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   日月永在[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跟其他的孩子不同,这叫于谦的孩子走进新颖的学堂中并未东张西望,十分稳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直腰挺身,静静的翻看自己面前的那本《国学:一年》的书籍。



他识字,早在三岁时便可通读唐宋诗词了,这本书里的内容与他而言十分的浅显。



但于谦还是来了,这是一个孩子主动向家里要求的,于谦的祖父是当年工部主事,浙江清吏司的郎官,于家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时代不同了,按部就班的在家里读古文经典将来已经不见得有什么出息,所以于谦才希望能来学堂读书。



开课,致礼。



虽然一年级的水平对于谦来说极其的简单,但他还是很用功的在学习,静下心,跟着讲师识字认拼音,然后温习着简单的入门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着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所作的田园诗,于谦却看向了南京的方向。



而在南京,朱允炆也在时刻关注着教育这一块。



学堂开办也已经有一两个月的光景,朱允炆便通知双喜,坐不住的他打算离宫去看一趟。



算不上低调出行,不过是在不干扰到学堂内孩子们的学习前提下,将学堂外的安全环境落实好即可。



“这群孩子将来可能出一省布政、也可能出部堂大员,朕自然要看看。”



一身轻简的便服,朱允炆已经推门走进了学堂的庭院之内,这时候正赶上开课,三间堂舍内都有着讲师授课的声音。



新任的教育部尚书黄观陪在朱允炆的身侧,看着后者极其恶趣味的在一间间房舍的窗户外窥视,也不知道皇帝在看什么。



皇帝在干什么?当然是想体验一下班主任抓包的小趣味了。



但是紧跟着他就很失望的发现,一堂之内百名学生,没有一个走神或者乱瞄的,都专心致志的看向讲台上的教师,或是闷头于书籍之上。



这个年代,一个学习的机会贵重如登天的阶梯,所以这群孩子格外的珍惜。



走神放肆,要是被开除出学堂,赶回了家,那可真会被父母活活打死。



“陛下。”



黄观刚开口,就见朱允炆抬手,忙缄默下来。



“不要发出声音,安心看着。”



一个皇帝、一个尚书,就这么静静的守在学堂外,足足看了两刻钟的功夫才转身离开。



“陛下不打算鼓励一下这些孩子吗?”



本以为朱允炆会在这待到这群学生下堂,没曾想皇帝竟然直接转身离开了,黄观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整整两刻钟,这群孩子都没有看咱们一眼,如此用功,即使没有朕的鼓励,他们也会认真刻苦的学习。”



外简内奢的马车内,朱允炆由衷的开心,夸耀着这群孩子的表现。



教育是国之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能看到这群孩子如此努力的攻读,朱允炆自是欣慰不已。



“要保障这群孩子的伙食,让他们吃好些。”



“请陛下放心,在吃食上,餐餐都有肉。”



皇帝心疼孩子,南京城里的学堂自然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上行下效,哪怕别的省份有吃亏空的行为,但也绝对要比寻常百姓家吃的好。



“那就好,那就好啊。”



大明富有四海,北方还有整个草原,数之不尽的牛羊马匹,这一年间,南京城里的肉价已经掉了许多,举凡是孩子不甚太多的百姓家,虽然做不到餐餐有肉,但一个月开开荤腥,祭祭五脏庙也是轻而易举。



只是吃饱穿暖的要求,在眼下的大明,不再是什么难事。



回转皇宫,朱允炆便唤来正在读书的朱文奎,问道:“你想要跟其他的孩子一起上学吗?”



