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57.057   回到明初搞慈善[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57.057[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为不是农业专家, 林渊也只知道红薯是一年生的作物,也就是一年只成熟一次,一般是三月四月五月这三个月里面播种,十月份收获,红薯是万历二十一年进入的工作, 由福建引入,不仅味道好, 而且能适应贫瘠的土地,无论生吃或者熟吃都可以果腹,并且产量很大, 在古代就有“一亩数十石,胜种谷二十倍”这样的说法。



至于土豆, 现在已经在育苗了, 正好赶上十一月底,来年一月到三月都可以收获。



不过土豆的种植还要分地域, 不同的地方种植时间和收获时间都不同,有些地方是四五月种植, 秋季收获。



林渊也只能在十一月底先种一小部分,如果不行,就换成四五月种植。



至于剩下的土豆则和红薯放在地窖, 每天都派人去看,还要保持干燥, 避免产生霉菌。



不过这些事那些老庄稼汉比林渊清楚, 所以林渊除了偶尔去看一看, 基本就是一个甩手掌柜。



庄稼汉们是被林渊叫人找到的老庄稼户,大多数年纪都超过了四十岁,几乎是从能下地开始就伺候庄稼,有经验,无论是除虫还是施肥都有自己的法子,不过自从被林渊叫人招来“农业局”之后,他们那些独家的法子就公开了。



他们被要求把自己的经验之谈全部整理好,不会认字没关系,有人记。



然后就派人去乡里做宣传和教导活动。



以前人们没有条件推广一些种植经验和技术,因为交通不发达,而且村子都比较封闭,现在林渊就是强迫性的把村子之间的壁垒打破,每个村子都要派人去示范村学习经验。



学习的好的,林渊会给予奖励。



林渊也鼓励养殖业,大部分人都选择了养鸭子,养鸡和鹅的比较少。



这时候没什么饲料,鸭子的出栏时间是最短的,鸡要十四个月,鹅要七八个月,鸭子最短,三个多月四个月就能出栏。



农户有农户的智慧,都是养家畜,当然要选短期内就能见效的。



没办法,林渊只能把人召集起来,建造鸭舍,鸡舍。



鹅比较自由,散养吧。



自从到了泰州和高邮以后,林渊就没有再采取大锅饭的制度了,毕竟现在的情况还不是很糟糕,在粮食储备充足的时候,人们拥有私产反而会提高生产力。



大锅饭更适合灾荒的时候。



之前庄子里就是实行的大锅饭制度。



促进人们生产力的办法就是进行奖励。



就跟我国灾荒年代选劳模一样,树立劳动典型,鼓励民众奋发。



林渊去取了个头最小的红薯和土豆,蒸熟以后叫几个心腹过来吃吃看。



除了林渊以外,所有人都没见过这两样农作物,他们对土豆的热情没有对红薯那么高,毕竟红薯有甜味,在基本没有甜食摄取的现在,更加惹人喜欢。



林渊问他们:“你们可知这两样亩产多少?”



几人分别猜了几个数字,林渊带笑摇头:“亩产数十石。”



杨子安和朱元璋都是庄户人家出身,朱元璋虽然是放牛的,但家里也种地,自然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恐怖。



林渊又说:“它们会环境的要求很低,贫瘠的土地一样可以种。”



宋石昭激动地说:“东家,可见这是上天预示啊!”



林渊莫名其妙:“预示什么?”



宋石昭:“此二者,活人无数,正是东家您的功劳,有次二物,何愁天下人心不归!东家!此乃东风啊!”



东风?



我还白板呢。



林渊知道宋石昭这又是打着要让他再当神棍的念头了。



“宋主管,此时暂延吧。”林渊觉得他现在已经够打眼了,再来两样亩产高好种植的农作物,声望是容易刷起来,但吸引的目光也就更多,他可不想在还没有壮大自己的时候就被人打上主意。



“等明年第一批收获了,就作为种子交给百姓。”林渊说道。



宋石昭:“正是。”



杨子安却问:“若是流传了出去……”



林渊却很平静的说:“那就流传出去吧。”



