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72章 黄忠:李辅导刘辅导,能教好我儿子的就是好辅导!   三国:昭烈谋主,三兴炎汉[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72章 黄忠:李辅导刘辅导,能教好我儿子的就是好辅导![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黄忠的战功背后是刘备的指挥,还有法正、黄权的谋划。



不能把功劳全部推到黄忠一人身上。黄忠是一把尖刀,关键还得看用刀的人。



当然反过来,也不能把功劳全推到刘备、法正身上。



以致忽略了黄忠的勇名和功勋。



一场漂亮仗,肯定是多方各司其职,有效配合的结果。



那边箭术的比试还在继续。



黄忠、牵招已经各射了数支箭了,未分胜负。



然牵招渐渐脸红气喘,体力有些跟不上了。



射箭极为吃臂力。



牵招起于北地,更善游牧类的游骑射。



似这般开三石弓比较,着实令他有些吃不消。



刘备见此,赶忙上去说道:



“好好好!两位将军神射,备今日算是开了眼界了。”



“来人,赐酒!”



刘备及时叫停,保住了自家将领的颜面。



免得到时候输了,面子上不好看。



牵招接过热酒,一饮而尽。



“黄老将军神射,吾不及也。”



“此次比试,是牵某输了。”



黄忠也坦然受之,道一声:“承让。”



虽然最后的结果还是判了牵招输,但至少是私底下决出来的,没有明面上比出来。



这个结果已足够令人满意。



刘备乃对黄忠说道:



“汉升有此勇力,备佩服不已。”



即命人赐铁胎弓两挽,又赐铠甲一副。



黄忠谢过。



刘备再拱手揖道:



“将军气概参天,勇毅冠三军,何必困守湘潭?”



“今河南河北大战在即,正是丈夫立功名之时,何不留在徐州,与备一同建功立业?”



黄忠可不是田豫、赵云那样有道德枷锁的武将。



他就是一个标准的打工人。



基本是谁控制长沙就跟谁混,爱谁谁,无所谓。



并且到了黄忠这个年纪,上无父母,下只有黄叙一子。



世间更无牵挂。



面对刘备发出的邀请,黄忠并未马上答应,只是推托道:



“忠已年迈,须发斑白,已不堪为用。”



“恐有负将军重托。”



刘备闻言笑道:



“宝刀灿雪正是大展神勇之时,昔古之廉颇八十犹能够上阵杀敌。”



“况老将军年不过五十耶?”



“备实真心实意相请,还请老将军勿辞!”



正说间,黄叙快步走来,推了推黄忠的臂膀,央求道:



“……大人,徐州之地,风土宜人,不妨就留在此处罢!”



黄叙虽然年少,并非是不爱家乡,而是看出刘备很喜欢自己的父亲。



这可比刘表尊重他老爹多了。



更何况李翊对他还有救命之恩。



“早就听闻徐州人打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叙也愿留在徐州,习武从军,似大人一般,建立不世功业!”



不想黄忠闻言,却陡然色变。



一向对黄叙溺爱有加的他,此刻竟露不豫之色,厉声叱道:



“小子不行耕田劳作,不思读书用世,反耽于枪剑刀斧之下!”



“岂不知兵者凶危,一朝命丧,悔之无及矣!”



黄忠不想让儿子黄叙习武从军,自然还是因为知道兵事的凶险。



战场之上,刀剑无眼。



他哪里舍得老黄家这根独苗,上阵杀敌去?



黄叙却振振有词地解释道:



“大人在长沙时,专为护卫乡邻。”



“乡里左近多匪盗,叙每每见有乡民死于贼寇之手,便痛心疾首。”



“自那时起,叙便明白。”



“乱世之中,无依无靠,所能恃者,惟己身而已!”



“若能似大人一般,护得乡里周全,百姓康居,虽死无憾!”



好气魄啊……



刘备见到黄叙小小年纪,便有如此志向,愿意为民请命。



这孩子真是一个可造之材。



只恨自己儿子早夭,后夫人一直无出。



不然也该教养似得黄叙这般有出息。



黄忠此刻脸色却已经铁青,一时间不知该说什么好。



如果他斥责黄叙,那不就显得他这个当父亲的没格局?



