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295章 建文?嘉文?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95章 建文?嘉文?[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接下来,朱标利用年前的最后时间,召集徐达和五军都督府的众将领开会。



众将很好奇朝廷为何会临时更改计划,但却并没有反对此事。



深入草原去寻找早有准备的也速迭儿,并非明智之举,大概率是无功而返。



打河西走廊就太简单了,而且战略意义更大。



在众将的齐心协力下,很快就制定了全套的河西战略计划。



包括如何打,打下来如何治理,如何建立碉堡群等等。



经略河西仅靠军方是无法做到的,必须要行政系统配合才行。



在计划制定完成之后,朱标又找来了水部郎中白英,询问了陕西那边的情况。



白英这两年并没有出去修河,而是在培训人才,顺便搞搞调研工作。



比如对历代治水经验进行了总结。



比如制定了隋唐运河复通方案。



陕北高原和河套地区的植树造林计划,自然也在其中。



为此他还深入当地,实地考察,针对性的做出了计划。



而想要恢复植被,首先就必须对当地人口分布做出调整。



如何调整人口,自然也要听他这个专家的建议。



白英显然早就制定好了全盘计划,此时听朱标问起,没有丝毫为难犹豫,滔滔不绝的讲了起来。



某某地虽然植被还不错,但人口密度太大,存在过度开垦情况。



应该将一部分迁走。



某某地情况良好,可以迁徙一部分人口过去。



这里植被被砍伐一空,需要人为干预才能恢复。



那里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且有不错的降雨。



可以将人迁走封山育林,用不了几年就能恢复。



能节省朝廷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



听到如此详细的计划,朱标也不禁振奋起来。



自从听说温寒变以来,陕北和河套就是朝廷最大的心病。



那里一旦出问题,整个国家的战略都会受到影响。



别的不说,黄河泥沙剧增,接下来几百年朝廷都要投入无数资源去治河。



虽然现在陕北的情况并没有彻底恶化,可想要修复也很难。



甚至可以说,人类主动修复自然环境,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之事。



能不能做成?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别到时候陕北没恢复,大明给弄亡国了。



现在看了白英的详细计划,他终于有了一些信心。



虽然很难,但至少有了一个可行的计划,让人看到了一些成功的希望。



朱标重点关注的是人口分布调整计划,在拿到详细的数据之后,就再次召见了户部尚书邱广安。



“参照这个计划,从陕西迁徙一万户去河西。”



听到这個命令,邱广安心中一激灵。



朝廷要对河西动手了?不是说开春要打北元吗?



是三路出击,还是晋王的战略目标做了调整?



只是一瞬间,他就得出了结论,是后一个答案。



如果是三路出击,朝廷应该提前调集军队。



现在毫无动静,就只能是临近的晋王改变了作战目标。



但现在军政分离,军事作战不是他能置喙的。



所以他装作疑惑的道:“河西有一半在蒙古王公手里,迁徙如此多的百姓,恐不好安置啊。”



朱标倒是没有瞒他,说道:“开春晋王就会出兵夺回河西,在六月份之前必须将第一批三千户迁徙过去。”



“在年底之前,将剩余七千户全部安置好。”



“提前准备好种子、农具、耕牛和口粮,不要屈待了百姓。”



果然如此,邱广安回道:“是,臣一定完成任务。”



朱标提醒道:“在晋王出兵之前,莫要走漏了风声。”



邱广安连忙道:“臣明白。”



——



从皇宫出来,邱广安对车夫说道:



“去陈伴读府上。”



不论是河西战略,还是陕西移民计划,都不是小事。



陈景恪肯定知道内情,他想过来问问详情。



掌握朝廷下一步动向,才更好做事。



一路来到陈景恪家门口,刚下车就见到徐达溜达着从里面走出来,他连忙行礼。



徐达似乎早就猜到他要来,一点都没觉得奇怪,朝里面指了指道:



“进去吧,正好里面没人。”



说完不等他行礼,负着双手离开了。



邱广安立即就知道,徐达来这里的目的,恐怕和自己差不多。



甚至两人方才还谈论过自己的事情。



这样想着,就在管家的带领下径直来到了大堂。



见过礼之后,陈景恪笑道:“你来的真巧,魏国公刚刚才离开。”



邱广安顺着他的话说道:“方才在门口遇到魏国公了,你们谈的可是河西之事?”



