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   三国骑砍[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因此,岭南不能精细耕作,只能粗放。



如同放牧一样,珠江流域是血管,北方人不适应岭南气候,只能由湘州人作为构成血管的主材料。



这些血管汲取岭南土民的人力、资源,将岭南土民汉僮化,使之形成血管外的皮肉。



然后就是大航海,在南洋建立一个个资源点,吸纳、消化当地的资源、人力,进而反哺岭南,加速岭南的开发。



能做到这一步,后面的事情就不需要自己亲管了,这个集资源汲取、消化、拓展的机构就如**里的鲨鱼,会不断膨胀、生长。



诸夏之地,哪怕被打烂了,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市场,也是黑暗中的文明灯塔。



岭南、南洋再如何发展,也离不开中原大地。



田信思索着,恍然一笑:“陛下故去后,我也不能再天真,一厢情愿。我以为开发岭南不难,可非常难,这也是我驻屯始安的因由。”



过了始安,再南一点的气候,就明显不利于这支南阳籍贯为主的大军。



南阳地区潮湿多雨,气候与湘州接近一点,对岭南气候应该有一定适应性。



然而在配备防暑药剂的情况下,依旧有中暑而死的情况,这让田信很难受。



如果死于土人袭击,可以归类于军事素质下降,警惕性不足……可在有预防情况下,却死于中暑,这就不能再忽视大意。



孟达忍着内心激动,颤音询问:“那公上意思是?”



“我会留南阳各军修缮灵渠,事后,我将遣返南阳各军,使之与家人团聚。”



这样的话,北府八月迁移南阳府兵家眷的计划也能宣告停止,节省大量的资源。



所谓的灵渠修缮计划,只是重新疏浚河道,清理灵渠河道里的砂石,增加水深,以方便今后船只往来。



这是个小工程,甚至不需要动脑子。



朝令夕改?



不,这是顺应人心。



田信神色坦然,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继续说:“子度公,轨车于岭南开发并无大用。还请子度公移步武昌,在武昌开建木轨,以方便夏侯国转运物资。”



夏侯国围绕着武昌铁矿建立,辖地方圆五百里,如果以木轨连接夏口、武昌、夏侯国铁坊,自能精简运输人力,提高效率,加速发展。



孟达面有难色:“公上,轨车原理简易,恐敌国效仿。”



“无碍,曹丕大力修筑轨车,虽方便魏军转运,也能方便我军。”



田信正色回答,见孟达欲言又止的模样,知道他不愿意把这么重要的技术分享给汉室朝廷。



如果有专利法案就好了……自己都有些不乐意,更别说有些小器的孟达。



可问题也在这里,大汉帝国现在也用不上轨车。



皇帝在,中原大地修筑轨车,加速物资运转效率,能极大裨益北伐。将后勤,由不可能,改为可能;这是质的改变。



可现在皇帝不在了,今后一段时间里,是要采取守势。



守势的话,中原大地修筑轨车,等于帮魏军修筑。



益州、荆州的交通、运输依靠长江,现在人力宝贵,哪有精力修筑荆州、益州之间的轨车线路?



益州的北伐关中,大片道路是崎岖山道,是陡峭栈道,能修筑木轨的地段是碎片化的,虽有作用,但起不到绝对作用。



唯一有作用的是在南阳修筑木轨,修好后,还不是方便了北府调兵、运输?



别的不说,修一条邓邑通向叶县的木轨,曹丕肯定要搬家。



第五百二十一章 因地制宜[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