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488【俞大猷】   梦回大明春[1/2页]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488【俞大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 新笔趣阁] http://m.xbequge.cc/最快更新!无广告!

福建,泉州。



二十三岁的俞大猷,手捧着一本易经,端坐书堂等着老师到来。



俞大猷的父亲是世袭百户,可百户家里也穷得很,能供他多年读书已属不易。



俞大猷的人生理想,是金榜题名考进士,做一个匡扶社稷的名臣大宦,可惜他乃军户长子没这资格。即便如此,俞大猷在卫学读完四书之后,也去拜师王宣、林福研习《易经》,又拜在民间大儒兼兵法家赵本学门下。



以俞大猷的才学,考举人不好说,考秀才是肯定够格的。



赵本学已经快五十岁了,昂首阔步走进书堂。



“先生!”俞大猷连忙起身。



“坐吧,”赵本学笑道,“府里传来消息,国家欲抡武才,增设武举县试和殿试,武状元由陛下钦点。你可动了心思?”



俞大猷咧嘴笑道:“学生确有此意。”



赵本学扔出三本书:“且拿回去慢慢研习,我就不做小儿态了。”



这三本书,分别为《韬铃内列篇》、《赵注孙子》和《孙子书》,都是赵本学自己写的兵书。



赵本学是宋代宗室后裔,祖宗是赵匡胤。他的《易经》传自蔡清一脉,兵法专研孙子,并将《易经》引入兵法当中,俞大猷的兵法思想也受此影响——俞大猷编撰的《续武经总要》,就把老师赵本学那三本书也一起编进去了。



一番交谈,俞大猷请教了几处疑惑,便收起兵书拜别恩师而去。



俞大猷从府城泉州返回晋江,苦候数日,即赴武举。



刚开始是文考,考场在千户所校场,知县为主考官,千户为副考官。



验证身份时,一个戴绿头巾的乐户子弟,直接被军士轰打出来:“你这绿帽忘八,竟也敢来考武举,也不瞧瞧自己什么身份!”



乐户子弟愤怒道:“官府告示都写了,国家抡举武才,不分户籍种类。这是皇帝钦定的,你难道想抗旨?”



“再敢聒噪,便将你打死!”军士冷笑。



乐户子弟嘀咕两句,转身便逃,哪敢真的冲撞校场?



王渊不歧视贱籍,可民间歧视啊?  允许乐户参加武举,只能停留在官府告示上。



俞大猷摇摇头?  拿出自己的贴票?  很快就被放行入内。



武考内容没啥可说的,无非射箭、石锁、骑术之类?  除了骑术和骑射,俞大猷全拿第一。



第二天便是文考?  地点在县衙。



只有三道题:



第一?  武经七书是哪几本书?



第二?  孙膑十阵是哪些阵法?



第三,民事不可缓也。试以此句论兵事。



考题是知县随便出的,前两道问答题非常简单,第三道居然考《孟子》作八股。



九成九的考生?  都被八股题给整懵了?  稀里糊涂乱答一通。



俞大猷熟读四书和易经,八股文信手拈来。无非是民之为道,有恒产有恒心,无恒产无恒心。以此论及兵事?  就是不能克扣粮饷,要让士卒有奔头?  如此才能作战勇猛。



那知县主考文科县试挺顺手,主考武举还是第一次,被莽夫们的各种文章逗得哈哈大笑。直到翻阅俞大猷的答卷,才感慨说:“如此文才,当为儒生,可惜只能考武举。唉,国家又失一才矣,且判为案首。”



晋江县的武秀才名额,只有区区三个,且没有任何税收优待,俞大猷顺利考到第一。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是军户子弟。民户、匠户子弟报名的不多,而且本事也够呛,哪里能拼得过军户?



因为大宁卫急需大量武官,俞大猷考完县试之后,立即动身前往福州,两个月之后就要参加武举乡试。



福建的武举名额,只有十人而已,竞争比考文举还激烈。



俞大猷乡试又是第一,虽然马术和骑射拖后腿,但个人武艺只是门槛,过关之后就能参加笔试,且以笔试成绩进行排名。



全省十个武举人,有九个军户子弟,另有一个是出身富户的军事爱好者。



488【俞大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