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零五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完)   日月永在[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五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完)[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花上亿国内征募民夫的行为是现在内阁所无法接受的,因为本来就可以花更少的钱掠夺数以百万计不用花钱的劳奴,而且死了还不心疼。



掠夺的狼性,已经深入内阁的骨子里了。



魏均倒是无所谓:“只要干重活的人手够,那最多募集几万名工匠建皇宫和一些装饰上的花销,能省下一大半。”



“那就这么定了。”



夏元吉大手一挥:“马上我就拟本,报呈陛下御批后,户部即刻把钱给总参送过去,武库和工部兵器局全力生产军备,江西、浙江开仓输粮,如缺火炮等物,缺多少就造多少,多少钱,户部这边都可以直接批。”



生产装备才能花几个钱,这笔账,夏元吉心里算的明白。



这仨人聊得火热,大有一副就此敲定的态度,但其他与会的大臣们可早就听得目瞪口呆了。



十几年,总计上亿甚至数亿的开销就这么定了?



大家都是正三品的布政使,一年的俸银满打满算也就千两,做一万年的官好像也就一千万吧。



真,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皇帝那么舍得花钱,你倒是再给我们加加俸,大家伙一开心,天天给你歌功颂德,什么千古一帝、只要你愿意,万古一帝,甚至德盖三皇五帝也行啊。



把钱花在我们这些刀刃上,换个流芳百世的美名,不香吗?



“迁什么都啊。”



果然,有大感心头滴血的开了嗓,“杨阁老,不若咱们大家伙一道找陛下再劝劝吧,迁都花销太大了,国朝如今才刚刚有所富余,这般靡费,是不是太奢费了。”



“是啊是啊,迁都百弊而无一利啊。”



很多人也跟着纷纷开腔附和,除了心疼钱之余,就是这奉天殿内近百名朝臣中,近八成都是江南籍。



江西占半、浙江、南直隶亦是不少。



这些人的家田置业基本都在南直隶周边置下的,北迁,都要变卖。



不能想,一想心都疼。



说是不能直说,那就找理由。



“北地贫瘠,久战之地,迁都北上之后,一应吃穿用度,都要由江南北送,沿途糜耗,又是巨大。”



一京官大臣刚开口,就被身边的同僚拉了一下。



前者还有些不忿,然后就看到大家伙仿佛看笑话般的眼神。



而后,这位京官的脸便红了起来。



差点忘了,现在的北方不是洪武年时期的北方了。



随着闯关东和辽东平原大开发,北方的粮食前两年就实现了自给自足,甚至,连同漠庭畜牧业、辽东、平津环渤海渔猎业的发达,北方在肉类、奶制品类的吃用上,比江南可是一点都不遑多让的,河北农村还有大片自营的民间养殖。



吃穿用度、生活瓷铁用具,北方都在快速的恢复元气,对于南方的依赖压根就不是几十年前那般景象了。



这是建文朝,不是原时空的永乐朝。



“其实,下官觉得迁都是必要的。”



这个时候,孙瑜叹了口气:“自儿皇帝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之后,河北之地,沦陷异族之手长达近五百年,这里契丹走了换女真,女真走了换蒙古,说句不好听的话,河北之民,胡风甚至胜过汉风。



自我建文朝来,大量江南汉民北迁河北、辽东,汉多而夷少,正应在这个时候迁都北上,加深北方之民对国朝之依存。



不然轻北重南,难不成,我大明只有江南半壁天下吗?”



好在这个时候杨士奇又敲了敲大案,打断了争论。



“不是喊你们来议迁都事宜之好坏的,迁都是圣谕,是必行,也不用操心迁都后该怎么供养,工部和北平的事就这么定下来了,你们各省的问题,需要内阁给予多少支持的地方,抓紧提,咱们争取国庆前定下来,立项具本,内阁没问题,就呈递御前朱批。”



杨士奇算是看得明白,眼前这堂大臣真个来说,哪有谁真的是一心为国反对迁都的。



还不都是私心作祟。



迁都有利有弊,好坏都能找出由头来,没必要非争出个高下对错。



以孙瑜等支持迁都北上的,籍贯多是北方人,反对迁都的,又都是南方人。



让这两方讲客观分析,谁都能说出一大堆道理来。



生生就是一出官场现形记。



所幸都别吵,皇帝都定下要迁了,迁就完了。



怎么着,不还得十来年呢嘛



第四百零五章:勾勒二五计划的蓝图(完)[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