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2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一百万斛粮食!



当刘备从口中说出来这个数时,庞季眼珠子差点儿没爆出来。



“……多……多、多少?”



庞季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一百万斛粮食倒不是说荆州拿不出来,而是不可能送给别的州郡。



粮食在乱世中就是最重要的资源。



平日小数目可以拿去作为利益交换,算是小打小闹。



但真要涉及大数目,那就不是一个可以谈论的问题了。



真要费百万斛粮,那荆州还不如直接去找曹操谈判,说不定费的还更少。



甚至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了。



庞季认定徐州不是真心实意想要谈判,正打算愤然离席时。



李翊开口说道:



“庞侍中莫急,吾主话还未说完。”



一旁的庞统也在身侧劝道:



“叔父,待刘将军话说完未迟。”



庞季这才重新坐下,平复了一下心情,正色问:



“刘将军是真打算向荆州要一百万斛粮食?”



“……不错。”



刘备一颔首,又看了一眼身旁的李翊。



李翊便帮腔说道:



“不过我徐州非是要找你荆州要百万斛粮秣,而是买。”



买?



庞季一皱眉,听李翊这话的意思,是不打算白嫖啊。



“愿闻其详。”



“此前荆、徐二州贸易,多以粮食为资货。”



“每年所市不过五、六十万斛粮而已。”



“徐州希望把这个交易额提高到百万斛粮来。”



听完李翊的条件,庞季这才认真思考。



百万斛粮食若是按年来交割,且是付费的,确实值得商榷一下。



之前刘备也说了,河南正在全力备战河北。



所以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储存粮食。



若真每年以百万之数,向河南输送粮食。



那刘表自己都很难去做骑墙派了。



河南与河北迟早大战,刘表想坐收渔翁之利,徐州方面却以庐江为饵,强行拉刘表下场站队。



如果你想要庐江,就来做选择吧。



刘表若真同意每年输送百万斛粮食到河南来,那河北方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接受荆州抛去的橄榄枝。



因为大战之际,此举是妥妥的资敌。



刘备开口说道:



“若景升兄同意,那备愿为庐江作保,也相信曹司空也会为庐江作保。”



刘备有信心,刘表要真每年拿出百万斛粮食来,输送给河南。



曹操绝对愿意把南庐江让给刘表。



或者说,这本就是刘表向河南交的保护费。



兖州、徐州愿联合担保庐江,至少在与袁氏的大战结束之前,不会南扩。



这期间刘表可以尽情巩固自己在淮南的势力,并向扬州方向扩展。



河南方面当然是不亏的。



除了得到重要的粮食资源外,最重要的是,进一步加剧了荆州与孙吴的矛盾。



刘表与孙策本就有着杀父之仇。



孙策手下以周瑜为首,拉到支持的淮南家族,基本上全在南庐江。



而南庐江如今却被刘表所控制着,孙策不攻打刘表怎么都说不过去。



算上此前,曹刘又默许孙策向柴桑扩展,威胁到了荆州的核心利益。



两番操作下来,刘表与孙策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他们战事的爆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但现在,



李翊决定在孙刘矛盾上,浇上最后一把火。



“扬州刺史刘繇,乃朝廷亲自任命的官员。”



“向者其在曲阿时,为孙策所败,收兵回了豫章鄱阳。”



“近闻刘扬州病重,恐时日无多。”



“假使刘扬州害疾身故,则扬州刺史之位,当有空缺。”



“届时,我徐州想请刘荆州一同前来商议,推举新的扬州刺史出来。”



言外之意,就是将扬州刺史的表奏权许给了荆州。



这算是李翊画给刘表一张新的大饼。



你不是一直想染指扬州事务吗?



现在我们鼓励你去染指扬州,你尽管放手去做。



兖州、徐州方面都会默许你对扬州的入侵。



这个条件就对荆州太有诱惑力了。



完美符合刘表的保全荆州,四方干预的外交政策。



他在扬州扶植刘勋,本就是想要一个代理人,让扬州不断内乱下去。



这样荆州东部就永远不会受到威胁。



“刘将军的意思,季已知晓,待我回去之后,会与我主好生商议此事。”



庞季认真听完后,心中也长舒了一口气。



一百万斛粮分一年交割,且是付费的,这个条件对荆州来说可以接受。



并且此次出使,竟还有意外收获。



徐州竟把扬州刺史的表奏权许给了荆州。



按照历史线,刘繇本月就会病逝,而当时的豫章太守华歆颇有人望。



大伙儿都打算推举华歆为新的扬州刺史,不过华歆本人拒绝了。



孙策趁着刘繇病逝,进一步向西扩展,主动攻打江夏,为父报仇。



所以,即便没有李翊的挑动,荆州与孙吴之间都避免不了一场战争。



只不过李翊把两地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



面对孙吴使者时,鼓励他入侵荆州,并表示河南方面会支持。



面对荆州使者时,鼓励他入侵扬州,也表示河南方面会支持。



总之就是一句话,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这是一个政治家的基本操作。



若是两地没有矛盾,就给他们制造矛盾。



若是两地有矛盾,就把这个矛盾进一步扩大。



事实上,



历史上的孙策对荆州的渴望,远比对扬州的渴望要更深。



毕竟扬州南部被当时的人视为“瘴地”,很难立业。



所以孙策更加想要刘表深耕多年的荆州。



他的外交政策就是北联合曹操,西联合刘璋,然后三面围攻刘表。



在江东尚未平定时,就打到了江夏,不仅斩敌两万余人,还缴获了数千艘船只。



一下子就肥了一波,然后才转头回去平定江东剩下的豫章等郡。



所以这个位面的孙策,外交政策依然是不变的。



依旧是北联合曹刘,西联合刘璋,然后向西攻取荆州。



孙策在荆州的战事中,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主要还是曹操错估了形势。



当时的广陵太守陈登,力劝曹操采取对孙吴的高压政策。



但曹操却认为孙策势力太过弱小,秉着帮弱不帮强的原则。



曹操在孙策与刘表的战事中,选择了站队孙策。



结果没想到孙策这么猛,直接把黄祖打得差点儿全军覆没,妻子全部被俘。



然后孙吴势力一下子便腾飞了,曹操只能无奈感叹:



