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364章 法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4章 法[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些被法律无视的问题,就给了宗族、地方士绅滋生的空间。”



“法律越细致,宗族和士绅生存空间就越小。”



众人彻底被说服,果然不愧是陈伴读啊,目光永远都是那么的长远。



于是,大理寺和刑部突然发现情况不对头了。



不是我们在反对调解制度吗?



怎么变成让我们重新制定大明律了?



还要将一体的大明律,分拆成刑法和治安法以及民法,并对三部律法进行完善。



想一想这个工作的难度,他们就觉得头大无比。



此时他们心中隐隐有些后悔,为啥要多此一举呢?



假装什么都没看到不好吗?



与之相反的是,很多心怀大志的人却兴奋起来。



重修大明律,这是要名垂史册啊。



好好好,这个机会终于落到我们头上了。



重修大明律的消息传开后,大家的反应出乎意料的平静。



甚至有一种‘终于轮到大明律了’的感觉。



只能说,大明上下都已经习惯了变革,也都接受了变革这个事实。



而且大家也总算是明白了,朱标为啥给自己弄了个‘建章’的年号。



这是要用年号告诉世人,他的目标就是建立全新的规章制度。



为了让这个年号变得名副其实,变革或许会贯穿他的皇帝生涯。



不过现在面对变革,百官没那么惊慌了。



为啥?



内阁啊。



以前皇帝大权独揽的时候,大家担心再出现和老朱一样的情况。



国家的政策,全是老朱自己想出来的。



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不论好坏都必须推行。



后来陈景恪接管了变法,虽然没有出过大错,但大家依然不敢完全信任。



这无关其他,纯粹是出于理性考虑。



是人都有犯错的时候,陈景恪也在所难免。



而一旦他出错,后果会非常严重,淡马锡就是最好的证明。



还好,淡马锡只是用人失误,而不是制度上的问题。



否则群臣会更感到恐惧。



现在有了内阁,所有的变法革新,至少要经过七名资深大臣的共同审核才行。



能说服他们七个,就说明这个变革至少不会太差。



还是那句话,相比起个人,大家更愿意相信制度。



得知朝廷要重修大明律,各种法律人才蜂拥而至,将刑部和大理寺的大门都快挤破了。



其目的就是想参与进来。



很多地方上的司法官,也打申请要求来修律法。



这就是数年前开设刑名科的成果,为大明培养了大量的司法人才。



——



重修大明律的方案通过之后,陈景恪就不再过问此事。



他又不懂这玩意儿,参与进来只会拖后腿。



相比起来,他更关注沧海省那边的情况。



有了淡马锡的教训,他对沧海省的关注始终没有断过。



对那里的情况,也大致有一些了解。



麦荣昌不肯用许柴佬,个中缘由他自然懂,却没有太好的办法。



强行让麦荣昌用许柴佬,只会起反效果。



眼见他自己想通了,主动请许柴佬出山,陈景恪才算放下心中的担忧。



特区不是给几条政策,给一些人就能建起来的,它需要的是一整套的体系。



前世这套体系是经过几十上百年摸索出来的。



在大明,特区是首创,谁都不知道怎么做。



失败的经验也是经验,有个参照物,做起事情来就有头绪多了。



而事实也证明,让许柴佬过去是正确的决定。



眼见一切步入正轨,陈景恪也松了口气。



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报纸的创办之中。



解缙不是书呆子,相反他的行政能力相当强。



上任之后,用最快的速度将报社的框架给搭建了起来。



至于印刷报纸,现在还不急,要等到字模弄好再说。



不过解缙已经大致准备好了第一期的稿子,甚至连排版都做好了。



就等字模制作完毕,就可以直接开始印刷。



然后就是组建运输体系。



说起来,给周报单独建立一条运输体系,确实遭到了群臣的反对。



最开始连内阁那一关都过不去。



等陈景恪拿出,承揽私人信件、小件货物托运业务的时候,才说服了内阁成员。



内阁都通过了,百官的意见其实就是可以忽略的。



拿到旨意之后,解缙就制定了雄心勃勃的计划:



“第一期,一个月内,大运河能连通的水运重镇,全部建立网点。”



“第二期,三个月内,交通便利的省,要将网点开通到每一个府的府治。”



“偏远省份的省治,确保开通网点。”



“第三期,半年内,交通便利的省,所有县开通网点。”



“偏远省份将网点开通到府一级。”



“第四期,一年后,网点开通到全国每一个县。”



“至于乡镇一级……难度太大了,到时候再说吧。”



这个计划陈景恪也是支持的,且非常的赞同。



在这个年代,能建立一条沟通所有府县的运输体系,已经非常不容易了。



搞乡镇一级,那就是好高骛远,最后很可能会拖垮整条运输体系。



当然了,前期的投入只能朝廷出。



经过磋商之后,户部给出了期限。



半年后大明周报自负盈亏,户部将不再出一文钱。



这还是看在陈景恪的面子上,才给出的这个时间。



按照他们的本意,第一期建设完成他们就不管了。



就在解缙风风火火建设运输体系的时候,楚王朱桢毫无征兆的给皇帝送了一份大礼。



各种奇珍异宝数不胜数。



同时送过来的,还有一封家书。



里面将太上皇、马娘娘、朱标、朱雄英都问候了个遍,甚至还问候了陈伴读几句。



可以说态度谦恭到了极点。



直到信的末尾才提出,楚国支持朝廷的革新,准备直接采用新政。



只是需要一个人才来掌舵。



许柴佬本就是吕宋人,又有经验云云,是否能让他过来帮帮忙。



朱标就将信交给了陈景恪。



陈景恪自然不会阻止,说道:“既然他想去,那等他将经验心得写好,就放他去吧。”



事情就此决定,陈景恪也不再过问。



就在这时,书院那边传来好消息,钟表的研究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本章完)



第364章 法[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