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对于灭亡吕宋国,大明内部出现了三种声音。



第一种是反对。



未经请示擅自动兵,灭掉大明承认的藩属国,这有违礼法。



以后列国会怎么看待我们?我们还怎么以宗主国自居?



我大明乃天朝上国礼仪之邦,自当以德行教化,蛮夷自然臣服。



不用想,这种人以文学贤良居多。



第二种是支持,蛮夷之辈畏威而不怀德,只有打疼他们才会听话。



当年蒙古帝国灭亡了多少国家和势力,不照样建立了庞大的帝国。



况且我们还占着理呢。



这种人以勋贵居多。



第三种则没那么多是非之分,只有一个念头,我大明太强啦。



一个使节团,几天就把一个国家给灭了。



扬我国威于万里之外,好好好。



持这种想法的以年轻人居多,尤其是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是最多的。



至于原因,也很简单。



摊丁入亩解释一切。



百姓就算再愚昧,也知道谁对他们好。



新政让他们受到了最直接的好处,对大明的归属感拉到了新高。



什么礼法、什么规矩、什么道德,都没有大明强大来的重要。



大明被欺负,他们担心。



大明强大,去欺负别人,他们就与有荣焉。



至于什么道理?



呵……我们帮亲不帮理。



很多时候,他们的声音很重要,能决定天下归属。



有时候又不那么重要,基本上被无视。



比如现在。



不论是反对此事的,还是支持此事的,都无视了他们的声音。



为了自己的理念,在朝堂上大吵大闹。



一方要求严惩以儆效尤,防止以后再有人敢这么干。



同时也是给藩属国一个交待。



另一方则认为大明不可辱,否则会寒了人心,以后谁还敢为国效忠?



双方吵的不可开交。



以往朱元璋最讨厌这种争吵,咋地?把咱的朝廷当菜市场了?



有问题无法决断,不会问问咱?



但现在他的行为方式改变了许多,非但没有生气,反而饶有兴趣的看着群臣互喷。



朱雄英也同样如此,双手揣袖,脸上带着兴奋。



他也是近期才被允许上朝听政,平日里很少发言,基本都是观察学习。



如果不是要顾及形象,他都恨不得大声给双方喊加油。



站在人群后侧的陈景恪,也觉得很好玩。



太孙上朝听政,他这个伴读获得准许,以执戟郎的身份进入朝堂。



也同样处在学习阶段,至今未发一言。



毕竟朝堂自有朝堂的规矩,还是不要太出格的好。



文武吵架,他还是第一次经历,自然觉得好奇。



不过他看的东西更深,据说以前文武吵架,武将单方面被压制。



现在武将已经可以做到五五开了。



倒不是武将的嘴皮子变利索了,而是在于气势。



以前面对文官,武将总缺那么点气势,吵不过就生闷气,把自己个儿憋的脸红脖子粗。



现在不一样了,扯着嗓子对喷。



喷不过也没关系,气势不能输。实在讲不过道理了,就耍无赖。



比如这会儿,文臣始终拿礼法、德行、感化说事儿,认为这才是圣王之道。



并且说了一大通道理。



武将们讲不出那么多道理,就抓住一句话不停重复:



“既然你们认为靠礼法、德行可以感化蛮夷,那就去草原感化北元吧。”



“敢不敢去,敢去我们就认输,不敢去你们就闭嘴。”



就这一句话,满朝文官没有一个敢接的。



换成别的皇帝,不会把群臣斗嘴当真。



洪武大帝不一样,谁敢接话,他是真敢把人送过去。



他们可不想就这样去送死。



武将能在朝堂里和文官对喷,也就是这两年的事情。



具体来说,是施行军功爵制以后。



大批底层出身的人,靠着军功获得勋爵实现阶级跃迁。



普通武将害怕文官,勋爵可不怕,自然敢和文官对着干。



不过这依然不是陈景恪心目中的完美状态。



现在文官是可以统驭武将的,高级武官的升迁,文官依然拥有很重的发言权。



升迁掌握在别人手里,天然就会低人一头。



早晚有一天,会重演文贵武贱的局面。



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武将任免收归到皇帝和五军都督府手里。



当然,为了防止武将做大,还是要给出一定限制的。



陈景恪的计划是,将级以下军官由五军都督府任免,事后报备兵部就可以了。



将级以上军官的任免,由五军都督府直接递交名单给皇帝。



皇帝批准的名单,下发给兵部进行核查。



其实就是核查一下身份、背景、功劳是否真实等等。



核查结果上交给皇帝,最后用不用依然是皇帝说了算。



在这个过程里兵部就是工具人,虽然可以利用审查权影响武将的任免。



但没有决策权,起不到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而且他敢确定,这个法子朱元璋肯定会支持。



原因很简单,将级军官的任免权力收归皇帝手中,是对皇权的加强。



当然,现在这一切都只是他的计划,后续具体该怎么做,还需要仔细斟酌。



毕竟武将做大的后果,比重文轻武的结果好不到哪去。



文武双方吵了半天,眼看就要打起来了,朱元璋才干咳一声:



“咳……朝堂喧哗,成何体统。”



群臣立即停止争吵,齐声道:“臣等失仪,请陛下责罚。”



动作熟练的好像是演练过一般。



朱元璋目光扫视一圈众人,训斥道:



“咱听你们吵了半天,有用的主意一个都没有,让咱怎么放心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伱们?”



群臣:“臣等知罪。”



朱元璋:“知罪知罪,这话咱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咱想听解决问题的办法。”



有文官上前一步,似乎想说什么。



朱元璋先一步说道:“什么礼仪之邦,道德教化四夷来降,这样的空话就别说了。”



“你们是真傻还是当咱傻?靠狗屁道德要是能让四夷臣服,天下早就实现大同了,还会发生那么多次朝代更迭?”



“要是道德那么好用,那还要这百万大军做什么?”



“在边关放几万名读书人不就天下大定了吗?”



一席话说的文官羞愧难当。



“哈哈……”武将则笑的特别大声。



他们没有发现,徐达等高级勋贵都没有笑,而且面容很严肃。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他们:“你们笑什么?”



诸将的表情顿时就僵住了。



“未经朝堂允许擅自出兵,你们想做什么?造反吗?”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你们就是这么理解这句话的?”



“那是不是哪天你们也能领兵杀进皇宫?”



武将们顿时瑟瑟发抖,一个个低着头和鹌鹑一般。



文官则觉得扬眉吐气,一群武夫,挨批了吧。



让你们嘚瑟。



朱元璋骂过人之后,将目光看向徐达:“天德,你说此事该怎么处置?”



徐达出列道:“陛下所言甚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无令而擅启战端,乃大罪,当严惩。”



第245章 比武将还激进的文官集团[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