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第一更)   奋斗在晚明[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第一更)[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广宁听宁修喊起他的字直是激动不已。



县尊大人这是把他当作自己人了啊。



赵广宁稍稍定了心神,清了清嗓子道:“启禀县尊,以某之见,往南洋贸易,以丝绸、漆器最宜,茶叶次之。”



宁修点了点头道:“那瓷器呢。”



大明的瓷器享誉天下,欧洲人以拥有一套大明瓷器茶具为荣,瓷器在欧洲更是奢侈品。



如果把瓷器输出到南洋,估计也能大赚一笔吧?



谁知赵广宁摇了摇头道:“县尊有所不知,这瓷器虽好但不易运输,何况是长途海运。十件瓷器运到南洋售卖能存下两三件完好的就不错了,平摊下来利润并不如漆器高。”



“哦?漆器的利润如此之高?”



“那当然,我大明的漆器,天下第一!”



赵广宁满是豪情的说道。



宁修不由得升起一股豪情来。



后世人们都以拥有一套东瀛漆器为荣,概因东瀛漆器精良无比。殊不知东瀛漆器之崛起便是满清入关之后。在此之前,大明的漆器才是天下第一。



至于丝绸就更不用说了,苏绸一匹在南洋可以卖出天价,即便是次一点的鲁绸其价格也是难以想象的。



按照赵广宁的估计,如果按照三艘福船都装丝绸和漆器来计算,一次走海的净利润在二十万两左右。



这个数字直是让宁修惊讶。



要知道他其他产业的利润加在一起也就是一年二十万两出头,一次出海所获竟然与其相抵。



如果宁修能够有一只三十艘福船的船队,那走海一趟利润就是两百万两。



两百万两!这可是大明一年的税收总额啊!



都说海商富可敌国,宁修算是明白了!



最可怕的是,这些银钱海商们会用来发展船队,扩张的速度会更快。



像明末声名显赫的海寇郑芝龙,就是靠走私起家,其在福建、小琉球往南洋的线路几乎垄断。



一想到这儿宁修便觉得心痛。



明代中前期还能收到全国税额十之三四,后期却连十之一二都收不到了。



这一方面是因为里甲制度崩坏所致,另一方面更深层次的原因却是因为科举。



科举制度的核心是读书取士,而取的士又会摇身一变成为大地主。



大明的官绅是不分的,这些官员名下土地自然免税,还会引得亲朋族人争相投献。如此一来,基层的一大部分土地都成了免税的。剩下的交税的都是自耕农。



而自耕农能承担多少税额?



官员们为了政绩只能和当地士绅沆瀣一气,把缺额的份子摊派到这些自耕农的身上。最后自耕农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堪重负最终破产。



这个问题在万历后期乃至明末尤其明显。加收辽饷后自耕农的压力到了顶峰,许多人不堪欺压最终揭竿而起,变成贼寇。



这是大明末年贼寇四起的根本原因。天灾只是一部分原因,人祸却是最重要的。



......



......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三千小说网)m.3000xs.com,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三百四十七章 海贸之利(第一更)[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