众人一脸吃惊。



然吃完以后就正常了,是啊,他们怎么忘了眼前这个人还是那个菩萨心肠的人。



这天下或许别人都会自私,他却不会。



林渊看着他们的表情就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不过林渊也不会揭穿。



还是让自己在他们心目中保持一个光辉的形象吧。



之所以愿意流传出去,第一是能活更多人,哪怕是敌对方的人,百姓是无辜的,乱世英雄豪杰群起,除了自身的野心以外,本也该为百姓打算,不然做什么领袖,为什么民请命,还不如当个土匪。



第二则是收拢人心。



就跟宋石昭说的一样,百姓们从来有奶便是娘,什么天下大义离他们远得很,他们大多数愚昧无知,想要的不过是能好好的生活下去。



他们现在对泰州和高邮所知甚少,最多,也就是知道这两处被南菩萨占着,听说里面的百姓能吃饱。



一旦土豆和红薯流传出去,不仅活民,还能收拢人心,等他更强大时,这两样东西带来的好处,不只是增加人口而已。



林渊有时候也想,他上辈子没当成好人,这辈子竟然还有机会当个好人了。



虽然这个好人也充满了私心,可只要结果是好的,谁能说他不是个好人?



——



“快生火,冷死了。”林八三搓了搓手,哈出一口白雾,裹紧了身上的草绒衣裳,一屁股坐到矮凳上,叫同僚把火升起来,他们这边分到的木炭不多,要紧着点用。



同僚叫董六五,原先也是个木匠,他一条腿有些瘸,所以轻易不动弹,一天到晚都在木厂里干活,除了上下班以外,几乎不在外面走动。



林八三一边烤着火,一边等着同僚们过来上工。



他因为干活麻利,被提拔成了主任,手底下也管了百来号木匠,每天来得比别人都早。



董五六慢吞吞的拿出木炭,等木炭燃起来才问:“你那队这个月成绩如何了?”



林八三听到董五六提起这个,脸上就是止不住的笑:“完成指标了。”



他们的工作很杂,要做板车,还得做家具,以及一些小玩意,甚至有时候搭房子他们都得去。



林渊叫他们不用钉子做出房子来,不过不是真房子,是按比例缩小的类似手办的玩意。



他们一个月必须做出三个来,样子还不能一样,最开始他们还真摸不着头脑,不知道怎么办,毕竟原先也不是什么鲁班传人,虽然鲁班是祖师爷,可是普通木匠能打张床,打个屏风和家具就不错了,榫卯结构他们大多只是听说过。



真正懂榫卯结构,并且颇有研究的高水平人才,林渊并没能搜刮来。



就只有培养他们了。



毕竟人口越来越多,城市是必须要扩建的,砖瓦房成本太高,组合拼接的榫卯结构房屋却能降低成本和施工时间——就是不能引明火,说一房屋内外还要上一层土水泥,每晚还要有巡逻队巡逻,以此来保证安全。



林八三喝了口热水,颇有感触的说:“去年这时候,我还在挖草根吃呢。”



董五六说:“谁不是?我就是那时候断的腿。”



两人互看一眼,都笑了笑。



林八三还一脸憧憬地说:“我还准备跟我婆娘要个孩子,说不定明年就能抱上了。”



“那我到时候得来喝满月酒。”董五六,“你看我,婆娘的影子都见不着,还是你命好。”



林八三笑起来:“我爹娘给我订的。”



家里有三个兄弟,他是最小的,但是都夭折了,他是唯一一个活下来的。



他十二岁那年,爹娘就用家里所有的积蓄给他找了个媳妇,媳妇家里穷,那边要留媳妇在娘家待到十四岁。



毕竟农户人家的姑娘,能走路开始就要学干活,要会下地做农活,也要会做家务,带弟弟妹妹,她家留她,也是为了她能给家里再干几年活。



林八三是他们村里第一个娶上媳妇的,他们村不富裕,二十多三十的老光棍多得是,他还记得娶媳妇那天,他难得穿上了新衣服,等媒婆带新媳妇过来。



媳妇拿着一个包裹,里面带的是几件旧衣,娘家为了让她体面一些,出门子的时候穿的是新衣裳。



她不漂亮,但是是个很好的媳妇。



嫁给他十多年,给他生了三子一女。



林八三想起这个,眼眶有些湿润,这四个孩子,两个儿子夭折了。



大儿子和小女儿活了下来,可也在跋涉中没撑过去。



他的父母为了给孙子存些口粮,活活饿死了。



可即便这样,孩子们也没能保住。



57.057[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