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51章 社会模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1章 社会模型[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景恪之前的种种政策,都可以归类到这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最有希望达成的,而一旦第一个阶段完成,就会给执政者更大的信心。



让他们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包括医疗、受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享受精神文化熏陶等。



就古代来说,这也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陈景恪不点科技树,至少需要数百年才能实现。



方孝孺就认为,这一点很难实现。



不过他总体上是乐观的,再难总归是有一条清晰的道路可以走。



执政者顺着这条路慢慢的前行就可以了。



一代人不行就两代人,总归是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的。



第三阶段是物资充裕、精神富足。



事实上,方孝孺认为这已经是大同世界了。



因为从有历史记载至今,从未有过这样的时期。



但陈景恪知道,这个阶段其实也是可以达成的。



如果非要用前世来类比,这个阶段有点类似于XK社会。



确实很难,但只要发展生产力,早晚有一天能达到。



所以,在他的坚持下,这个阶段并没有被命名为大同世界。



他将大同世界放在了第四个阶段。



而且他对大同世界的描写,也没有采用儒家的原文,而是用了《易经》中的一句话:



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对此,方孝孺没有说话,而是竖起了大拇指。



绝了。



——



社会模型建好之后,剩下的就是围绕模型构建思想体系和执政体系了。



执政体系并不着急,这玩意儿是不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可以等到思想体系搭建完成,再根据大明的情况设置。



他们先进行的是前者。



而方孝孺也终于见到了大同世界的全貌。



即便早就有所准备,也不禁为其的宏大感到震惊。



先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讲述了华夏的历史发展阶段。



以及各个历史阶段的情况,产生这些情况的现实因素。



在此基础上,解释了国家、法律、朝廷、人民、军队等等的概念。



并详细论述了他们的权力和义务。



很多解释,让方孝孺耳目一新。



比如法治思想。



他试探的问道:“我记得,韩国公近两年一直在研究法治思想。”



陈景恪自得的道:“就是我启发的,不过他的法治思想与我的有所不同。”



李善长毕竟是古典法家门徒,他的法治是对法家思想的重新解析,只是比较偏向于律法这一块。



可以说,他的法治思想,已经和陈景恪最初提到的法治关系不大了。



而陈景恪的法治,就单纯是从律法角度出发去定义的。



对此,方孝孺并未感到意外。



他就是在陈景恪的引导下,才进入唯物学殿堂的。



李善长在他的指引下,弄出法治思想是很正常的。



但也有很多解释,让方孝孺感到心惊肉跳。



比如军队,非一家一人之军队,而是万民的军队。



军队来自于人民,责任和义务是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天下万民。



至于效忠天子,对不起,没有写。



但陈景恪又不是铁头娃,自然不会作死。



他在后面补了几句,君主是国家领袖,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拥有对军队的绝对统治权。



而军队要保持纯洁性,必须直接归君主统治,其余人不得染指。



但即便如此,也有点大逆不道了。



皇帝不追究倒还无所谓,要是追究起来,少不了断头台走一遭。



方孝孺一方面感叹于陈景恪的胆量;另一方面也为朱元璋和朱标对他的包容,感到不可思议。



事实上他却不知道,陈景恪也是通过一件件事情,一步步取得朱元璋的信任的。



当然,最根本原因还是他从未否定皇权。



反而在某种程度上,论证了皇权存在的必要性。



毕竟,国家总是需要一个最高统治机构的,而机构又需要一个最高领袖。



除了皇帝,还有更好的办法吗?



至少目前没有,不是吗。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那是以后的事情。



非但如此,他还将皇帝的利益和万民的利益联系在了一起。



皇权想长久存在,就必须保证万民的利益。



而万民力量弱小,需要有一个强者来带领他们保护自己的利益。



只有皇权才能做到这一点。



这个理论在二十一世纪看来,相当的扯淡。



皇帝就是最大的剥削者,怎么可能真的会去保护万民的利益?



然而在当时,确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种思想可是被所有人认可的。



王朝想要长久,就必须保证民的利益。



只不过,在不同的时期‘民’所指的群体不同罢了。



但在明朝,民指的就是天下众生,不是某一个特定群体。



陈景恪利用这一点,在这句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拓展。



最终将皇权和百姓的利益联系在一起。



只要皇帝相信了这一点,剩下的事情就简单的多了。



朱元璋是否相信,陈景恪不敢确定。



但他敢肯定,朱标和朱雄英是信的。



——



这些大的框架,有的陈景恪自己已经完成了论证,有些限于阅历不够无法完整的论证。



尤其是很多论证,和华夏传统思想融合不够完美。



找方孝孺过来,就是希望能获得他的帮助,完成最后的论证工作。



不要小看了这一点,很多时候框架再好,论证不完美也没什么用处。



方孝孺已经彻底被陈景恪的宏大思想体系所吸引。



对此自然是欣然同意。



于是两人就摒弃外界影响,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大同思想的论证中去。



(本章完)



第351章 社会模型[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