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话不管是蒋瓛还是身边伺候的太监刘和,可都没法去接,只能是沉默着不吭声。



朱元璋突然有些好奇的对身边刘和问道:“咱最近都没怎么关注言官那块,那些个天天把礼教挂嘴边的家伙们,可是有过弹劾大孙。”



这些个清官言官们,一个个最为头铁不过,哪怕是朱元璋本人要是有什么犯错的地方,也是直接上奏章弹劾。踸



鉴于对元末腐败吏治和农民起义的亲身体会,朱元璋重新制定了明代言官制度,并且是给予了很大的权力。



建立之初朱元璋曾道:“臣不谏君,是不能尽臣职。君不受谏,是不能尽君道。臣有不幸,言不见听,而反受其责,是虽得罪于昏君,然有功于社稷人民也。若君上乐于听谏,而臣下善于进谏,则政事岂有不善,天下岂有不治?”



这是因为担心后世子嗣作为皇帝权力过大而没有制约,所以特地设下言官制度。



一来是起到净化吏治,二来也可作为规劝君德。



当然,历史上的发展总是和朱元璋的想法相违背,亦如这言官制度,在明前百年倒还是不错。



最后这言官制度,自然是跟朱元璋的反腐,禁黄,藩王,卫所的结果差不多。



与朱元璋想象的美好大相庭径。踸



从明孝宗的‘两京言官之狱’事件开始,言官们就可谓是进入堕落的深渊了,彻底成为大明毒瘤,以至于发生言官之祸。



明中后期更是给朝廷造成了强大的破坏力。



这言官制度简单点说,就是朱元璋搞了个衙门,给他们俸禄,其主要工作职责就是弹劾,所谓是以言代行,每天就是做风闻言事,直言规劝。



曾经有一次朱元璋自己微服私访京师,或许是因为勾栏听曲所以耽搁了点时间,导致没赶上皇宫的宵禁。



按理说皇帝本人来了,这宫廷禁卫军当然是直接放行。



好巧不巧的恰好有个言官去面见朱元璋,没等到人后,只得是于宵禁前离开皇宫。



这也正是碰到了朱元璋回来。踸



好家伙,这言官在宫里头等了许久未得召见,以为是朱元璋不想见他,结果是跑外边玩去了。



这个言官真就是一点面子都不给,劈头盖脸就是一顿冷嘲热讽,都算是把台阶都给掀飞了,以朱元璋自己定下的制度怼得其无话可说,大写的尴尬。



因为是想着对后世子嗣的制约,所以即便是现在,那怼了朱元璋的言官依旧是活得好好的,也因为怼了朱元璋这件事从而名气大噪。



任何权力在失去了制约后,终归是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无忌惮。



因为先前的制度改革,加上朱元璋本就对于言官们很是避讳,所以也没怎么关注过。



这才对刘和问道。



刘和恭敬的回道:“回禀陛下,自从陛下让太孙殿下执政那次后,言官们就再也没有弹劾过太孙殿下了。”踸



朱元璋微微皱眉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太孙暗中对言官们进行威胁了?”



看似平日里温和的大孙,其实朱元璋很清楚,在真正触动到其利益之后,下手从来都是极为狠辣果断,从来也不会拖泥带水。



慈不掌兵,在这一点上,朱元璋还是觉得很欣慰。



不过这言官制度是自己定下来特意为规劝君德,肃清吏治所用,若被肆意威胁恐吓,导致失去了原本作用,便也是没了制约。



大孙当然没有什么关系,可后世子嗣哪能个个都如太孙这般。



能出一个大孙这样于朱元璋眼中的完美继承人,已经是大明之幸了。



不说超越,那没有意义。踸



能够出接近大孙这样的子嗣,他都要在黄泉里捧腹大笑了。



而朱元璋清楚,大孙现在是有能力让言官们无法‘说话’的。



刘和连忙解释道:“太孙殿下于言官之中定下和其他官员相同的规矩,禁风闻奏事,在弹劾其他官员时必要有充足的证据,若经都察院查实为空穴来风,则当以污蔑之罪论处。”



“其奖惩俸禄,官职晋升,同样作为吏部之参考依据,太孙殿下曾说,言官不以言获罪,但以行获罪,无有特权,权力越大亦责任越大。”



“在此之后,言官们许多事宜也就谨慎了许多,也没了随意弹劾太孙殿下的奏章。”



这事因为涉及到俸禄改革,而且是对于所有官员一视同仁,朱元璋当时也看了,并没有放在心上。



毕竟在特权这个事情上,自然是只能准许皇家才行。踸



先前言官的事,也只是朱元璋做个表率,真说让言官骑在自个头上,哪怕是得全部给杀光了先。



“大孙这招,算是打在了蛇七寸上,那些个平日里谁都敢弹劾的,没想到也是败在了大孙这边。”



朱元璋啧啧叹道。



这种不以皇帝身份强行压迫的法子,简单拨弄就能整治的手段,最是得到朱元璋的喜欢。



这才是真正的御下之道。



随后朱元璋就吩咐蒋瓛,将京师万人血书之事告诉大孙,看大孙如何处置。



对于言官的事情,作为经历后后世语言暴力的朱英来说,最烦就是道德圣母。踸



大明的言官现在于朱元璋的压制下还行。



历史上永乐大帝朱棣,包括是朱瞻基这些,也都算不错。



可到了明末崇祯,那就完全不同了。



用崇祯的话来说:“君非亡国之君,臣皆亡国之臣。”



说的就是明末的言官。



那个时候,大明言官已经是权力爆炸。



道德圣母到底有多狠,崇祯最是了解。踸



你不听他的,那叫刚愎自用。



你不让他说,那叫堵塞言路。



你下令惩罚,那叫残害忠良。



你若听他的,则另一派的言官就会站出来,说你被奸佞小人蒙蔽。



若下杀手处死,嘿,那就成了名正言顺的昏君。



则他便是因劝谏而死的忠臣,获得偌大名声。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就可以知晓明末的崇祯心里有多苦,为什么会喊出这样的话来了。踸



所以朱英必须要提前下手,把言官的路子给堵死了。



只要有所制约的情况下,其实言官还是能够为大明所用,至少现在的言官们都算是真正的清流。



第614章:京师的万人血书[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