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8.监国太后(八)   员工不务正业(快穿)[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8.监国太后(八)[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那一日的谈话没有在小皇帝心底留下太多痕迹,然而直到一月后的大朝会,小皇帝才知谢信芳真正要问的是什么。



一切并非无迹可循。



——户部尚书李大人上了一份奏折,详细阐述了船队出海的所见所闻,最后请求太后与陛下,重设海市。



朝堂上轰地炸开了锅。



本朝重农抑商,商人地位低下,商籍三代不得科举入仕,朝廷不鼓励商事,不仅仅设有海禁,边关也有禁令。



“敢问太后娘娘,李尚书的船队可是有娘娘同意?”文晋元脸色难看,他是坚定的保守派,此刻不顾身份,首先发难质问。



谢信芳没有说话,李尚书对上方一拱手,转身对百官展开手中文书,“三年前,臣奉陛下和娘娘密令,组织船队,远行异国,既是试探,也是尝试,船队已于月前回归……”



文书上赫然盖着太后和皇帝的私印。



三年前,不正是推广神物化肥不久。



韩应文的脸色跟着文晋元走上了老路,虽早知李尚书已是太后手下第一心腹,可有什么比自己生生将助力推给了敌方还要心塞?



三年前,韩应文将了谢信芳一军,谢信芳索性以退为进,不仅进一步得到李尚书的忠心,还借着李尚书四处巡视的机会,瞒天过海送了一支船队出海。



韩应文将憋屈的情绪暂且压下,这几年来,他与文晋元常有这种感觉,早已习惯了。



倒不是说太后娘娘和他们政见不和,事实上如果抛却她的身份,太后是一个极优秀的政客,韩应文欣赏她,即使不说,私下里也是赞同她的一些做法的。



可她越优秀,文、韩二人就越郁闷。权力的诱惑力有多大,他们再清楚不过。史书有载,前朝武帝为平战乱十三加冠,是为最早加冠的天子。



皇帝如今年幼不假,可要不了几年大婚的事情就该提上金銮殿商议,而大婚之后就是加冠亲政。



到时才是一场腥风血雨。



所以尽管知道太后的一些政见有益国家,可文、韩二人还是竭力阻拦太后的步伐,固然其中有私心作祟,但也不乏为国着想。



朝堂上百官就船队一事议论纷纷。



大雍和平安定,一无天灾二无人祸,宁静的生活过得舅了,下意识排斥改变。



百官们规避过海市这个敏感的话题,弹劾起李尚书。



要开海市,就要取消海禁,取消海禁,商人们的地位势必得到提升,无疑触犯到了官员的利益。



“商人趋利,官员亦如此,”凤辇上,谢信芳悠悠对小皇帝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利益,是亘古不变的主题。”



小皇帝抬头注视着他的母后,谢信芳声音飘渺不定,目中带着嘲意。



“能动人心者,除了情就是利,而往往,利比情更有用。”



所以,对百官来说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是无用的,说什么利国利民之良策,远不如让他们看到真切的利益来得迅速。



谢信芳既然敢在今日提出此事,自然早早做好了对策,早朝上,李尚书列出今次出海所得,海外奇珍异宝一一在列,不日将在皇庄之中举办展览会,金銮殿上诸位官员尽可携家眷前往。



谢信芳很赞同苏锦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有需求,才有市场。



这一句话,是商之一道能够存在的根本原因。



海市已封闭近五十年之久,都城,或者说大雍少有海外之物,谢信芳可以想象,来自大海另一边的奇特物什会在大雍带来怎样的轰动。



────



溪苑。



苏锦看着对面一脸不情愿的小皇帝,眨了眨眼,“小公子有什么事?”



小皇帝头一扭,跟着他出宫的内侍忙为主子分忧,上前递去一张帖子,“苏姑娘,这是户部尚书大人要在皇庄举办的展览会的帖子,可携一人前往。”



苏锦一怔,“……展览会?”



内侍愣了下,作势给了自己一巴掌,“瞧奴才这脑子,忘了给苏姑娘解释清楚。”



苏锦二人在都城人脉不广,一日的功夫,消息还没传到耳朵里来也正常。



“三年前,李尚书大人奉命派了一支船队出海,月前船队归来,太后娘娘命李尚书在皇庄之中举办一展览会,展示出海归来所携珍品。”



内侍的嘴巴很严,只说了该说的,其中内情半点不涉及。



但他不说,不代表苏锦不多想,一时之间,她没往展览会这三个和时代格格不入的字上去想,满脑子都是问号。



大雍不是禁止海上航行吗?



初到此世之时,她还幻想过出海航行,一走多年,说不定连嫁人都不用了,可询问过之后才知道早在先帝的先帝之时就设了海禁。



8.监国太后(八)[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