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13章 那我问你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3章 那我问你[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可是他没有这么做,只是按照自己的情况,进行笼统的概念性提问。



而且‘恕’是论语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概念之一,书里就有现成的答案。



只要了解过论语的人,都能回答的上来。



这才是真正的德高望重。



想到这里,他心里不由的生出敬意。



对待这次的考较,也更加的认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恕。”



宋濂并不意外,继续问道:“何为忠。”



这次马钰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陷入了思索。



见此,宋濂不禁露出一抹失望之色。



‘忠恕’是孔子除了‘仁’之外最重要的思想。



先贤也早就给出了答案,朱熹将所有答案提炼总结成了一句话:



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



马钰连这个都不知道,可见他连泛泛了解都没做到。



朱标也非常着急,这么简单的问题你都答不上来?



别搞啊好不好。



这不但关系着我以后还能不能学习管荀之学,还关系着我的面子啊。



我天天在娘亲面前吹捧你,你要是连这都答不上来,我哪还有脸去见她啊。



马钰将两人的表情都看在眼里,心下暗暗好笑。



他岂能不知道‘忠’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都认为,论语的‘忠’是忠诚,并联想到愚忠。



事实上并非如此,论语里的忠意义更大。



对所做的事情负责,是为忠。



对自己正在从事的工作负责,对自己手里的任务负责,对自己的雇主负责,将事情做好。



这才是论语里的忠。



用现代话来说,付出的劳动对得起自己的工资就是忠。



可如果这么回答,就显得太过中规中矩了。



关键是,让宋濂一直这么问下去,很快就会露馅。



他要别出心裁,给出一个比较亮眼的答案,转移宋濂的注意力。



装作答不上来陷入苦思的样子,不过是为了先抑后扬罢了。



眼见氛围烘托的差不多了,他才抬起头说道:



“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是为忠。”



听到这个回答,宋濂和朱标都露出惊讶的表情。



区别是,朱标没想到他真的答不上来。



而宋濂则是惊喜,忍不住赞道:



“妙,妙啊。”



看向马钰的目光,也充满了欣赏。



能给出属于自己的解答,可见他确实了解了论语的真意。



关键是,这个回答立意很高。



如果这是科举考试,仅仅是这个破题,他就愿意给对方一个上上。



由此可见,说泛泛了解,完全是谦虚之言。



朱标先是一愣,然后才反应过来,好像这个回答确实更精妙啊。



自己想要发达,就要把事情做好。



把事情做好,等同于是在帮助别人发达。



简而言之就是,把别人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做,最终实现双方的共同发达。



这个立意,比做事认真负责更高。



不枉我这么信任他,太好了。



如果不是场合不合适,他都想跳起来鼓掌叫好了。



马钰也长舒了口气,忽悠住了,感谢上辈子那位老师。



这个破题方法自然不是他自己想出来的。



上辈子他读大学那会儿,有个学者受邀去学校上了一节公开课,他去旁听了。



那位学者讲的就是论语,他对忠的解释就是‘己欲达而达人’。



当然了,这个破题方式,也不是他想到的。



而是他的老师,另一位对古典文学研究更深的大学者的解读。



提起这个破题,那位学者与有荣焉,特意强调这是他老师的独特理解。



不同于前人。



所以马钰才会记得那么清楚。



不过,当时大家私下讨论的时候,多是持讥讽态度。



我加班加点,给老板买别墅是吧?



狗屁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奴性思想。



只是大家都选择性的忽略了,那位学者的前提是,大家互相为对方考虑。



没有这个前提,忠就不存在了,也无需再遵守。



比如老板给你开三千块的工资,还要求你加班加点,那他就是不‘忠’。



他不‘忠’你偷懒混日子才是正常的。



如果他都这样了,你还搞‘忠’,那就不是忠而是愚蠢。



这才是那位学者的真正解释。



事实上,孔孟一直都在强调,礼仪道德是相互的。



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待别人。



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孟子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仇。



至于后来的愚忠思想,那是后来的儒家门徒,为了迎合统治者弄出来的玩意儿。



赖不到人孔孟头上。



言归正传。



马钰将这个破题方向拿出来,果然起到了效果。



当然,他很清楚,这个破题能让宋濂惊讶一下,已经很不容易了。



作为大儒,他什么样的解读没见过。



估计自己刚将这个破题说出来,他脑海里已经有了全套的解读。



想靠这样的小聪明难倒他,是不可能的。



还得上杀手锏。



就在他思考着,怎么将话题,引导到自己的杀手锏上去的时候。



宋濂再次开口道:“老夫再问你最后一个问题,你若答的上来,老夫就承认你有评论先贤的资格。”



马钰深吸口气,说道:“希望不会让潜溪先生失望。”



宋濂严肃的道:“何为仁。”



朱标大喜,仁可以说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历朝历代的解读不知道有多少。



马钰随便说一个都能通过。



宋师竟然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莫不是有意放水?



隔壁的马皇后也有同样的想法,不过她想的更深。



大概率是信息茧房理论和关于忠的破题,让宋濂非常满意,所以才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结束考核。



她本人对此倒也不反对。



前两个回答,已经足以证明马钰是有真才实学的,没必要再为难他了。



关键是,这三个问题并不是真正的论道,而是为了考察马钰有没有和宋濂论道的资格。



只有通过考核,宋濂才会正式讨论‘孔孟为本,管荀为用’这个观点。



那时候,才是真正的大戏开场。



马钰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也一直在竭力避免和宋濂讨论‘本用’问题。



就自己那点水平,完全是自取其辱。



所以他准备了好几个杀手锏,来转移话题。



其中有一个,恰好是关于仁的。



所以听到宋濂最后一个问题,他心中大喜。



面上却不动声色,也没有直接回答,而是道:



“华夏的文字经过数次演变,今天的文字书写方式,与最初差异非常大。”



“这一点,想必潜溪先生当有所了解。”



宋濂不理解他为何要转移话题,但还是点头道:



“确实如此,只是老夫对此并未研究过。”



马钰接着说道:“我家中有长辈专门研究古文字,他曾经获得过几尊三代时期遗留下来的铜器,上面刻有铭文。”



“哦?”宋濂更加的不解,你和我说这个是啥意思?



朱标也暗暗着急,赶紧回答正题啊,东拉西扯什么?



马钰接着说道:“那几尊铜器上的铭文里,多次出现了‘仁’字。”



宋濂更加疑惑,什么意思?你要和我讲仁字的写法吗?



马钰没有在兜圈子,揭开了谜底:



“三代时期仁不是‘亻’加一个‘二’,而是由上身下心组成。”



朱标正一头雾水,这有啥区别吗?



却见宋濂‘噌’的站起身,盯着马钰激动的问道:



“此事可是真的?”



第13章 那我问你[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