可若对他的志向予以肯定,凭心而论,黄忠是真希望自家孩子后半生平平安安的便好。



主要他是老来得子,妻子死后,又一直没有续弦,等于是独子了。



兼之这孩子自幼身体清弱,黄忠每日都提心吊胆,生怕孩子磕着碰着。



自然是对他心疼爱护的不得了。



所以,黄忠情愿自私一点,格局小一点。



不盼孩子将来出息,但求他身体康健足矣。



只是眼下当着众人的面,黄忠着实被儿子架得有点儿下不来台。



正是犯难之际,李翊走过来替黄忠解围。



“……谬也,谬也,何其谬也!”



恩公?



黄叙见是李翊来了,赶忙上前行礼。



黄忠亦是如蒙大赦,向李翊抛去一个希冀的目光。



“……恩公,有何指教?”



黄叙躬身一拜,恭恭敬敬地问道。



“人世不易,乱世活之更难,性命岂可轻抛?”



这话自是在批评黄叙不爱惜自己。



黄忠在一旁连连冲李翊颔首。



对对对!



他想的说的就是这个,李先生会说就多说点。



李翊的话的确还在继续。



“汝之性命所系,非只一身而已。”



“父母之愿,宗族之嗣,俱系于汝。”



“民所求者,惟活而已。”



“若不得不死,则求后代可活。”



“岂有老壮尚在,而使青少赴死之理?”



面对李翊的批评,黄叙默然接受。



黄忠则是愈发感激,他想的说的正是这个。



黄叙这孩子丝毫不爱惜生命,殊不知这世上还有人盼着他好活。



他的性命,不仅是老父亲担忧,还是宗嗣的传承香火的希望。



“恩公说得对。”



黄忠终于放缓声音开口,“纵然叙儿你不听我言,也该听听恩公的建议。”



黄叙默然不答,只是俯首乖乖接收李翊的明诲。



“若只逞一腔血勇,放言与山匪同命,此匹夫之为耳。”



“若是汝等少年人皆断送性命,左近乡里纵得周全,余者又何以为继?”



“他日再有盗贼侵袭,又该何人赴死?”



这……



黄叙被说的哑口无言。



于是,又拱手说道:



“……恩公之言,振聋发聩,叙谨受教。”



“只是若不抛去这一身血勇,使山匪猖獗,又何得同命?”



李翊乃负手说道:



“人固有一死,岂不闻太史公有言——”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翊窃以为死国事、死天下事,可谓重于泰山者。”



黄叙一震,低头若有所思。



“若死于乡间盗贼械斗,既不能全国家生养之恩,亦不能绝匪患祸乱之源。”



“……此所谓轻于鸿毛也。”



说到这儿,李翊也忍不住发出一声慨叹。



“不瞒黄公子,汝等来前,我还在与主公讨论此事。”



“若天下得以太平,我等又何须学这劳什子兵书?”



“兵事害人害己,纵午夜梦回,亦与厉兵鬼卒偕行。”



“……唉,百姓所以为贼者,只因活路难求。”



“黄公子你既有志保境安民,就该留全有用之身,以图上进。”



刘备在旁侧听了,亦觉动容。



遂也出言说道:



“先生所言甚是,须要保境安民,匡扶社稷,当先保全有用之身。”



不是刘备吹,他在这方面还是很有发言权的。



早年征讨黄巾时,在高唐县被盗贼攻破,差点儿死了。



但刘备何时放弃过?



只有百折不挠,才能够终不为下嘛。



李翊继续开导黄叙说道:



“黄公子有此志向,不妨留在徐州,与士元一同拜孔融为师,在下邳治学。”



“倘使学业有成,他日若得匡扶天下。”



“或跻身台辅之臣,或出任一方牧守。”



“施行仁政,与民生息。”



“届时河清海晏、百姓安乐,不独汝之乡里。”



“天下匪患自绝也!”



“……如此,上可以安黎庶,下可以报父母。”



“岂不胜于与贼偕亡?”



说着,又看向一旁看书入神的张仲景。



指着他说道:



“汝亦多受张神医治理,可问张神医。”



“他平日行医治病,岂不知求死易,求活却难之理?”