陈景恪颔首道:“看来殿下都和你说了,就是河西之事。”



“经略河西事关重大,你可要上心啊。”



邱广安也说出了自己的猜测:“朝廷经略河西,可是为谋求西域做准备?”



和聪明人打交道就是这么简单,陈景恪心道。



“对,朝廷的真正目标就是西域,而且将由晋王坐镇河西,全权负责此事。”



晋王亲自负责?邱广安心中一突。



这位主可不好伺候,工作做得不到位,他可是真敢骑着马到洛阳来打人的。



同时他也知道了,朝廷对此事的决心。



以后的工作中,河西方面的优先级必须提到最高。



否则不论在别的方向做出多大成绩,只要河西方面出了问题,都等于零。



接着他又问了陕西那边的事情。



陈景恪自然不会对他说小冰河期的事情,只是说道:



“根据白郎中等人的调查,黄河泥沙百分之七十以上,来自于陕北高原和河套平原。”



“与汉唐时期相比,陕西的植被大面积退化,土地严重荒漠化……”



“朝廷准备调整当地人口分布,想办法增加当地植被面积,一劳永逸的解决黄河水患。”



邱广安咂舌不已,这工程可太大了啊。



但作为户部尚书,他更担心的是财政问题。



还是那句话,别黄河没治好,把大明给弄亡国了。



邱广安迟疑了一下,说道:



“大明建国才二十余年百废待兴,不若再等几年,朝廷略有盈余再去治理也不迟啊。”



陈景恪严肃的道:“经过元末动乱,现在人少地多,朝廷有能力调整人口分布。”



“再过二三十年,人口必然膨胀,再想调整人口就要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



“且建国之初是官僚系统最有效率的时期,再过上几十年,是什么情况你比我清楚。”



“如果我们不做,后人就更没有机会去做了。”



“所以,此事必须要做,还要做好。”



不过他也知道邱广安是出于公心,就安抚道:



“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朝廷还是懂的,这个计划会用五十年乃至百年去完成。”



“在不影响国家稳定的情况下,每年完成一点,日积月累总能有所改善。”



邱广安这才略微放心,说道:“原来如此,是我多虑了。”



之后两人又谈了一些别的事情,话题自然而然的就谈到了远洋商队的事情。



陈景恪也很好奇到底赚了多少,就问道:“财货清点完毕了吗?”



提起此事,邱广安也不禁笑了起来。



海贸的利润内帑和国库三七分账,七成利润归国库。



大笔财货入账,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开心:



“才清点了五分之一左右,不过估测能有十倍的利润。”



陈景恪早有猜测,依然不禁感到震惊:“海贸的利润实在是大啊,难怪那么多人不要命一般出海。”



然后他又问道:“现在百官对海贸之事是何看法?还反对吗?”



邱广安回道:“在巨额利润面前,大部分人都改变了态度。”



“只有少部分依然认为农耕才是根本,商业会坏了人心。”



陈景恪却没有嘲讽那些人,只是说道:



“他们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粮食才是一切的根本。”



“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



“农才是一切的根本,否则再多钱财都毫无意义。”



“你是户部尚书,不能只盯着国库里的钱财,更要把握好粮食生产关。”



“海贸兴盛之后,丝绸、瓷器、茶叶、棉布等价格飞涨。”



“必然会有人为了钱财,改稻为桑,毁田种茶。”



“一定要监管好此事,不要坏了农业根本。”



“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朝廷发展工商业,就是给百姓找一条种地之外的存活之路。”



“有些山地确实不适合种粮食,倒也不是不能改种桑茶。”



“这其中的度该如何拿捏,就是你这个户部尚书的责任了。”



邱广安只觉得一股巨大的压力铺面而来,又要保证粮食生产,又不能一刀切。



第295章 建文?嘉文?[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