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45章 伺机而动(万字大章)   归义非唐[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45章 伺机而动(万字大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耙——”



正月下旬,本该回暖时节,此刻却无比寒冷。



关中大地,无数农民在地头翻地,等待回暖后育苗播种。



汉军收税较高,但比起此前唐廷治下,却宽容了不少。



粮食够吃,也无官吏兵卒骚扰,日子相较关东,可谓太平。



除此之外,汉军从不征发徭役,而免去徭役的这种做法,直接让百姓省去了许多麻烦事。



唐朝的徭役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每年二十天天的正役,从事修路、筑城、运输等公共工程。



一种是地方官府临时征发的劳役,如修缮官署、治河等,时间灵活但易被滥用。



尽管制度设计合理,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比如正役虽然名义只有二十天,但往返路程并不算入其中,故此百姓服正役的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两三个月。



不仅如此,由于正役由衙门官吏通知,故此必要的打点是不可避免的。



倘若不提前打点,得罪了官吏,被安排在了农忙时节去服役,那将导致田地荒废,威胁家庭生计。



除此之外,地方官吏常超额征发,中唐后杂徭甚至成为常态,远超正役负担。



杜甫《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描写,其实就是自中唐以来,大唐百姓被徭役逼得百姓家破人亡的惨状。



刘继隆到来后,将所有徭役废除,改为征募。



尽管工价不高,但却不影响百姓,而城里和狭乡的平民也因此有了其他收入。



“你们啊,好好珍惜当下吧。”



“耶耶我年轻时候,衙门每个月要征发四五个月的劳役,哪来时间为自己开垦荒地啊。”



“如今汉王准许我们开垦荒地,还发良田给我们生活,放在曾经,那都是梦里才敢想的事情……”



长安城西十余里外的某处官道旁,杵着锄头的五旬老农与儿孙交代着曾经的不容易。



在他面朝的田间,则是有四个十二三岁的少年人正埋头翻地。



少年人听到老农这番话,纷纷开口道:“不就是服役嘛,我等又不是没有服过。”



“耶耶您放心吧,等今年农忙结束,我们就去西边开荒去,争取每人开一亩荒地!”



“我不去开荒,我要是当工人,听说衙门募工,每日有十五枚钱呢!”



“十五枚钱?那能买什么啊……”



“十五枚钱能买的东西不多,可我们又不是去干一天,干两个月不就好几百钱了?能买一石麦子了!”



“这么多,那我也去!”



少年人们热热闹闹的聊着,手上的活计却没停下。



见他们说要去打工,老农也道:“你们以为那工这么好干?”



“我听说农闲去的人多了,没点关系都寻不到活计,你们啊……还是老老实实开荒吧。”



老农的话,宛若一桶凉水,把几个少年人热忱的心给浇灭。



然而这才是现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情,有人情就会有人情关系社会。



因为老农的话,田间安静了下来,少年人们埋头干活,而老农休息了片刻,随后也加入了队伍。



爷孙五人好不容易翻了三亩地,便见远处官道上突然出现了汉军的骑兵,于是纷纷张望而去。



“驾、驾、驾……”



百余名骑兵疾驰而去,没有半点停留。



少年人们脸上流露向往,老农则是沉默着,不多时继续招呼少年人们继续干活。



不过似乎是因为汉军的经过勾起了少年人们心中的热血,他们先后开口道:



“实在不行,等我十八岁就去当兵。”



“没错,听说去军中可以识字,每年能省好几千钱呢。”



“识字算什么,主要还是军饷,我听说汉军普通步卒每个月能拿一千三百钱,骑兵每个月一千八百钱。”



“一个月的军饷,都能买两三石粮食,够吃三四个月了。”



“而且我还听说,汉军每日能吃一顿肉,操练还能吃牛肉。”



“我长这么大,还没吃过牛肉呢。”



