制集体搬迁,比如河东,比如蔡州、寿州、光州之地的百姓。”



苏良对面的梁适道:“此举也不妥!百姓向来都是安土重迁,让他们搬迁,换一个新的地方,甚至是更换民俗,他们恐怕不愿,且定然会有百姓偷偷回来,易引发民乱。”



……



就在众人讨论激烈之时。



王安石突然提高了声音,说道:“下官觉得,只要许以百姓重利便可行。河湟有大量的土地资源,商贸也未兴起,朝廷先免三年税,然后分地、分钱,当他们在河湟坚持五年后比当下还要赚钱,定然会有一大批人愿意前往河湟。”



这时,曾公亮反问道:“若是五年后,他们全都回来呢?”



王安石胸膛一挺。



“若五年之后,河湟还需要朝廷出钱留人,那就是咱们的过错了。”



“五年之后,河湟必然能变一番模样,那里的百姓不但生活富裕,而且能活得幸福自由。税少,地多,补助多,他们定然不会再回来。”



“五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只要舍得出钱,在河湟能让他们过上好日子,全家团聚,多数人定然不愿归来,此可作为朝廷对前往河湟的第一批百姓的激励。”



“此外,河湟区域的民生发展必须要有汉人去参与,靠那些蕃人、羌人将商贸、集市、学校搞起来,根本不可能。”



……



王安石说完后,苏良点了点头,站了出来。



第0516章:河湟用工荒,国库吃紧!苏良的筹钱之法[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