“恨不早用陈元龙之计,而令封豕养其爪牙。”



所以,李翊在这个位面打了补丁,鼓励荆州与孙吴两相攻并。



然后河南方面则不下场参与。



比起历史上的孙吴,这个位面的孙策少了河南的支持。



以及少了丹阳、庐江两个大郡。



而庐江南部则被河南交给了刘表,两家实力基本趋于平衡。



内斗时间短不了。



而在淮南,曹操、刘备又各自有着庐江北部,以及丹阳郡两个缓冲区。



可以放心坐看江南斗蛐蛐儿。



“既如此,外臣谢过左将军了。”



庞季起身,再次向刘备、李翊二人道谢。



刘备正准备送别庞季出屋,忽有人报孔北海至。



一听孔融将至,庞季、庞统叔侄无不精神一振。



孔融在这个时代几乎是士人代表,放现代等于是顶流明星,谁不想见一见?



“孔北海如何亲至?”



刘备还是十分尊重孔融的,上前与他嘘寒问暖。



孔融则显得神色有些急切,问道:



“适才听闻,祢正平来过下邳,不知是否有此事?”



刘备回答是。



孔融叹道:



“……诶呀,将军如何将之驱走。”



“正平素有才学,淑质贞亮,英才卓砾。”



“初涉艺文,升堂睹奥。”



“目所一见,辄诵于口。”



“耳所瞥闻,不忘于心。”



“性与道合,思若有神。”



“实真真正正天下名士,宜当在帝左右。”



“其才十倍于我,我当将之荐于天子。”



“亦或为将军左膀右臂,共做忠臣。”



孔融与祢衡交好,闻说祢衡被刘备打出了下邳,特来替祢衡求情。



刘备解释道:



“祢衡虽有才学,然言行轻人,迷而不觉。”



“在席间侮慢宾客,故而将之驱出席外。”



孔融闻言,亦不免叹了口气,暗道祢衡这臭毛病还是没改。



在徐州高座之上,怎能如此狂悖无礼?



“祢正平素有狂疾,今日许是狂症犯了,将军勿怪。”



“回头我当责备于他。”



祢衡二十岁时,就已经和孔融相识了。



两人有着五、六年的友情,孔融太清楚祢衡的为人了。



他相信祢衡虽出言不逊,但肯定没有恶意,定是他的狂症犯了。



李翊在一旁笑道:



“……孔北海所言甚是。”



“只是此辈辄喜言病,病不可数也。”



意思是你跟祢衡都喜欢说他有病,那他犯病的次数未免太多了些。



有很多人说,祢衡称自己有狂疾是诈病,他只是单纯不想见曹操而已。



但你真要结合祢衡的生平来看,你很难不怀疑这人脑子有没有点儿毛病。



就拿刘表来说,人家作为汉室宗亲兼荆州牧。



在荆州经营这么多年,也算是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为百姓做实事了。



祢衡到荆州时,刘表不仅亲自接见,甚至写的文章、言谈议论都要先征询祢衡的意见。



没有祢衡的意见,就不能定下来。



这么尊重祢衡,结果祢衡还是经常当众侮辱、轻慢刘表。



人家好歹是政客,你只是个文人,这么不给人家面子。



没有剁了你,真的算祢衡运气好。



要知道,政客最看重的就是脸面。



你要是当众羞辱人,人家威严扫地,以后还怎么领导手下人?



所以李翊只是让人将祢衡乱棍打出徐州。



因为只要出了徐州,祢衡这种显眼包,走到哪都会引人注目。



但徐州之外的人,还有没有刘备李翊这样好的脾气就难说了。



他的性格就注定了他活不长。



你要真是个狂士,就应该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别跑到政客甚至军阀面前嘚瑟。



不然,只会招来杀身之祸。



“好了,孔北海既然来了,容翊为孔公介绍一下。”



“这位是襄阳名士庞侍中,这小郎则是其子侄庞统庞士元。”



李翊在介绍庞统时,称呼其为小郎,心中也是感慨万分。



遥记得自己刚穿越来时,听到的第一句话就是刘备喊出的“小郎”。



如今自己已有些年岁,可以称呼后辈为小郎了。



“……见过孔北海。”



庞季、庞统叔侄齐齐向孔融行礼。



孔融当即还礼,经过一番交谈。



孔融惊讶的发现,这位叫庞统的年轻人,才智丝毫不逊色于祢衡。



只是祢衡更加善于雄辩文章,而这位庞士元却能够论王霸之余策,有奇画策算之才。



妥妥的少年天才啊!



见到这样的才子,孔融忍不住与庞统多聊了两句。



才知道庞统竟还未弱冠,尚在游学之中。



李翊在旁见缝插针,顺势说道:



“今孔北海在徐州置办太学,为往来学子传道、授业、解惑。”



“士元既然在外求学,何不就留在徐州,师从于孔北海?”



李翊正式提出让庞统在徐州留学的建议。



这在汉末还是很常见的,孙策主政时,就把孙权派到外地去留学。



而孔融在这个时代的名望,自不必多说。



光孔子二十世孙的名头摆在那里,就对士人拥有巨大的杀伤力。



第162章 凤雏归附,卧龙还会远吗?[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