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四百二十八章:四川之变(一)   日月永在[2/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二十八章:四川之变(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男人也惊了一下,忙又取出公文来看,发现上面确凿写着一年一亩地二两银子的补贴,便点头应了下来。



“没错,公文写的,确实是一年二两银子。”



“我抵了!”



男人这边话音刚落,李三马上兴奋的做了第一个认投的,他挤开人群跑到最前面:“在哪画押?”



这天大的好事,哪能放过。



一看李三抢到了第一位,村民们个个都争先恐后的喊了起来,生怕晚了一步,家里的地抵不出去。



“刚才本官不说了吗,等到了十月份,你们去成都城,这退耕督办司就在成都府衙办公,拿着田契到那里就可以办理了。”



男人有些火烧屁股,他突然发现这道补偿措施似乎有些失算的地方,便撂下这句话匆匆离开了。



要赶回去通知一声,要不然,这耕虽然是退了,但得养活多少懒汉子出来啊。



男子虽然离开了,但李三等人还是激动的不得了,摆起龙门阵就热聊起来。



“朝廷仁义,皇帝老子仁义啊。”



这会也没人说朝廷收地不地道了,全是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抵一年地换二两银子,谁家没有个三五亩,这般算下来,好家伙,小十两!



这种热闹开怀的场面,就差一条横幅,上写着:



屋墙一扒,帕拉梅拉;房子一移,兰博基尼。



如此一来,才算是应了景。



不提李三这群准动迁户的欢呼雀跃,单说心事忡忡的男人回了成都,便径直去寻了退耕督办司的司丞周维文,并把方才所听得的话说给后者。



“一年一亩给二两,这不是养一群懒汉出来吗?”



周维文也挠起了头,拿起公文细细观瞧起来,有些捉摸不定。



“难不成,是内阁说错了?这补偿给的属实是有些高了。”



俩人都拿不定主意,干脆直接找到了邝奕和这位四川的左布政使。



“如此退耕,国朝遍养数十万懒汉,这跟陛下意欲迁民转产的指示精神相悖啊。”



邝奕和也傻了眼,未曾想过会出现这般情况,良久才嗫嚅的开口。



“你们说,会不会是祁部堂不太清楚眼下粮价和百姓的收成,所以给陛下提错了?”



本来邝奕和是想说是不是朱允炆这个皇帝不察民情,但话到嘴边,果断把锅甩给了祁著这个户部尚书。



皇帝洞悉寰宇,御览乾坤,天底下怎么可能会有皇帝不知道的事。



一定是祁著这个户部尚书扯把子蒙蔽圣听!



周维文觉得很有可能,便更加纠结了:“可是,这公文我们已经宣读过了,朝令夕改,朝廷的公信力何存?”



这话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政策还没施行呢,反倒是先出了问题,暴露了南京中央对偏远如四川地界具体情况在尚不清晰、不清楚的情况下就贸然颁施政策导致的不合理性。



“改肯定是不能改的。”



邝奕和蹙眉摆手,他知道,眼下这个问题需要他这个左布政使来拿主意,要么就装不知道,反正花的是朝廷的钱,又不是他邝奕和的家底子。



但邝奕和今年才多大?



四十出头啊。



作为洪武三十年的进士出身,邝奕和可是正好经历了两帝更替的时期,他还没来得及在翰林院完成传统文化的深造,就经历了那场批孔倒儒的风波。



紧跟着下放四川,一步步,读着《建文大典》、《建文皇帝语录合集》坐到如今这个位置上,邝奕和是懂朱允炆这个皇帝的。



皇帝这次对退耕的批示,就是迁民转产,目的当然不是为了养一群懒汉出来。



那么,这条抵退耕地的补偿条款就是不合理的。



装不知道固然省了心,但万一这事确实是皇帝疏忽大意了呢?



这事,是个机遇。



邝奕和的心里神思电转起来。



赌一次?



赌自己能不能猜对皇帝的心思,赌对了,平步青云,赌错了,仕途告终。



越想越纠结的邝奕和干脆站起身,在周维文两人疑惑的目光注视下,来回走动。



猛抬头,邝奕和看到了明堂上高悬的朱允炆画像。



脑子里先想起来的,却是许不忌这位吏部尚书。



赌一把!



邝奕和深吸一口气,开口道。



“政策既然宣读了,就断然没有随意更改的道理,但咱们要补充一句,抵退的补偿金只给五年,五年后,土地自动按彼时市价卖给朝廷。”



周维文有些紧张,随意改变皇帝跟内阁共同加印的政策行文,这也太、太大胆了吧。



“怕什么。”



邝奕和不知道是在安慰周维文还是在安慰自己:“公文上不是明确写着呢吗,以四川为试点,什么叫试点,试点就是要敢于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



试点要都是一帆风顺、皆大欢喜,那不就是陛下多次点名的唯上政策了吗?



中枢的政策下达,是不是真的合适,当地要勇于提出不合理的地方,这样中枢才能去斧正完善,一味的唯上歌颂中枢的政策花团锦簇,既害了百姓也影响了中枢对政策的判断。



万一这条补偿政策确实是不合理的,但咱们不说,陛下和内阁误以为确切恰当,向其余人口大省推广,届时千万百姓惰懒,国朝财政竭尽,岂不更加积重难返?”



周维文两人听得眼冒星星,颇为崇拜的看向邝奕和,前者更是挑起了大拇指。



“藩台诚可谓金玉良言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说罢,还煞有其事的作揖见了一礼。



“周司丞莫要客气了。”



邝奕和自己也是后背冒汗:“虽说咱们要改,但还是应尽快报呈通政司,署以加急,尽快转呈内阁和陛下批阅才是。”



“是极,是极。”



两人现在可谓以邝奕和马首是瞻,闻言都纷纷点头应是:“确该如此,下官即刻书表,四百里加急报呈通政司。”



地方行文,除非出了造反、重大天灾等糜烂一省的大祸事,是不允许六百、八百里加急的。



原因在于这会影响沿道驿站的运作和制造不必要的区域性恐慌,免出现百姓听到后以讹传讹的现象。



四百里加急,最为合适不过。



三人达成了一致,很快就润色修正了新的退耕公文,而与此同时,一骑皂衣胥吏,也奔驰出城,向着南京的方向狂奔而去。



第四百二十八章:四川之变(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