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0章 大明周报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0章 大明周报[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你小子之前不也没看出来吗。



“其实这是一个阳谋,他们看出来了也没用。”



“理学是强势的一方,只能被动应战。”



“如果他们不能正面击败唯物学,凭什么当唯一显学?”



“学术之争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战争,甚至比大多数战争都更加残酷。”



“它没有迂回的余地,必须正面硬碰硬,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



“别看方孝孺现在声势无两,如果他扛不住后续理学大儒的攻击,也注定要灰溜溜的退场。”



朱雄英一脸若有所思,预设立场吗?



好好好,学到了学到了,嘿嘿。



道德制高点,预设立场,简直完美啊。



陈景恪见他一脸坏笑,顿时就知道他没想什么好事,无语道:



“又琢磨什么坏点子呢?”



朱雄英连忙摇头:“没有,不是,你别污蔑我。”



“啊对了,他打头阵,对你后面宣扬大同思想是不是有帮助?”



陈景恪颔首道:“帮助很大,大同思想虽然也有一部分唯心内容,但总体是建立在唯物论基础上的。”



“等他的唯物学站稳脚跟,我再宣扬大同思想就更加方便了。”



朱雄英兴奋的道:“你也要摆擂台挑战八方豪杰吗?”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说道:“我才没那么无聊,我准备来个更绝的。”



“弄个更大的平台,让天下读书人一起参与进来。”



朱雄英有些失望,问道:“什么平台?”



陈景恪说道:“邸报知道吧,我准备弄一份类似的东西,每周一期,不过是面向所有人发行的。”



一周七天这个概念,经过陈景恪数年来的推广,已经被越来越多人接受。



私下很多人都在使用这个时间概念,只不过官面上还没有认可。



“所有人都可以在上面发布文章,不过要经过审核,合格之后才可以。”



“到时候我就将大同思想的内容,放在报纸上。”



“所有想要辩论的,就给报社投稿,大家在报纸上进行争论。”



邸报朱雄英自然知道,朝廷将近期的政策之类的东西汇集在一起,刊印送到各地方衙门供他们学习。



“面向天下读书人?你哪来那么多钱?”



陈景恪愣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话里的意思。



这年头邸报是免费送到各衙门的,他还以为是免费送给读书人。



于是就解释道:“免费的可还好,我弄这个是收费的,谁想看必须花钱买。”



朱雄英习惯性的抬杠道:“这东西,会有人买吗?”



陈景恪正想回答,就听朱标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有,不只是有人买,还会有人花钱把自己的文章放在上面刊登。”



陈景恪和朱雄英连忙起身见礼。



重新落座之后朱标说道:“伱说的这个……”



陈景恪提醒道:“我想给它取名叫大明周报。”



朱标点点头,说道:“这个大明周报的想法不错,朝廷可以通过周报向天下读书人传达一些政策和想法。”



“读书人最喜欢谈论军国大事,也最喜欢发表自己的看法。”



“以前他们只能通过出书,通过文社相互交流看法。”



“这也是为何每到科举时期,读书人就喜欢扎堆的原因之一。”



“只是出书要求太高成本也很高,很多人都做不到。”



“文社参与的人太少,影响力太小。”



“如果能有一个平台,能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家政策。”



“还能供他们发表文章指点江山,读书人会非常的热情的。”



事实上朱雄英也是明白这一点的,方才他只是习惯性的和陈景恪抬杠而已。



朱标都出来了,他也就正经起来,严肃的道:



“这周报的影响力太大,必须掌握在朝廷手里,上面刊登的文章也需要经过严格筛选。”



朱标颔首道:“此事就交给你吧。”



朱雄英脸顿时就黑了:“那奏疏就不需要我批了呗。”



朱标一副你想多了的表情,语重心长的道:



“年轻人就要勇于承担责任,怎么能推三阻四呢。”



朱雄英:“……”



陈景恪忍俊不禁,说道:“周报必须要慎重,需要一个合格的总编辑才行。”



朱标想了想说道:“之前你不是提议,将解缙调回来吗?就让他当这个总编辑吧。”



“到时候也方便你行事。”



陈景恪躬身道:“谢陛下。”



在周报上打擂台,看似公平合理,然而根本就不可能。



掌握周报的人说了算。



一个简单的排版顺序,就能影响很多东西。



解缙既然加入了陈景恪和方孝孺的圈子,自然要为他们的学说考虑。



关键,解缙表面上是正统的儒家读书人,他本人既不迷信理学,也不信奉唯物学。



他有自己的一套思想。



能在表面上堵住所有人的嘴。



而且他的学问也是无可挑剔的,在读书人圈子里,名声比当年的方孝孺还要大的多。



不过……



朱标说道:“邸报的篇幅可不小,一周时间来不及刻板吧?”



当然,也可以让很多工匠一起雕刻,那样就会增加成本。



总之就是,以现在的印刷技术,这份周报的成本会非常高。



成本高,就影响推广。



陈景恪胸有成竹的道:“陛下放心,我准备用活字印刷。”



朱标眉头微皱,说道:“活字印刷?好像印出来的东西,品质不太好吧?”



陈景恪解释道:“报刊这东西,成本比品质更重要……”



“不过这是朝廷主办的,品质太差丢的是朝廷的面子,自然不能这么做,我准备搞一套铜活字。”



“虽然成本有点高,但可以使用数十年,属于一劳永逸。”



“而且还能用来刊印邸报、书籍等,成本均摊并不贵。”



朱标说道:“铜活字以前朝廷也试过,最后因为不着墨失败了,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



陈景恪颔首道:“用油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需要陛下给调拨一些铜过来。”



朱标颔首道:“好,既然你都想好了,那就去做吧。”



说到这里,他补充了一句:“遇到什么困难,就找太子解决。”



朱雄英:“……”



事实上,铅活字成本更低。



然而铅这个东西,接触多了太伤身体。



前世网上都说摸多了不长个什么的。



虽然有开玩笑的成分,但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含铅制品对身体的危害性。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这一点还让工匠制作铅模,这事儿陈景恪做不出来。



而且铜活字确实比铅活字好用。



前世从明朝中晚期就开始在民间出现,清朝达到巅峰。



康熙时期曾经制作了一套铜活字,拥有数十万枚字签。



可惜这套铜活字就印刷了一次康熙字典,就被藏了起来。



至于原因,大家懂的都懂。



后来这套铜活字被府库的官吏偷的七七八八,再后来就被融了制作成铜钱了。



陈景恪准备也弄一套,平时用来印刷报纸、邸报什么的。



还可以用来印刷各种书籍,将书的价格进一步压低。



等将来《建章大典》编写完成,正好用这套铜活字印刷个几千套。



免得和《永乐大典》似的,因为只有两套,最后给弄的残缺不全了。



(本章完)



第360章 大明周报[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