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29章 良种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29章 良种[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行人很快就来到了码头,得知太子到来,船员们有多激动可想而知。



朱雄英没有着急去看良种,而是先安抚了大家。



在这里他说话就保守了很多,没有说什么树碑立传之类的。



只说大家的功绩朝廷看到了,不日就会有奖赏下来,不会让诸位白辛苦的。



即便如此,也让一群人感动的热泪盈眶。



之后他们才去船舱里,查看了带回来的各种物资。



首先看的自然就是良种。



不得不说,前世网友戏称华夏是种菜民族,是有一定根源的。



就比如陈永和他们,外出探险带回最多的就是各种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可以扦插的树枝。



这次他们总共带回了十几种蔬菜粮食种子,其他的可食用植物也有十几种。



其中最重要的自然是红薯、土豆、玉米、南瓜等。



最先被拿出来的,也是这几种。



红薯有七个,普遍都是家常吃饭用的瓷碗大小。



能看得出来,这肯定是特意挑选最大个的带回来的。



土豆有三十三个,有点出乎陈景恪意料的是,这玩意儿最大的才和鸡蛋差不多。



比起前世常见的小了好几圈。



不过他也能想到,土豆应该是经过培育才高产的。



反倒是红薯,和前世见过的品种区别不大,这才是值得奇怪的地方。



事实上他不知道的是,薯类大多天生高产,红薯也不例外。



这玩意儿一出场就以高产著称。



前世人类培育,更多也是往抗虫抗病害方面努力,产量方面提升其实并不大。



土豆不一样,这东西最初的产量并不高。



传入欧洲也并不是直接就成为主粮的,而是经过上百年的选育才有了高产品种。



然后成为餐桌上的主食。



现在他看到的土豆,还是比较原始的那种,算不上良种。



别的玉米、南瓜等种子,和前世也没有什么显著区别。



这也不奇怪,这些东西同样经过印第安人几千年培育,种子早就成熟了。



除非人类进入科技时代,利用科技点亮高产属性。



光靠人工选育,已经很难出现大幅度增产了。



这一点上,和水稻其实差不多。



明清时期水稻理论亩产已经可以达到四百斤,这是杂交水稻出现之前,选育能达到的巅峰了。



陈永和知道他们最关心什么,指着红薯说道:



“就是这种薯,亩产可达千斤,我们亲眼见过。”



朱雄英伸手拿起一块,主角入手沉甸甸的。



尽管心中还是有怀疑,可亲自接触到实物,还是让他非常的高兴。



“好,好,好,有了此物,大明百姓再也不怕饥馑了。”



“不过……怎么只有七个?”



陈永和连忙解释道:“回来的时候我们带了两百多个,分别装在三艘船上。”



“只是此物不耐储存,大多都腐坏了,这七个是仅剩下的。”



陈景恪插话道:“薯类一般都可以用块茎繁育,秧藤还能扦插,想来此物也是如此。”



“别看只有七个,培育好了能种好些地呢。”



陈永和连忙说道:“对对对,就是如此。”



“薯块有小点的地方,就是这里,切下来埋在土里就能发芽。”



“藤条可以扦插,极易存活。”



朱雄英露出释然之色,小心的打量着手中的薯块,说道:



“原来如此,不知此物何时种植?生长习性如何?”



陈永和讲解道:“土民说此物可在四月和八月种植,不过八月种植的产量要低一些。”



朱雄英眼睛一亮,高兴的道:“那正好,现在刚入八月,正好种植一茬。”



“产量低一些也无妨,多产一颗薯块,明年就多一枚种子。”



“你了解过如何种植此物吗?”



陈永和迟疑了一下才说道:“了解过,但并未亲自种植过……”



朱雄英一摆手说道:“没关系,我会找最有经验的老农来协助你,务必将此物种出来。”



陈永和自然不敢不答应:“是,草民遵命。”



陈景恪在一旁默默的看着没说话,这玩意儿他可太知道怎么种植了。



别说这个,玉米、南瓜之类的,他都知道。



毕竟上辈子没少种。



但这一世他也是第一次见,自然不能表现的很熟络,只能假装不知道。



不过问题不大,红薯是真的很好活。



只要季节对,高低都能见点产量。



而且不要小瞧这个时代的农业专家,一法通万法通。



了解了一种作物的基本习性,他们就能摸索着给种出来。



之后陈永和又介绍了一些红薯的缺点。



没办法作为主食,吃多了烧心、胃酸,还容易产生浊气(屁多)。



所以只能作为辅粮使用。



朱雄英并未失望,亩产千斤还要啥自行车啊?



再说了,对于没饭吃的老百姓来说,这些缺点又算的了什么。



之后,他们又参观了其他种子。



对剩下的东西,朱雄英最感兴趣的就是玉米了。



这么大的颗粒,就注定产量不会太低。



仔细询问,发现并非如此。



玉米的产量也就一二百斤的样子,比起小麦之类的没有什么优势,更比不上水稻了。



陈景恪心中暗道,那是你们不知道玉米的赛道在哪。



这玩意儿的优势有两个。



其一秸秆高大,不论是作为动物饲料还是其它用途,都要超过别的粮食作物。



其二特别适合山区、丘陵等土地种植。



即便是在碎片化、贫瘠土地上,产量依然不会大幅度减产。



对于幅员辽阔,地形复杂的华夏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补充。



清朝粮食增产,玉米的功劳很大。



但这么做也带来一个严重后果,水土流失加剧。



边边角角但凡有点土壤的地方,都被开垦出来了。



局部地区几万年才形成的薄薄一层土壤,短短百年就流失的七七八八。



所以清朝老照片上,背景都是光秃秃的,见不到多少绿色。



当然了,将水土流失都归结于垦荒种植也不准确。



还有个因素是燃料。



砍柴烧火这四个字,背后是一座座青山被砍伐一空的现状。



还有就是气候变迁,小冰河期到来。



总之吧,种种因素因素加起来,才造成了水土大面积流失的情况。



言归正传。



尽管对产量有所失望,不过朱雄英也没有就此对玉米失去兴趣。



第429章 良种[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