他们脸上浮现向往,老农也颔首道:“当兵好,等你们能当兵,估计天下也太平了。”



“我看官军不是汉军对手,要不是去年闹了旱灾和蝗灾,说不定汉王早就打过去了。”



“你们长大后若是真的能当兵,倒也不失为好出路,至少娶个女子安家还是妥当的。”



娶妻生子,这是头等大事,但不管哪个时代,都会有男子受限财力而无法娶妻生子,延续香火。



不过在老农看来,如今汉王均分田地,应该不存在有人无法娶妻生子才对。



在他这么想着的同时,远处官道上,开始陆陆续续出现汉军的行军队伍。



“耶耶!是汉王殿下出征回来了!”



“什么?”



眼尖的少年人们看到了那熟悉的图案,老农错愕看去。



他们不识字,但他们还记得几个月前汉王殿下南下时的场景。



如今的场景,与当初如出一辙。



“汉王殿下回来了!”



“没错!是汉王殿下!”



“汉王殿下回来了……”



随着刘继隆的大纛出现,官道两旁的百姓纷纷叫唤着靠向官道,伸着头仰望队伍,试图看到刘继隆的身影。



尽管他们不知道谁是那位汉王,但无数百姓都依旧保持着这个姿势。



汉军的队伍开始从他们眼前经过,有人递水,有人递出胡饼,但没有汉军兵卒接下,毕竟这是触犯军令的事情。



汉军的军纪,早已深入这些兵卒的骨髓,只因为每日的扫盲课,不仅让他们明白了旗鼓号令,还让他们知道了军令的内容。



比起文盲,知法者才更惧怕法律,也更善于运用法律。



眼见汉军兵卒不收,这些百姓脸上笑容更加洋溢,只因为他们愈发确定这支队伍是汉王的那支队伍。



这倒不是留在关中的汉军对他们怎么了,只是因为他们鲜少能看到汉军,所以用军纪来判断汉军,成了关中百姓的必修课。



“骨碌碌……”



车轮压过官道,本喜欢骑马的刘继隆,如今也不得不坐在了马车里,只因需要他处理的政务着实太多。



六轮马车内,刘继隆在罗隐的帮助下处理政务,而这其中最为紧要的,除了关中水利的修葺,便是关东正在爆发的战事。



“黄巢居然这么轻易攻破了洛阳关隘,如今还已经围攻洛阳五日有余,奇哉怪哉……”



拿着安破胡送来的奏表,刘继隆是没想到,黄巢竟然那么轻易就攻破了洛阳南三关。



只是他略微思考,一想到被大唐能打些的将领不是在防备自己,就是被自己俘虏关进了临州大狱,他便释怀了。



“殿下,洛阳可不容易攻打,恐怕没有数月之功,难以被黄巢攻下。”



“我们倒是可以趁这个时机,派人前往关东对皇帝嘘寒问暖,趁机递出台阶。”



罗隐适当开口,而他这番话也并非空穴来风。



洛阳不比关中,可以说是真正的易守难攻。



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加上守城将领布防得当,坚守几个月并不困难。



若是遇到王世充这种存在,便是李世民都需要耗费一年半载,才能将其攻破。



类似安史之乱,一个多月便攻入洛阳那种事情总归是少数。



“黄巢围攻洛阳,这对我们确实有好处,他越晚打下洛阳,我们施展手段的时间就越长。”



刘继隆收起这封奏表,随后看向罗隐道:“吾亲自手书一封,你挑选有能之人前往关东,寻到皇帝行在后,看看能否缓和吾与朝廷关系。”



罗隐眼前一亮,连忙作揖:“殿下放心,臣定不负众望。”



君臣对答间,刘继隆写下一封手书,随即转交给了罗隐。



罗隐小心翼翼收起,紧接着看向刘继隆,却见刘继隆望向马车外,目光是那一群群仰望马车的农户。



“昭谏,你觉得百姓秉性如何?”



