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69章 汉相   三国:王业不偏安[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9章 汉相[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汉相对京兆韦氏以礼相待,诚恳地与韦氏合作,给韦氏一个重归大汉怀抱的机会,他们韦氏也算对得起列祖列宗了。



既然韦氏都没什么好说的,那么杜氏就更加无话可说。



京兆韦氏在十年前还出了一个为大汉死命的忠烈。



韦晃联合京兆金氏的金祎,左冯翊的吉平、吉邈吉穆父子,及右扶风的耿纪,在许昌掀起了一场反抗曹操的起义,最终全部慷慨就义。



而他们杜氏却出了一个杜畿,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杜畿之子杜恕又在弘农给曹魏当太守。



汉魏交战,杜氏一直观望,赫然是墙头草无疑,还能期待大汉对他们如何礼待?



这一战,大汉天子御驾亲征,带领大汉以完全压倒性的优势将曹魏驱逐出关中之地,给关中的世家大族豪强大宗带来了极强的压迫感,也带来了强烈的即视感。



纵使大宗如杜氏,也再生不出丝毫待价而沽的念头。



而事实上,杜畿、杜恕父子并非杜氏大宗,而是旁枝小脉,就跟武功苏氏的苏则一般,在曹魏起势后,都没能给关中的本家带来太多的政治利益。



这也是杜氏之所以向大汉交出两千多户口的现实因素。



他们想重新搭上大汉这艘大船,就跟武功苏氏一样。



只可惜,他们眼光不行,比武功苏氏晚了好几步,甚至比安定羌狄都远远不如。



丞相谈笑之间,与诸世族大宗的族长族老一并入城。



雍容风雅地与他们交谈少顷,最后以关中多务向众人辞行。



又命府僚掾属好生招待,不得怠慢,筵席则仍旧安排在两日之后。



诸世族大宗无不从命。



关中新复,大汉丞相日理万机。



恐怕每一刻钟都有自己的安排。



他们提前来到长安,本就是不速之客,汉相没有让他们坐冷板凳就很不错了。



两日过去。



诸世宗大族尽赴相府之筵。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大汉的丞相并没有以夏侯楙曾经的奢华府邸作为自己的相府。



所谓的相府,就在长安城东,距军营最近的清明门附近,是一座不大不小的院落。



布置简洁大气,庄重而不奢华。



到了会客正堂,座席的安排也没有刻意抬高或矮化哪个宾客之意。



众人欣然入座,寒暄交谈。



不多时,汉相着一身整洁朴素的常服,踩着沉稳的步伐,自堂外从容走入堂中。



已入席的众人尽皆离席相迎,一一对着汉相行礼。



丞相雍容大方一一还礼,既不失威严,又显谦和。



“诸公其请入座。



“关中新复,国家多事。



“亮以弱材,忝居相位。



“不得不晨昏趋事,朝夕奔走,竭股肱之力,才能勉强不负先帝陛下托付,为国家处理好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事务。



“劳诸公久候两日,实非得已,望诸公海涵一二。”



受邀赴筵的世族大宗族老族长,俱是五十岁以上的老者了,“公”之称谓非三公专属,乃是对德望长者的尊称,在座族老无有官身,唯凭其年齿德行,丞相谦辞敬称一番,也算是给足了他们面子。



坐于上首的曹魏降人,大书法家韦诞当即站起身来,有些没有节操地接住了丞相的话头:



“丞相这是哪里的话。



“凭益州一州之地,百万之民,抗击曹魏九州之土,千万之众,非有经天纬地之才不能为。



“至于统率三军,挥师北伐,协天子克复关中,还于旧都,非有包举宇内之略不能成。



“真可谓允文允武,出将入相,纵前汉萧张不能过也。



“而关中新复,国事纷繁,丞相日理万机,犹拨冗设宴,于我等已是莫大恩荣。



“且筵席本就设在今日,我等提前来到长安,本就叨扰唐突,何敢谈什么海涵?”



见韦诞一个曹魏二千石都这么没有节操,其他在曹魏没有官身的关中世族大宗族老就更加无所顾忌,紧跟其后对丞相说起了类似的奉承话。



他们对丞相毕竟还不了解,族中又不知多少代都没有担任过什么三公九卿或二千石大官了,可以用没见过世面来形容,一时也不知该怎么应付这位大汉丞相。



丞相对这些奉承话笑而不语,不置可否,来到正席上从容坐下,府中下人便将一些并不复杂又不失礼的酒肉饭菜果蔬呈了上来。



一番觥筹交错,酒足饭饱。



丞相于座中笑曰:



“诸公久居京兆,德泽桑梓。



“大汉此番能克复关中,重光旧都,实赖诸公明达,未生枝节。



“此功不可埋没,亮代天子,再谢诸公了。”



听得丞相此言,座中诸人刚刚因为这筵席酒肉而有所缓和的情绪,再度变得有些紧张起来。



毕竟除了苏氏外,其余诸家基本都称得上是墙头草。



丞相说他们未生枝节,确实是没有说错。



至于功不可没…那就见仁见智了。



但汉相此语,似乎…从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他们关中地头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一味打压矮化他们。



言外之意,大汉今日邀请他们至此宴饮,就是给他们一个跟大汉合作的机会。



果不其然,唯见丞相继续道:



“关中苦战之地,疮痍未复,亟需休养生息,朝廷所愿者,唯安定与恢复四字而已。



“陛下付亮以兴复之责。



“亮以弱才,力有不堪。



“而诸公久居京兆,德泽桑梓。



“乃关中柱石,熟知民情地理。



“若朝廷能借诸公之智,得诸族之力,同心戮力,共襄盛举,亮以为关中必能复为天府沃土之国,汉业永固之基。”



丞相言及此处,筵席之上一众世族大宗的族长族老,情绪再度缓和了下来。



破坏是简单的。



重建是困难的。



曹魏夺下关中之后,基本没有进行什么重建与治理,但为了稳定,对关中也算是无为而治,把关中本就不多的利益让给了关中本地人,以维持曹魏对关中、陇右的羁縻状态,使整片关西能稳定地成为曹魏与蜀汉间的缓冲地带。



现在大汉强势入主关中,他们作为大汉龙兴之地的本土人,本就世受汉恩,多有附汉之心。



加上曹魏那边的九品中正制,生态位早被关东士族占领,根本不能给他们这些关西人什么政治利益,而大汉就大不一样了,一旦能搭上大汉这艘前途无量的小船,他们面前就是整片关东,是星辰大海!



但话虽如此,他们没有与蜀汉打过交道,实在担忧蜀汉会不会穷兵黩武,对他们盘剥无度。



所以,从蜀中打出来的季汉,究竟有没有前途,他们这些关中世族大宗究竟有没有前途。



就要看今日汉相能不能给他们这些关中世族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路径与利益了。



倘若季汉对他们都严苛无比,只知掠夺而不知施予。



那么完全可以想见,这从蜀中一隅打出来的季汉,是一个穷兵黩武没有前途的政权。



靠武力,是打不下天下的。



不然曹魏何以设九品中正制,向世家大族妥协,把利益许给以颍川士族为首的世族?



第169章 汉相[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