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413章:名声大噪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3章:名声大噪[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朱英只是来走个过场,太孙的身份也不允许他一直守在这里。



临走的时候,朱英对户部左右侍郎吩咐道:“在这里的每一位学子,都有可能是我大明未来的尚书,侍郎,或是一地之父母官。”



“朝廷的科举,是为了选拔人才,而是用来折磨人才。”



“本宫会传令光禄寺,让他们为所有学子准备今日晚餐,包含明日两餐。”



“到时候尔等就多多费心了。”



左右侍郎闻言,也不敢多说,只能是躬身作揖:“谨遵太孙殿下令旨。”



......



朱英对于贡院的改革,第三日就刊登在了京师邸报之上。



太孙仁慈之名,响彻整个京师上下。



不管是还未参加科举的学子,亦或是参考过科举当官的官员,都为太孙殿下此举称好。



两个举动,让所有的学子感受到了太孙殿下的关心。



“仁明之君,仁明之君呐,何愁我大明不兴。”



“太孙殿下高义,上体天心,下恤黎民。”



短短不过半日的时间里,所有的文人都在为太孙殿下写诗歌颂。



“大孙这一招,真的是秒啊,咱从前太担心,大孙可能会遭到文人的抵制,这般过去后,天下文人对大孙无比赞颂,尽皆归心。”



朱元璋笑哈哈的说道。



谣言案的余波,直到现在都没有消失。



虽说京师这里关于这个话题已经没人谈论,但在大明其他地方,实乃传播广泛。



即便是官府命令禁止,也抵挡不住有心人的传播。



在当今的社会,主要的传播对象,是商人吗?



不,是文人。



商人的传播在文人面前,真就是个弟弟。



朱元璋仿若看到,所有关于大孙不利的言论,在这次科举之后,被彻底冲个粉碎。



“爷爷谬赞了,孙儿只是到了那贡院,听说了关于科考的一些章程规矩后,感觉对于学子们,过于严苛了一些。”



“科举如学子,犹如鲤鱼跃龙门,尤其是对于寒门学子来说,就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这些寒门学子,平日挑灯夜读,四肢不勤,五谷不分,身体孱弱得很。”



“这人呐,若是饿到极致,哪有什么思路可言,咱们挑选一些才人本就不易,若是这般导致一些原本才能出众者,因此名落孙山,岂不可惜。”



“科举从官后,就不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数年累积之政绩。”



“孙儿只是希望,想这些有想法为国效力的学子们,能够完全的发挥出自己的才能。”



朱英的语气很是认真,这是他内心中的真实想法。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思考,现在的大明在朱英看来,完全可以用求贤若渴来形容。



其目的也很简单,便就是想把举荐从官这条,逐渐缩小,甚至是关闭开来。



只有这样,才能让朋党的存在,没有那么绝对。



大明中后叶时期,只需懂些文字,加以孝敬,就能通过举荐为官,科举这边反而遭了鄙视,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只会是加速一个王朝的崩塌。



虽说朱英已经在想办法普及教育,但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现在学堂里的学生,至少也是两三年的时间,才能说真正的读书识字。



彻底摆脱按照目前大明情况定义的文盲,十年八载都不为过。



在这其中,真正能够为朝廷,为朱英所用的,更加少之又少。



目前可以预见,未来五六年,甚至十来年的时间里,朱英可以用到的人才,就是现在这一批,已经寒窗苦读已久的学子们。



这就是为什么朱英会直接宣布对贡院的改革措施,就是要施恩于学子。



想要改变一个学子的看法,思维,最有效的其实并不是对于科举的改革,或者说典籍的编纂。



最快的,也是最有用的,就是让学子们对本身,产生一种崇拜。



这种方式,其实跟后世明星的那些粉丝来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学子们打心底里认可太孙的时候。



很多事情,哪怕是学子们不理解,也会选择无理由的支持。



当思想有了领袖的时候,办事起来可就方便太多了。



......



科举的考试,很快就在一片议论中结束。



随着科举的结束,这些在贡院里享受了太孙恩典的上万学子们,每一个都是朱英最好的宣传。



当他们和昔日同窗们开始畅聊的时候,话里话外,无一不是太孙。



“我也不想搞个人崇拜,可是就这么个世道,能有什么办法呢。”



朱英表示很无奈。



而随着科举的结束,还差几日才放榜的时候,一道消息通过京师邸报开始迅速传播。



京师军事学院,正式成立。



即日起第一批学员,面向大明全国开房招生。



截止日期为八月十八日。



拟定招生八百人,陛下为院长,太孙殿下为副院长,老师为各级勋贵武将,都指挥使等。



优秀学员,毕业可授敦武校尉之衔。



注:识字者有功名在身者可优先录取。



此番消息一出,刚刚才沸腾一波的京师,又再度沸腾起来。



各个茶楼的说书人,对于这个消息更是多方解说,包括敦武校尉的职责,权力,还有更方面的优待,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



哪怕是一个普通的小老百姓,都知道这个机会有多么难得。



“可惜,这次军事学院,只招收十六岁之上,三十岁之下,不然我也能去试试。”



“得了吧,这可不是当养尊处优的官老爷,从了军,可是实实在在要打仗的。”



第413章:名声大噪[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