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22章 谁敢说这是补的?   重生鉴宝:我真没想当专家[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2章 谁敢说这是补的?[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王齐志后知后觉,紧紧跟在后面。



而后,商妍压低声音:“姜元山,你去协助林思成,钴料我来……王齐志,你准备工具……”



话还没说完,林思成头都没抬,只是摆了摆手:“不用,你们记录就好!”



看着他赶苍蝇一样,商妍怔了怔,又撇撇嘴。



随后下了台,商妍拿起摄像机遥控器,距离调的更近,像素更为清晰。



王齐志装模做样的拿起冯琳丢下的笔记本,一脸茫然:“你撇什么嘴?”



商妍继续撇:“他嫌咱俩碍事!”



王齐志怔了好几秒,给徒弟找理由:“你一声不吭的就往台上冲,冲上去就插手瞎指挥,搁我我也嫌碍事!”



你懂个屁?



商妍“呵呵”一声,指着大屏幕:“你知不知道你学生准备干啥?雕胎……”



王齐志怔了一下:“这不是清代的浮雕瓷上釉前的工序吗?”



“压根就不是一回事……你咋就这么笨?”



商妍有点着急,连说带比划,“榫和卯知不知道?林思成准备用这种方法,把缺损的部分补起来……姜元山(博士)压根就不会……不,他听都没听过!”



王齐志瞪着眼睛张着嘴,愣了好久。



“家具和房梁用的那个榫和卯?”



“废话!”



厉害了,我的徒弟?



别说商妍的学生了,老师我也没听过……



王齐志猛呼一口气:“具体怎么补?”



商妍翻了个白眼:我咋知道?



我要知道,就不会惊成那样了……



“意思就是……没人会?”



“有!之前是陈万里,孙赢州,冯先铭。现在是他们的几位学生……”



商妍岔开五根手指,“活着的就这么多,全在故宫……王齐志,知不知道这是什么概念?”



王齐志的眼皮止不住的跳:他不知道雕胎修复,但至少知道商妍提到的那三位:现当代鉴定界的泰斗,瓷界泰斗,古陶瓷研究界的顶级专家。



只说一点:如今国内执行的馆藏陶瓷品级,及鉴定级别,就是这三位划分和制定的。



恰恰好,三位全部受故宫邀请,曾任瓷器文保修复研究员。三位教的的徒弟不少,但技术最顶尖的仍在故宫。



但那地儿有些传统,特别是文保修复,一直延续师徒制。说直白点:真传私授,所谓的学生,就只能打打酱油。



所以,商妍才说:会的,还活着的就五位,全在故宫。说问,林思成长这么大,连西京都没出去过,从哪学的?



王齐志斩钉截铁:“书上!”



商妍怔住,哆嗦着嘴唇,一句“放你娘屁”涌到了嘴边。



王齐志半点都不急:“书上没有?”



当然有。



但就几本有限的古籍:《陶说》、《景德镇陶录》……但模糊不清,言语不详,别说学,功底不够读都读不懂。



王齐志紧追不舍:“这三位没出过书?”



当然出过,还不少。



但如果靠论著就能学会,还何来的真传?



也不至于如今就只有那五位会。



商妍张了张嘴,刚要说什么,想到铁制文物,索性闭上。



林思成就靠几篇论文,连文物局文研院的核心技术都能推导出来,还有什么是他学不会的?



但学会是一会事,会用又是另外一回事……



王齐志又趁机打补丁:“再者,他也只是试一试,不一定就能补成功!”



商妍深以为然,连连点头:孙赢州先生说过一句话:没有二十年的苦练,雕不了胎。



何况是榫卯结合?



两人再不说话,只是盯着大屏。



王齐志是基本不懂,也就看个热闹。商妍研究了半辈子,在西大也是数一数二,但看着看着,竟也有些看不懂了?



她知道“熟桐油加松烟墨”是渗透剂,需用毛笔仔全细细的涂浸在酥化边缘及周边,目的是加固酥化区。



但她看不懂林思成的手法:先把瓷片泡到水里,等气泡冒完才会捞出,然后涂浸渗透剂,而且每次浸渍都极快,狼毫笔几乎是一触即离。



想了想,商妍手一伸。



王齐志还没反应过来,本子和笔就被抢了过去,手里多了个遥控器。



等抬起头,商妍已经上了台,不过离得挺远,也没出声。



林思成看了一眼,又低下头:



“为确保酥化区结构稳定,渗透剂需达到3mm以上深度。但明代胎土,特别是成化胎土,含铁量在0.8%-1.2%,遇油易发灰,所以过量渗透会导致胎体变色……”



商妍怔了一下,笔下记的飞快。林思成说那么多字,她就用完了半分钟。



然后,又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林思成,你补你的,我就是就近观察一下!”



王齐志暗暗撇嘴,只是观察,那你还记这么快?



林思成笑了笑:“不妨碍!”



确实不妨碍:前世的时候他一边操作一边讲课,只是常态。



也不止是学生,好多时候,专家和领导能把实验室坐满,而且极吵。哪像现在,实验室七八个人,安安静静,鸦雀无声。



“所以,渗透量要适可而止:每次浸渍不超过3秒,每次间隔两小时,前后九次,所以孙赢州先生命名为三浸九提……重点:可使渗透深度控制在3.2±0.15mm……”



手工活,却能精确到毫米级?



商妍又惊又叹,笔下飞快:“之前的泡水呢?”



“这是元代的‘水映法’,既用来界定酥化边缘,具体方法为:将瓷器浸入20℃蒸馏水,观察气泡析出路径……重点:酥化区气泡呈串珠状排列……”



商妍怔了一下:“但有显微镜?”



林思成点头:“对,所以后面我又补充观察了一下。但如果是申遗,还是尽量用传统方法比较好。而且要尽量体现在申报资料中……”



王齐志才反应过来:从进了实验室那一刻起,林思成就在准备申遗的资料了,所以才同步笔录和影音记录。



他暗暗感慨,调整着头顶的摄像机,离得更近了一点。



林思成有条不紊,边干边讲。



固胎、精雕、修形……底层、中层、表层。



而后榫卯拼接,大罐胎体成型,并入炉烘烤。



到这一步,商妍哪还有时间震惊:就林思成讲的这些理论,她光是消化,都得以“月”计。等融会贯通,天知道得到猴年马月。



而后描补底釉、青花补绘,釉层处理、再次复烧……从前到后,林思成都用的是最为传统,最为复古的方法:双勾填色、水路留白、五水五色,荡釉、吹釉……



所有的工序,绝对都能在古籍里找得到,但要说谁会用,举国超不过两巴掌。



商妍已经无力震惊。



当最后一刻,大罐出炉,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包括这几天一直打酱油,打饭、提水、只提供后勤支援的王齐志:



仅凭肉眼,谁敢说这是补的?



再想想:之前破的那个逼样……



第122章 谁敢说这是补的?[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