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   大唐:从太子李承乾到诸天圣皇![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殿下。”



典仓署令见李承乾没有说话,还以为太子生气了,赶忙补充道:“其实,我们也种小麦。”



“每年庄田会栽种一些小麦,收成之后送入宫中。”



“哦?是吗?”



挑了挑眉,李承乾的目光落在了太子家令赵弘智身上。



家令寺仿朝中光禄、司农、太府三寺而置,掌东宫饮食、仓储等事,食官署、典仓署、司藏署都归属于家令寺管辖,其中,食官署掌饮食酒醴,典仓署掌衣粮、器皿出纳,司藏署掌财货出纳与营缮。



“是的,殿下。”



太子家令赵弘智毕恭毕敬的解释道:“不只是东宫,皇庄每年都会种植一些小麦,送入宫中,研磨成粉之后,制作为胡饼、汤饼、蒸饼。”



凡用油烤制的平片状面食都被统称为‘胡饼’,一开始是直接在炉子里烤,后来呢,人们往胡饼里加了油,发明了油胡饼,还有的在炉子外面用蒸的方法做,叫蒸胡饼,因为制作时会撒上胡麻,用油炸得酥脆,香喷喷的,又叫胡麻饼。



用汤水煮的面食,被叫做汤饼,西汉时期,皇宫后厨里就有个专门做汤饼给皇家吃的‘汤宫’,还叫索饼或者水溲饼。



蒸饼就是用蒸的方式做的,这种饼个头不大,制作得很精细,有的里面还有馅,有的则没有。



“宫中不单单有将小麦磨制为精细面粉的工具和方法,还有制作面食的办法。”



“对吗?”



眼中掠过一抹精光,李承乾问道。



“呃呃..”



太子家令赵弘智微微一怔,有些不明所以。



典仓署令倒是心中一动,脱口而出:“太子殿下英明,典仓署的一应器皿出纳承自光禄寺。”



“光禄寺传下来的办法是以石碾将小麦去壳,而后用石磨细细研磨成粉末状,再行加工制作为吃食。”



“东宫的饮食由食官署负责制作,臣听闻食官署也是从尚食局学来的办法,或是加入酒酿,或是加入酸浆、酸奶子,这样制作出来的胡饼、蒸饼更加可口。”



‘唰!!!’



李承乾眼中光芒愈发闪烁,果然不出他所料,宫中的确有这些吃食的处理办法,确切来说,这三种面食发酵方法都来自于《齐民要术》,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



“殿下可是想大规模种植小麦?”



太子家令赵弘智听了半天,大概猜出了一些李承乾的想法,试探着询问。



“嗯。”



微微颌首,李承乾环视周遭田亩,意味深长道:“南方多种水稻,亩产至少在两石半左右。”



“研磨之后,大抵一亩地能得米约1石2斗5升。”



“按照一家五口人一天吃三顿饭,一年所需约为17石。”



“这就是说,水稻种植只需要14亩地就足够满足一家五口人的需求。”



“可黍、稷呢?连水稻一半的产量都不够。”



“孤听说南方种植水稻分为早稻和晚稻,早稻在春季播种,晚稻则在夏季播种,一年可以采收两次。”



“岭南、日南、儋州等地更是可以一年种植三季,产量更为惊人。”



“稻壳用以喂养鸡鸭牛羊,甚至饥肠辘辘时,未必不能给人吃。”



第二十三章:民以食为天,推广小麦的必要性[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