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18章:隋唐有太子即位的先例?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18章:隋唐有太子即位的先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房玄龄是个狠人呐。



所谓房谋杜断,意味着房玄龄做事严丝合缝,滴水不露,谋划极深。



李世民十九岁的时候,房玄龄就投靠了过去,至今已有二十五载。



可以说对于李世民,房玄龄毫无疑问,是最为熟悉的那个人。



他很清楚,要达到什么程度,才能真正让陛下行废太子之事。



当他把所有证据摆出来后,太子谋反的事,就将会成为定局。



次日,东宫。



“a,o,e,y,w,u。”



“一二三四声分平仄,一二为平,三四为仄。”



“按照声母,韵母去照着上面读,基本上就差不多了。”



“跟现在的发音是有些区别,习惯就好了。”



李承乾正在教导简体字的发音跟写法。



下边听课的是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李象,狄仁杰。



难为苏定方了,都四十来岁的人了,还要在这里跟初学者一样,学习拼字简体字。



如今大唐的官话,是洛阳读书音,洛阳读书音不是后世洛阳的方言,而是从西周时期周王室传下来的一种语言。



隋朝统一全国后编写的的韵书《切韵》,是以金陵雅言和洛阳雅言为基础编写的,形成了隋朝的官方语言。



唐承隋制,唐朝也用隋朝的官方语言,称洛阳汉音,是中原雅言和各民族交流后形成的新的官话。



洛阳读书音一般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且每个声调的具体调值与普通话不同。



普通话则有四个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简单来说,就是洛阳汉音更细致,韵母声母更多,普通话就要简单许多。



“殿下创的俗字,俗语,果真是博大精深,这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快速的上手,学起来也更加简单。”



“尤其是在俗字这块,脱胎于官字之中,化繁为简,哪怕是没学过官字,把俗字学会了,亦是能看懂官文。”



“这等方法若推广开来,将极大程度减少学子们的时间,或许只需要两三月,便能简单运用了。”



苏定方当即肯定说道。



站在他这个位置上,要比其他人想得更多。



不管是俗字,还是俗语,太子这边必然不是随便两天就能想出来的,肯定是已经准备了很久的时间。



很明显,太子所教的俗字跟俗语,已经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套完整体系的创立,在苏定方看来,即便是以太子的聪慧,少说也需要数年时间。



太子在数年之前,就开始着手准备了。



这套看上去并不怎么华丽的俗字俗语,是给普通人,也就是大字不识的人所准备的。



当时肯定没有讲武堂的想法,那太子准备这套跟如今完全不同的体系,目的就很明显。



这是要推行新政,行盛世变法之事。



“这套新的俗字,你们这两天熟悉下,后面的识字课,就由你们来负责。”



李承乾下达了任务,对于目前这几人来说,不算难。



毕竟是历史中有名的天才,文治武功都很出色。



放到后世,起步也是个省考状元的级别了。



这点简体字,几天都说多了,估摸着也就一两天的功夫差不多。



“殿下,这.我能行吗。”



狄仁杰有些担忧道。



他是被突然拉过来的,暂时还没搞清楚状况,也没人跟他解释什么。



现在突然就要去给别人上课,有些恍惚。



“相信自己。”



李承乾笑着说道:“你虽年岁不大,孤听你父亲说了,本事可不小。”



“讲武堂的学子们,虽然大你不少,但也只是启蒙罢了。”



“不用太过于担忧,上几天课,就熟悉了。”



太子都这么说了,狄仁杰只能低头应是。



对于狄仁杰,李承乾还是很看好的,虽然年纪少,但已经算是半成熟,也不需要养成什么的。



能够在历史上留下浓厚笔墨的,很多都是心智早开。



只是经历不多,阅历没那么丰富而已。



如今千字文的简体字版启蒙书,已经安排工匠在进行印刷了。



雕版刻好后,一天就能印刷出数百本。



对于工匠来说,简体字的雕刻,可要比繁体字舒服多了,而且也不容易出错。



——



太极宫,后宫。



瑶光殿,雕梁画栋,精美绝伦。



这里是杨妃的居所,殿中弥漫着淡淡的幽香,似有若无地萦绕在每一处角落。



杨妃端坐在主位之上,她肤若凝脂,眉如远黛,眼眸似秋水般澄澈,顾盼之间,光彩照人。



一头乌发挽成精致的发髻,上面点缀着珠翠,更衬得她气质高雅。



哪怕已经三十多岁,却看不到任何老态,宛如二十余岁的初开少女。



只是眉语之间,总是挂着淡淡忧愁。



“母亲。”吴王李恪和蜀王李愔躬身行礼。



封王之后,亲王就不能居住在大内了,基本上在七八岁的时候,就会搬出去。



再想见面,除了特定节日,或是有什么重要事情。



大唐亲王十二岁左右就离开长安就藩了。



“一年不见,都有些消瘦了。”



杨妃微微蹙起秀眉,眼中满是疼惜:“快走近些,让我好好看看。”



话是这么说,但杨妃的目光,大半都停留在吴王李恪身上。



她更加宠爱自己的长子,只因为长子才是她的骄傲,次子李愔就要差很多了。



或许也是这样的情况,导致李愔性格乖张。



不过到现在,也都习惯了。



一番寒暄温情过后。



吴王李恪开口问道:“我听说这次的元宵诗会,是母亲主持。”



杨妃点头道:“齐王的事情,你们也都知晓了,阴妃受此连累,自然不适合再行主持之事。”



李恪再问道:“我听说母亲把诗会的地址定在了魏王的芙蓉园,还邀请了太子参加。”



“不知此事,是否为真。”



杨妃回道:“不错,确有此事。”



李恪皱眉道:“母亲为何要这般做,难道是要让我们,也参与到太子跟魏王的争夺中去吗。”



“我们只是庶子,一旦参与,很可能面临滔天大祸。”



第118章:隋唐有太子即位的先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