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心为民赵公子   小阁老[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心为民赵公子[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现在根本不用赵昊留人了,拿棍子打都打不走了。



所以他们痛快答应了赵公子的邀请,帮他操持起这大明第一所医院来。



当然赵昊要提供充足的支持,保证他们的研究。



这也是赵公子希望看到,双方自然愉快成交。



只有赵士祯知道,这显微镜其实才造出来不到半个月,叔父统共没看过几眼,



哎,别人搞发明是为了探索,叔父却仿佛是为了印证,印证他自己的想法多正确罢了。



哎,什么叫生而知之?什么叫牛伯夷?什么叫望之不似凡人?



说的就是叔父吧……



~~



从江南医院出来,赵昊又赶往大堤。



虽然天色已黑,但土堤上火把照天,仍有人在连夜忙碌。



那是张鉴在指挥着工匠们,在调试安装好的吊运装置。



明天开始,石料就要源源不断的送来了。工程师只能加班加点,以免影响明日的工程进度。



工匠们两千年前就知道利用杠杆和滑轮原理来吊运重物,《墨经》上对此都有详细的阐述。



井上的辘轳就是最直观的体现。



此时的吊运装置,跟打水的辘轳在原理上没什么区别,无非就是更能承重,更能省力而已。



有了这玩意儿,装在藤筐里的石料甚至不用卸船,直接在甲板上挂上铁钩。



民夫们也不用下到河边,直接站在土堤上摇动绞盘,就能把两百来斤重的石料轻易提上堤坝。



然后合力将藤筐移到安装在土堤另一侧的吊机旁,将其吊下堤坝,直接落在堤内侧的大车上。



民夫就可以直接把石料拉到十丈外的新堤旁了。



其实张鉴还发明了一种可以转头的吊机,这样能大大节省堤上作业的人工。



可惜以昆山落后的铁匠水平,造不出合乎规格的铸铁套筒和内轴,换成军器局的工匠还差不多。



但依然费时费力,得不偿失。



赵昊便让张鉴先将现有的木制吊机改进优化一下,凑合着用用就得了。



效率不够?那就多整几台嘛,大不了一里地安一对就是了。



反正有的是不花钱的劳动力,工具差一点,也不会影响进度的。



这再次证明了,廉价且充裕的劳动力是阻碍大明科技进步的罪魁祸首。



但赵公子也很无奈啊,大明两三亿农民要吃饭,这才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



贸然搞工业化,用机器替代人,是要让老百姓造反吗?



所以那些口口声说赵公子是资本家的人,可以休矣。



资本家是能用机器绝对不会用人的!只有赵公子这样爱国爱民的实业家,才会为了百姓的福祉,主动缚住自己的手脚。



想想就觉得自己很伟大呢。



嗯,才不是他造不出来哩。



ps.第二更,求月票啊推荐票啊!!!



第一百五十一章 一心为民赵公子[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