刘继隆询问罗隐,罗隐闻言没敢立马回答,而是小心翼翼道:“百姓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借用《荀子·哀公》中的这句话来回答,可刘继隆并不满意,因为他询问的是百姓的秉性。



不过罗隐避重就轻,甚至有些偏题的回答,倒也能说明他对百姓的看法。



刘继隆前世学过不少有关政治的东西,其中阶级矛盾无疑是必谈的一个政治问题。



每个时代的阶级矛盾各有不同,如果真的要划分,其实就是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



刘继隆如今也是剥削者,因为时代背景和生产力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什么解放者。



不过他可以在剥削的同时,尽可能的开放百姓的眼见,开放他们的思想。



开放思想,无疑需要更多识字的人,而汉军如今的官学体系,实际上还是服务于统治者的一套体系。



想要真正开放思想,那就得把学习的门槛降低。



精英式的官学体系,只适用于快速培养一批平民学子,但随着这批平民学子成为官吏后,新的剥削便开始了。



刘继隆很清楚,但是他需要这群人,所以他没办法。



唯有结束战乱,他才能继续推广官学,而历史上也有对应的例子给他抄写,那就是朱元璋的社学制度。



不过朱元璋的社学制度虽然很好,但受限于明朝糟糕的财政问题,延续不过百年便开始宣告流产。



刘继隆所想的,就是依靠社仓制度,多多培养教习下乡,衙门只负责教习俸禄,不再负责学子的纸笔砚墨。



只要停下提供纸笔砚墨的制度,衙门就可以省出大笔开支去安排教习下乡。



不过问题也摆在眼前,纸笔砚墨造价高昂,平民无疑无法负担如此沉重的压力。



所以自己必须先解决纸笔砚墨的成本问题,起码要将价格打下来些才行。



五六十年代的扫盲手段,刘继隆也曾考虑过,但他思考过后便觉得不现实。



首先建国初的文具物价是国家统一定价,价格低廉,只要不买钢笔和书包,采用布包和铅笔,普通百姓在文具上的消费也不过三五块钱,而当时一个农民每天上工,一个月的工分就价值六块钱。



生产力的不同,让刘继隆只能抛弃这种快速扫盲的方式和手段。



所以摆在他眼前的,只有招募大量教习下乡扫盲这一条路可走。



相比较学子纸笔砚墨的价格,教习的俸禄便显得很便宜了。



不过在推广这种变相的基础教育前,刘继隆还是得继续走精英路线,培养出一批毫无背景的官吏才行。



想到这里,他伸出手翻出国子监的奏表,从中看到了去年毕业的大学学子数量。



两千八百余人,这是陇右官学每年向他交出的一份答卷。



他拿起奏表开始一份份处理起来,时间飞速流逝。



一个时辰后,随着马车渐渐停下,罗隐也开口提醒道:“殿下,到长安了。”



“嗯。”



刘继隆放下毛笔,起身走下马车,见到了长安明德门外的文武百官。



“参见殿下……”



以高进达、崔恕等人为首的官员开始躬身行礼,刘继隆微微颔首,上前安抚道:



“三川已经收复,这段时间辛苦你们了。”



高进达与崔恕对视,似乎想说什么,但苦于四周人多,二人都闭上了嘴。



刘继隆见状便猜到了他们的心思,于是草草安抚了前来迎接的官员,随后便重新返回马车,乘车前往了汉王府。



高进达等人跟随他前往汉王府,兵马则是由王建、李阳春、马懿、高淮等人调遣进入早早准备好的城内军营中。



走入长安,透过车窗,刘继隆可以感受到长安正在渐渐地恢复往日繁华。



一种新的气象将关中笼罩,便是普通百姓入城买卖,也不再佝偻身形,而是昂首挺胸。



从眼下变化来看,窦斌将京畿治理的不错,这让刘继隆十分满意。



与此同时,随着时间推移,他也来到了汉王府门前,并停车走入了王府。



高进达、崔恕、罗隐、陈瑛、窦斌等人跟上了他的脚步,不多时众人走入王府大堂,等待刘继隆入座并示意后,才先后入座。



“吾清楚你们想说什么,是不是觉得吾没有必要多此一举的去缓和与唐廷关系?”