后者两只乌溜溜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不假思索的点头。



“想。”



“那好,你爹我来安排。”



揉了揉朱文奎的小脑袋瓜,朱允炆便提笔写了一句话,差人传给魏均。



“安排一下,在玄武湖外盖一所学堂,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即可。”



交代下去,朱允炆便传召了朱棣、徐辉祖和杨士奇三人。



“朕在玄武湖加开一所学堂,宗亲。武勋和百官,家里有孩子的可以报名,这所学堂不同于眼下朕推行的三级教育学堂,学得东西不一样,教他们的讲师,由朕亲自担纲主讲师,卿等三人担任副讲。同时传谕各省,也可举荐入京,考定通过,皆可入学。”



民间有面向士林百姓的一般化学堂,南京,朱允炆打算加开一所走精英路线的精英学堂。



“不过先说好,这所学堂可不是谁都能进的。”



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和庸才之分,这是天地不公的表现。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别人更聪明,他们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会进步的飞快,而针对这个群体,为什么要让他们接受简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励两极分化,而是有这么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应该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们会比同领的孩子更早的进入社会,权利责任对等原则,他们比同龄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担起社会上的责任。



朱允炆不会测智商,也没打算搞什么门萨俱乐部之类的不明觉厉的组织。



他打算成立一个大明的少年团,让这里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这个国家有关的知识,更早的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生力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说是少年团,倒不如说是天之骄子团。



仅从师资力量来说,那这天下便无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选材也要选出顶尖的神童。



这位皇帝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可以看出,早几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着来的,眼下完全有放飞自我的态度,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抛出,不办教育,谁还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们也是大力支持,也觉得要是能有个学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们这天天跟在皇帝身边,实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丢人的事情。



“这个团体将会面向全大明进行招录,中枢由你们三人来举荐,而地方上则由各省布政使举荐,最后由朕来亲自考定。”



通过了才能入团,不能通过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讲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当然,最终入学的可能率上,仍然会是中枢朝廷里这些贵胄之后的机会更大。



因为他们的家境在这里,打小识字读书又能耳濡目染,圈子里接受到的知识,总是要比民间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天姿有多么高,他们只是因为处在一个接受知识的井口上,所以才会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这群孩子的入学率一定会高于地方上普通家庭出来的,这是起点的高低不同导致的,所以朱允炆还要设置半年考和年终考定两项,这个目的就是看出成长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会后来居上的。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天注定。



“十二岁以下皆可报名,你们回头都知会出去,有想要参加的,把名单整理好,交给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时间,就放在今年的中秋节后吧。”



再多腾出几个月的时间,也给各省一个举荐的机会。



“你虽然是免试入学,但如果将来考定不通过的话,你爹我也会毫不客气的裁汰你。”



晚上吃饭的时候,朱允炆在乾清宫里冲着朱文奎正色道:“所以千万不可以有懈怠的想法,这几个月安心看书,朕批阅过的奏本,你若是想看也随时可以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恭敬应下,朱文奎便继续闷头吃饭。



“嗯,你记住,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文奎说的,也是朱允炆这个君父对全天下孩子的许诺。



大明少年团,唯才是举,无视出身,不看重家境,招录的,全都是眼下大明最顶尖的那一撮。



朱允炆的招录标准是红线,只有过关和不过关,并不打算搞计划招生,非得招录到一定的数量。



如果没有一个过关的,那这个少年团就空置着。



如果一次性能有几百几千人过关,那朱允炆反而要进行二次考定。



只有更严格,没有更宽松。



皇帝的意思被传达到了各省地方,各省也开始启动相应的察荐程序。



这个机会,就这么被推到了于谦的面前。



“素闻神童美名,本官也曾与你祖父有过共仕的缘分,今日便送你一程。”



浙江左布政使王钝在杭州学堂见到了于谦,勉励道:“而今圣上开恩学,擢天下英才亲自授课,一旦入选,他日必青云直上,孩子,我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让家乡父老失望。”



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于谦躬身谢礼,用不卑不亢的语气说道:“学生谢过藩台大人。”



“嗯。”



王钝唤来一名胥吏:“此番我浙江共荐十人,你回头持本官手令去杭州卫借一个小旗,负责沿途保护。”



说完便看向于谦。



“回家跟父母告个别,顺便收拾一下行礼,三日后,在这杭州使司衙门口集合。”



“学生告退。”



看着于谦离开的身影,王钝由衷的赞叹道:“真麒麟儿啊。”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