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5章:你二凤不敢做的事,我来做   家父李世民,请陛下称太子[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5章:你二凤不敢做的事,我来做[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拜占庭的使团进了长安,就像是大海里入了一滴水。



每日来来往往的使团太多,哪有人关注这些事。



鸿胪寺不通禀,李承乾也没法知道。



除了王玄策要去天竺这事,李承乾也不可能事事都清晰明了。



要真全知全能,那就不是人了,是真正的圣人了。



多数都是事到了面前,才想得起来。



现在的重点,还是在兵权这块。



枪杆子,才是最可靠的。



不管是想干什么,手里没兵,什么也干不成。



朝廷上去争权夺利,李承乾自认是玩不过那些老狐狸。



别人干了一辈子这事,一辈子也是干这事,用自己的短处去跟他人长处对,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历朝历代哪个有名强势的皇帝,不是把兵权紧紧的攥在手里才能成事。



教员都说得清楚,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晚间,东宫,灯火通明。



李承乾正在编纂战术典籍文书。



这是准备给讲武堂用的战术典籍,通体都是用简体字书写。



主要是骑兵步兵弓兵的突击,围歼,游击,联防,合击,推进等战术的讲解。



这些是真正的干货,跟目前的统帅所用兵法不同,是能用到基础军官身上的。



三十六计这些,太过高端,对于普通军官来说,能够用到的机会不大。



“殿下,魏征病了。”



“听说病得不轻,躺在床上好几日都下不来。”



“陛下已经派了太医去瞧了。”



内侍文忠禀告着宫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他也是李承乾主要的情报传递者。



宫里头的风吹草动,宦官宫女们知晓得最快。



涉及到有名的大臣身上,自然都会立即汇报上来。



“魏征也是老了啊。”



李承乾这才想起来,历史上魏征就是在今年年初因病去世了。



看来如今也是这样。



内侍文忠迟疑道:“宫外谣言,说魏征病重,是因为殿下的关系。”



“去年那事,让魏征气到肺腑,落下了病根。”



李承乾笑了:“魏王党这些人,真是无所不用其极,想尽一切办法,要来毁掉孤的名声。”



都不用猜,感这么去进行谣传,除了他那位好弟弟,也就不会有别人。



这是强行把魏征的事,安在他的头上。



确实是挺让人恶心。



魏征在朝堂的影响力很大,他的声望,可是骑在二凤的头上达成的。



魏征丝毫不顾及圣人的颜面,经常直言进谏,只要二凤有不当之处,他都会当面指出。



这么勇的行为,自然得到朝臣钦佩。



不畏强权的劝谏,让他在朝廷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也被文人和官僚士大夫阶层所推崇,成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臣子形象和代表。



当然,本身魏征也是真有才学的,当初在尚书省担任侍中,认真履行职责,在处理政务方面表现出了卓越才能。



还参与了《隋书》等史书的编修工作,并且所撰写的部分内容被时人称赞为“良史”。



魏征的名声不仅在朝廷内部广泛传播,在民间也备受赞誉。



他的直言敢谏和为百姓谋福祉的行为,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认可和尊敬。



贞观之治毕竟是让大多数百姓吃上了一口饱饭,很多举措确实是魏征提出的建议。



因为其节俭的风格,百姓们将他视为清官的代表,对他的事迹口口相传,使得他的名声更加深入人心。



魏征以直言敢谏、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广泛认可而名声大噪,被誉为“千古良相”的代表。



现在魏王党人,强行把魏征的死,归咎于去年太子的打击,自然会使得太子名声受到巨大影响。



变成妥妥的大反派了。



“殿下,此事可要禀告陛下,让左右金吾卫,把这流言压下去。”



内侍文忠想了想,出了个馊主意。



李承乾摆摆手:“要这么做的话,不是孤的事情,也成了孤的事情了。”



这跟此地无银三百两有什么区别。



文忠有些急:“总得要想点办法才好啊。”



李承乾道:“这些暂且不同管,明日早朝后,孤亲自去一趟魏征府邸。”



魏征是太子太师,也就是李承乾的老师。



老师病重,弟子去看望,自然是在理的。



——



次日早朝,群臣觐见。



李承乾自然也是需要听政的。



大唐十道三百六十州的情况,都是在早朝上进行一个大概的统计汇报。



也是皇帝聆听天下状况的主要来源。



年初朝廷的工作重点,主要就是在春耕上面。



每年春耕,李世民也是要亲自参与春耕仪式,在籍田礼中,圣人亲自扶犁耕田,为天下百姓做出表率。



还有对百姓提供种子和农具,兴修水利,保障收成。



包括部分地区的减免赋税政策,官员亲自下乡督导,保护耕牛,奖励农耕模范等一系列要务。



对于农业文明来说,农耕就是一等一的大事。



三省六部都要提出策略,建议,举措,方针,一一上奏禀告。



如果遇上灾年,圣人都要向天请罪。



贞观二年的时候,长安城发生了干旱,长期干旱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虫害。



蝗虫很快开始在各地制造麻烦。



李世民走出大内,查看粮食的灾情。



当他看到到处都是蝗虫时,他抓了几只虫子放在手心里说:“粮食是百姓的根本所在,你吃了粮食,百姓就会挨饿。”



“百姓如果有什么罪过,应当是朕这个一国之君没有做好,应该由朕来承担,如果你能显灵的话,就吃朕的心吧,把粮食还给百姓。”



说着,就要吞蝗虫,群臣劝谏,说万一吃了生病如何是好。



李世民说:“朕愿意承担百姓的所有灾难,小小的疾病怕什么?”



说完,没等群臣开口,他就吞下了蝗虫。



从那以后蝗虫就不再出没了。



文官宣扬,圣人得天垂怜,所以就收了蝗虫,这也成了李世民爱民如子的典范。



然而,蝗虫就真的消失了吗。



李承乾是知道内幕的,蝗虫是人为被‘消失’了。



指鹿为马这样的事情都能发生,蝗虫被‘消失’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比如长安城出现了一名乞丐,只要把这名乞丐逐出长安,是不是就代表长安没有乞丐了。



就算是后世网络发达,然而当上升到国家层面,想要把什么事情隐瞒下去,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更不用说是如今了。



第135章:你二凤不敢做的事,我来做[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