刘继隆开门见山,高进达等人听后颔首,并且由高进达表达道:“殿下,我军虽受旱灾、蝗灾等灾害,以至于关中粮草不足,但依靠陇右和三川,依旧能储存足够多的粮食,供给大军东征。”



“臣以为,着实没有必要与唐廷缓和关系,反正自我军归义返唐来,唐廷助力甚少,掣肘甚多,这是诸镇都看在眼里的。”



“即便殿下不举唐廷旌旗,也不会有人能怪罪殿下。”



高进达这话倒是没有问题,大唐这些年调拨给陇右的资源,其实也不过四五十万贯。



陇右为大唐守边,保障了关内道和京畿道安全,一个藩镇干了京西北八个镇的活,拿的钱却只是他们零头的零头,最后还要被针对。



大唐的手段都被诸镇看在眼里,便是唐廷也很难说刘继隆有负圣恩之类的话。



不过即便如此,刘继隆却还是想要安稳发展一段时间,把手中的五个道给消化干净,然后再东进攻略天下。



这样很慢,但慢有慢的好处,只要把内部问题解决,刘继隆就有自信能在三年内平定天下,而他身后的二十六万汉军就是他的底气。



深吸口气,刘继隆刚想开口,却见王建脚步匆匆的走入正堂,面色凝重。



“殿下,南蛮突袭了我军的清溪关。”



闻言,刘继隆眉头微皱:“情况如何?”



“尚未有军情传来,但清溪关有五千步卒,虽无火器,但也不是南蛮能轻易攻下的。”



王建的话倒是十分自信,但汉军有这份自信的底气。



“传令给张武,若有捷报,第一时间通禀。”



“末将领命!”



交代过后,刘继隆这才看向了高进达他们,开口说道:“向唐廷讲和,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



“如今黄巢在东都闹得不可开交,而东都之中的聚集的世家豪强,恐怕多于长安数倍。”



“倘若黄巢在洛阳大闹,那我军收拾这些世家豪强就轻松多了。”



刘继隆在等,等黄巢把世家的屋顶给掀翻,届时他这个建议开窗户的,就会成为世家豪强所拥簇之人。



尽管刘继隆记得,黄巢在历史上攻入长安时,也曾礼贤下士,但世家豪强终究看不上他,如此刻的萧溝等人看不上刘继隆一样。



结果就是黄巢得知这些世家豪强与唐廷仍旧暗通款曲后,帮助唐军击败黄巢,将黄巢赶出长安后,黄巢才受了刺激。



结果就是,黄巢夺回长安后,立马对这群人大杀特杀,甚至连长安城内的百姓都不放过,只因为长安的百姓也支持唐军。



对于这点,刘继隆倒是可以推波助澜,完全不需要黄巢体验一次失败。



“可还有事?”



他回过神来,目光审视众人。



高进达与崔恕闻言缄口,李衮师则是作揖道:“殿下,官学暂时无法开办……”



“为何?”刘继隆皱眉询问,李衮师则是回应道:“只因纸笔砚墨不足,故此无法及时开办。”



“纸笔砚墨不足,那就想办法,可以取石磨为条,取筷子般木头一分为二,将石墨放入其中,刷树脂合上,以此书写。”



刘继隆提出的就是早期铅笔,不过效果并不好,他在山丹时就试过。



如今情况紧急,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他必须现在立刻培养一批青年学子,在他们扫盲差不多后,举兵东进河东或河淮。



李衮师将刘继隆提出的这个办法记下,接着便沉默不再开口。



第445章 伺机而动(万字大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