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0018章:朔望朝会VS一旬三朝(大章)   我在万历修起居注[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018章:朔望朝会VS一旬三朝(大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京师的五月,多晴少雨,甚是繁华喧嚣。



街道上商铺林立,车水马龙。



商贾百工、游寓文人、巫师僧道、青楼帮闲、游手无赖,随处可见。



自嘉靖朝起。



朝廷法度废弛、官员腐败,商贸大兴,田地兼并严重,底层弃田迁徙,礼法纲常逐渐破碎。



自士大夫到底层百姓,异端言论疯长。



富贵者骄奢淫逸,浪费不贽;贫贱者无视法令,市侩狡诈。



听曲、游娱、狎妓、收藏奇珍异宝等逐渐成为社会新风气。



《金瓶梅》成书于这个时期,正是此等靡烂享乐的社会风气所致。



当今的京城,人口近百万。



然阶层割裂严重。



生活在一个地方,日子过得却有云泥之区。



皇戚勋爵、京官巨商才是这里的主人,其他阶层皆如奴仆。



简言之。



富贵者疯狂掠夺,贫贱者躺平摆烂,大明已呈衰世之兆。



这点儿,当官者都知晓。



少数官员有治世之志,比如张居正。



而大多数官员,都只想趁着手中有权,苦一苦百姓,捞一些,再捞一些。



……



翰林院,检讨厅。



沈念喝着清茶,不慌不忙地整理着起居注。



当下的他。



虽轮值记录起居注的频次升高了许多,反而没有往昔忙碌。



这是因为,修撰起居注除了要侍立君王之侧外,还要统计撰写朝廷的谕札、诏敕、册文,内阁的题稿、留中章疏、六部章奏等。



此类公务比编撰史志重要,却是慢工出细活。



马自强减少了沈念编撰史志的公务,让其公务重心偏向了修撰起居注。



沈念抄抄写写的体力公务少了,含金量的脑力公务增多了。



此时的他,虽是从七品的检讨。



但做的事情俨然都是从六品的修撰,甚至正六品的侍读、侍讲所做之事。



这就是张居正柄国的一贯做法:有能力者,便委以重任。



沈念若能这样干上一年。



对整个大明朝的政事、军事、民事等各项事务的了解,都会遥遥领先于同级别官员。



像严嵩、高拱、张居正三人。



几乎都没有地方执政的经验,皆是从翰林走出,然后迅速入阁。



然又干得不错。



就是因为,他们阅读大量朝政章奏文书,通晓了整个大明朝的运行机制,更有大局观。



长此以往,沈念必然前途无量。



……



五月十六日,又到了“上视朝”之日,沈念轮值记撰起居注。



近四更天。



沈念便从被窝里爬起,匆匆奔向皇宫。



早朝。



逢三、六、九,一旬三次,一月九次,甚是辛苦。



有距离皇宫远的官员,需要穿过大半个京城上朝,不到三更天就要起床。



但这已经比明初好了许多。



当年,劳模老朱,那是一日两朝。



除了早朝日日有,上到六部尚书,下到九品小京官都要参与外,黄昏傍晚,若有大事,随时都要召开朝会。



每次都是数千人。



而到了每月初一、十五的朔望朝,规模更是无比盛大。



不过。



那时的朝会,是皇帝现场办公,真正解决事情的。



而现在已变成了一种仪式。



真正解决事情的,是内阁的票拟与司礼监的批红。



每日常朝,君臣都是照本宣科,走走过场。



像上次国子监司业周子义突然在朝堂上奏言事,一年都不一定发生一次。



很快。



百官就位,足足有近千人。



其中有一半都是站在皇极门外的空地上,殿内的朝会与他们没有一丝关系,甚至都听不到。



他们只是凑个人数。



沈念站在御座东南,胸膛挺得笔直。



当下,五品以上和被宣入朝者才有资格参与朝会,共计近千人。



沈念不算参朝官,而只是起居注官。



他也瞌睡,但不得不站得笔直。



因为鸿胪寺的礼官和都察院的御史就站在一旁监督,一旦发现谁有失礼之处,便会随手记录,归入考绩。



沈念站在那里,从他的视角望去。



官员们都是意兴阑珊。



早起毁一天,在这些官员们的身上不断应验着。



很快,行礼完毕,常朝正式开始。



有奏疏是六部的尚书、侍郎宣读,有奏疏是鸿胪寺的礼官代读。



随后,小皇帝须一一回复或内阁代为回复,大多都有章程,念出来即可。



真正需要现场处理的事情很少。



……



眨眼间,一个多时辰过去了。



常会即将结束。



沈念的心情顿时松弛了下来,待他在起居注本子上写上一句“上视朝”,今日的起居注任务便算完成了。



因小万历未曾亲政,接下来他不是读书写字,便是绘画射箭。



沈念不会再跟随。



就在沈念思索着是一会儿就去补觉还是中午再补觉时,一名侍班御史突然出列。



他手拿一个本子,高声道:“禀陛下,今日失朝官员甚多,经查,达二百八十三人!”



失朝,就是不上朝。



因常朝仪式化,什么事情也解决不了。



许多官员都会称病或假装有公务,请假不朝。



这在大明乃是常有之事。



人数不多的情况下,皇帝与内阁大臣都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太过分是不行的。



比如:成化九年五月的一天,足足有1169人失朝。成化二十三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忌日,足足有1118人失朝。



几十人请假,还能称正常,超过百人,那就是懒朝了。



朝廷的惩罚也都很有趣,命官员去灰厂搬灰,去砖厂搬砖,官阶越高,惩罚越重。



大明天子不上朝,其实就是跟这些官员学的。



嘉靖皇帝不朝之后,官员们本着“法不责众”的嚣张态度,经常有官员不朝。



每次朝会,缺席上百人,实属正常,然这次人数着实多了一些。



张居正眉头微皱,大步走出。



“陛下,上朝乃为臣本分,不朝者,无论因何事请假,都应重惩,祖宗旧制,绝不可违之!”



张居正的声音甚是洪亮。



他喜欢上朝。



每次上朝都站得笔直,连一个哈欠都没有打过。



此刻的小万历,其实也不想上朝。



他坐在御座上,如听和尚念经,一点意思都没有。



但张居正已经表态,他怎能不附和。



小万历直起腰,高声道:“元辅所言甚是,传朕旨意,今日未朝者,皆罚俸一个月!”



就在这时。



都察院左都御史,即将致仕的葛守礼缓步走了出来。



“陛下,臣以为,失朝之官当罚。然当下常朝,全是虚式,鸿胪引奏,照本宣科,文武百官,跪拜起立,了无实事。”



“我朝之大小事务,皆是陛下与内阁钦定,常朝如摆设。”



“臣恳请再减常朝之数,恢复朔望朝制,一月两朝,如此,可为陛下与百官减负,也便于各个衙门处理公事!”



葛受礼即将致仕,胆子也肥了。



他有暗喻内阁独揽大权,朝会全是走过场之意。



但这是实情。



上千官员,三更起床,寒暑皆至。



只是在皇极门内外跪拜起立,高呼万岁,确实有些务虚。



唰!



这时,又一名官员走出来。



“臣附议,依照当朝实情,朔望朝会,便足矣。”



“臣附议!”



第0018章:朔望朝会VS一旬三朝(大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