“汝纵不念己身,也该念汝父心愿。”



“此后非不得不为之时,莫再轻言赴死,慎思之!”



黄叙沉吟许久,缓缓将手举起,拱手施礼。



启唇更是了然:



“……恩公之言,真令我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昔日项梁授籍武艺时,项籍答,剑一人之敌,不足学。”



“大丈夫要学,就该学万人之敌!”



“适才听恩公开导,方知这天下祸乱之源,并不在山林匪盗之间。”



黄叙目光如炬,回想起自己在长沙时,所看到的种种官员勾结,欺压民众的贪腐现象。



他也算是官二代,更加清楚官场上那些丑恶黑暗的东西。



“而今天下,奸臣弄权,百姓蒙难。”



“如我之乡里者不知凡几!”



“恩公说得对,叙纵然护得乡里一世,却不能护得天下苍生!”



话落,转向李翊身前,正色拜道:



“恩公见识卓远,深有韬略,是不世出的奇才。”



“故晚辈斗胆请教,愿留在恩公身边。”



“早晚聆听教诲,学习兵法。”



“不为逞勇杀伐,谋取高官厚禄,只为救护苍生。”



“使似我般苦痛者,少有!”



叙儿……



听完黄叙这番壮志豪言,黄忠心中都动容了。



他只关注儿子的身体健康,却忽略了他心中的所思所想。



或许,他这个父亲当的确实有些自私了……



黄叙依然弓着腰,向李翊稽首。



李翊目视着他,面色如水,沉吟许久,才转向家长,问黄忠道:



“黄老将军,令郎欲此后随我长伴刀兵。”



“所食者,征尘耳。”



“所饮者,血水耳。”



“兵事伤人伤己,一旦投身其间,便再难退还。”



“届时转战千里、枕戈待旦,不知几时可以安宁。”



“不知黄老将军可愿将令郎交予我吗?”



黄忠自己就是一个从战场刀兵中,滚打出来的老将。



岂能不知兵事之害?



他只对自己的儿子自私。



可当听完适才李翊与儿子两人的辩论之后,他才发觉,他那一己之私何其可笑。



此时,一直专注读书的张仲景忽然开口了。



“老友,还在犹豫些什么?”



“山人游历世间,所识者,不过治病用药耳。”



“此或可救十人百人。”



“而令郎所立下之志,若当真能成,或可救天下人。”



“老友真打算因一己之私,而废丈夫公事乎?”



黄忠闻言,摇首慨然一叹:



“……唉,自汝母死后,为父只盼你身体康健,平平安安渡过一生便好。”



“这些年只关注你的身子,竟不知你还怀有大丈夫之志。”



“倘若真使你终老林泉,岂能无憾?”



“……罢罢罢,既如此,你便留在徐州,跟着恩公治学罢。”



黄叙闻言大喜,“谢过父亲!”



转而又快步走至李翊身前,再拜道:



“……恩公,日后还请多多指教。”



“还叫恩公耶?”



黄叙大笑,再拜:



“叙拜谢先生!”



呵呵……



李翊弯唇一笑,暗想应该是自己谢过你才对。



你小子作为黄忠这世上唯一的亲人,留在了徐州。



黄忠还能跑哪去?



“黄老将军,可要回长沙否?”



李翊故意上前试探问道。



早晚要问,不如直接把话说开了。



刘备当即会意,赶忙跑上来跟李翊打配合。



“黄老将军,令郎既留在徐州治学。”



“不妨便留在我徐州,备新置一营,尚缺人统领。”



“若是黄老将军不弃,便留下来替备统领如何?”



这话既是给黄忠台阶下,又是给他开价,展现老刘的诚意。



咱徐州人不玩儿虚的,上来就直接给你整硬活。



给实权!



给兵马!



看你心不心动!



“……刘将军。”



黄忠大受感动,双目泛红。



其实,纵然刘备留不留他,儿子都留在徐州了,他肯定也要留在徐州。



只是要不要继续当官罢了。



但刘备既然再度抛出橄榄枝,黄忠自无拒绝之理。



“承蒙将军不弃,忠愿效犬马之劳。”



“吾虽年迈,箭矢犹锋!”



……



(本章完)



第172章 黄忠:李辅导刘辅导,能教好我儿子的就是好辅导![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